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道理谁都懂,就是不会用,为什么?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

 

今天我们对之前的内容先做一个总结。可能我们稍微开始理解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它是从互动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人,理解他做的事,而不是想当然地把它当成这一个人的标签。我们在这方面呢,中的毒很深。太多心理学的文章都是在教育我们,你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不要做那样的人,其实是在喊口号。今天讲的观点,就跟这些似是而非的口号有关。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热点的文章,教我们怎么样自我管理。比如,做父母的不要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不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怎么做到,它不说。

给人的感觉就是,我都已经告诉你这样不对了,你就不要这样做了嘛。

好像是说,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个按钮之类的东西,这边是不好的,这边是好的,要改变的时候,就按一下,叮的一下换到另一边。父母看了文章,知道对小朋友发泄情绪不好,那他们就按一下自己的按钮,叮,就从“有情绪”切换到“没情绪”了。

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我们接受的教育经常是这个观点。你态度不端正,我跟你说了,你就该端正了。你不愿意这么做,我批评你了,你就应该愿意了。我们也会用同样的逻辑来要求自己:我怎么可以不喜欢这件事呢?我应该喜欢啊。我怎么能有这么大脾气呢,我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啊。我工作不努力,可是我知道努力很重要啊,那这就全是我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

我们给自己贴很多标签,我懒,我不上进,我情绪管理不够好,我缺乏内部动机。但是我能怎么办?有些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一个人诚心想改变,能不能真的改变,不知道。说到做不到的情况很多。一切跟情绪有关的事,就不由自己的理智做主。一个人难过到了极点,别人说你别难过了,振作起来,但他们做不到。别人以为是说得不够大声,就一遍一遍提高音量,但这个人仍然做不到。这个人自己,甚至也以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在心里不断自责。越做不到,越严厉,乃至于骂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啊!”

但就是没用啊。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理智产生于大脑新皮层,它的力量无法与大脑核心的情感中枢相提并论。我有很多学心理学的朋友都当了父母,大家聊起来,都有一时冲动的时候,很后悔莫及:唉,当时太气了,吼了小朋友,现在想想不应该……

怎么办呢,你只是跟他说:控制情绪很重要?

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只是忙了一天,就是很累。累的时候就是容易烦。烦的时候,就是希望有稍微顺心的一个时候。更不要说可能还很委屈,还很孤独,还有对他人表达不出的愤怒。在那个时候,一旦孩子惹一点事情,给我们紧绷的神经施加一丁点的刺激,就是会顿时无名火起。什么正确的理念,那一刻都抛到九霄云外。

希望做到什么,和真的有能力做到,是两回事。

学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会对「改变」这件事心怀敬畏。越懂得这个过程的漫长,越会对生活中那些「错误」抱有尊重。我也知道,越是苛刻地要求自己,急于改变,越是会陷入自我怀疑,失去改变的动力。

挑出一个人哪里犯了错,这很简单。但这绝不意味着问题到此为止:「已经告诉你错了,你还是改不了,所以是你的问题。」这样只会制造更多的误解和隔离。——好吧,可能是我的问题,但我就是改不了。有时候,甚至会导致逆反或者自暴自弃。我们习惯的文化就是,把你骂一顿,你就知道怎么样变得更好了。现在大多数的文章讲到这里为止,把你骂一顿,「你这样是不对的,人家那样才是对的」,但是我怎么换过去呢,那个开关在哪里呢?其实应该继续讲下去。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改变需要很多条件,需要耐心,需要支持,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看到问题背后的互动。但是,自我否定的态度,绝不是改变的条件。

谢谢大家,如果你觉得这个观点对你有帮助,请帮我们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