118. 家庭的最后阶段:面对个人的发展和父母的养老,子女该如何抉择?

本期内容

家庭的最后阶段

 

这是我们关于家庭周期的最后一讲。有一些文献把家庭分成七个阶段,有的是八个阶段,两种划分方式,最后一个阶段都是子女离家以后,夫妻二人的生活,一直到双方离开人世。这是家庭生命周期中是最长的一个阶段,有的家庭可能要持续三十年以上。这一点,跟我们的直觉可能不太符合。我们似乎会觉得,孩子在家的阶段才是家庭的重头戏,我们也有很大的兴趣讨论这方面的话题,但是我们好像不太去关注夫妻老来之后的生活。但它在一段婚姻关系里占的比例才是最大的。

 

在中国,我们一般把上大学看成是子女离家的标准。这时候家里的夫妻年龄一般在四十到五十岁。事实上,如果他们的婚姻到这时候还没有拆散的话,这是他们重回二人世界的阶段。距离他们上一次二人世界差不多有20年时间了。虽然双方都已经青春不再,但这时候的夫妻往往变得亲密起来,前一个阶段家庭关系紧张的,这个阶段也常常能够得到缓解。

 

年轻人经常觉得,自己忙完了高考,去远方上大学,父母就进入了空巢期,这之后一连几十年,好像就没他们什么事了。或者只有等结婚生孩子以后,他们才会重新有事做。但中国的情况是这样,孩子离家之前,父母一直是以孩子为中心,等孩子离开了,父母反而会有很多自己的议题冒出来。事业上,这是他们最成熟,最富有经验的一段时间,他们在享受自己的辉煌,确认属于自己的成就,同时准备退休。这意味着他们会有大量的时间,他们就要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甚至开始另一段事业。他们的身体开始衰老,需要应付健康方面的威胁。但同时,他们自己的父母也在衰老,疾病,甚至离世,大多数家庭会在这段时间面对祖父母一代的离开。这在心理和生理上,对于家庭的核心夫妻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中国的传统里,有一种说法是「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在家庭的最后阶段,孩子是要跟父母是在一起的。在传统的家族观念里,只要父母还在,这个家庭就是以他们为核心的。不存在孩子跟父母的分离,即使孩子结婚以后分家,也不会隔得太远。而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家庭结构越来越像西方靠拢,也跟城市化的进程有关,孩子留在大城市,父母在老家留守,这种状况越来越常见。

 

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特点的冲突,它的本质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突,表现出来是养老问题。尤其是这一代人很多都还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要独自负担一个家庭。所以它还有一个老龄化的时代背景。

这个养老问题不只是经济方面,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方面。

比如,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这个问题就是这一代年轻人普遍的困惑。除了大城市压力大之外,来自父母的期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又比如,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像以前那么好,子女会觉得有义务陪在他们身边照顾。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可能既希望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同时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子女多陪伴自己一点,能够养老送终。他们的内心也有矛盾冲突。一方面科技进步得那么快,他们害怕自己拖孩子的后腿,愿意孩子出去闯一闯。另一方面,孩子真的出去了,他们就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下来了,很多新名词,很多新观念和新事物,都让他们感觉孤独。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变化,他们也会面临很多困难。

所以,跟子女保持一个怎样的紧密度,是这个时期很多家庭面临的冲突。

这种冲突突出的表现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对于回老家都是又爱又恨。老人关心子女在大城市的工作情况,有的直接干预子女生活,催促子女结婚要孩子,包括拿着子女的信息去相亲角,等等大家在网上吐槽比较多的行为。

 

从关系的本质上说,这个阶段的主题是分离。

我们理性上都知道,分离是一切关系必须包含的一部分。有开始就有结束。但我们在幻想中,总觉得结束的时候还早,似乎遥遥无期,还不用现在开始考虑。但是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人生过了一半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有时候甚至是独自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是忌讳去公开谈这些事的。即使是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我们安慰他的时候,都还会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好好休息,一定会好起来的。」就可以看到我们有多么不愿意承认分离。这就意味着,很多人只能自己在心里默默消化这些。特别是当家庭的祖父母一代离开人世以后,父母这代人就会感觉到,挡在自己前面的那代人已经走了,自己是离死亡之间已经没有别的人了。而子女还年轻,还意识不到人生那么短暂。那种感觉,非常孤独。

所以当你感觉到父母在牢牢地把你往家里拽,好像出现了很多不安全不安心的一些习惯反应的时候,不要觉得很奇怪。毕竟这时候面临分离的,是他们孤独的内心。

 

讨论到这里,主题似乎有点沉重。其实很多家庭在这个时期,也是可以很热闹的,有的老人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上老年大学,或者在社区做志愿者,有的老人会帮子女照顾孩子,毕竟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我想这份沉重呢,毕竟是这个时期的一层底色。我有一个来访者,三十多岁,她孩子上幼儿园了,之前一直是公公婆婆住在家里帮她一起带孩子,原本说好就过来三年,等孩子大一点了,公公婆婆就回老家。结果孩子上幼儿园了,公公婆婆一直没有走的意思,我的来访者就很着急,想办法请公公婆婆回老家去住。结果先生对她有很大意见,她先生觉得她很过分,人家帮你带孩子,辛苦了这么多年,你现在不需要人家了,翻脸真的比翻书还快,就要赶人家走。但是我来访者是这么说的,她说:「他们已经六十多了,再过几年,他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先生是一定要照顾他们的。我们又会住到一起。如果他们现在不回家的话,很有可能以后他们也就不回去了,就顺理成章地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我想至少让我过几年三口之家的生活吧,哪怕三年,五年也好,然后再把他们接过来。」

她说,其实她知道先生也有这个意思。跟两位老人一起住,先生自己也不自在。但他是个孝子,他不允许自己有那样的想法,所以都落到了太太身上。

我的来访者问我,这种想法是不是很自私?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毕竟是一个人的人生,而不是什么可以轻易给出的承诺。谁有权力评判对错呢?

 

我想评论的是,在我们面对这些话题的时候,沉重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好像没有办法真的去讨论它,去直接面对这种沉重,无论是儿媳妇还是公公婆婆,都好像是在猜谜,并没有人公开拿到台面上说:「未来几年,我打算过这样的生活,你们呢?你们有什么打算?」我理解,要开口说这样的话是有很大压力的。

 

我们这个节目的听众,大多数都还年轻,在家庭里还处在子女的这个位置上。但是我们面对父母的时候,迟早会面对这样的冲突。如何养老,如何让他们顺心,如何处理亲情,处理分离,处理远距离的关系,应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孝道的,社会的,亲族的压力……对每一个人,或多或少,这都是我们要经受的考验。

 

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我也想听到来自听众的反馈。如果你跟父母不在一个城市,他们正处在这个时期,上面谈到的这些压力,他们应对得怎么样?你们有没有认真讨论过他们的生活?关于这些压力,你们和你们的父母有怎样的处理经验呢?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一点启发,请帮我们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