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观察者效应:我该如何从失望的婚姻中找到希望?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我们这周的主题是「观察者效应」,请听这一期的案例:

 

丝毫没有好处的婚姻

 

(问)有一位朋友留言:「我嫁了个家庭条件太差的老公,我家出房出车,结果一结婚他妈就得了癌症,还得给一个几乎都没见过面的人治病,疗程一年,我怀孕还要伺候一个病人,生完宝宝我婆家一点力出不上,一直得让我娘家帮忙,我觉得我对我妈和我爸亏欠太多,亏欠到我自己都受不了,怎么办? 」

 

(答)其实她问怎么办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很沮丧的想法。我想,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吗?——她能怎么办呢?婆婆生病,还有家庭条件不好,这些不幸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其实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那你说她还能怎么办呢?

 

(问)她来提问,肯定是知道事情虽然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也许会从我们这里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角度,他也许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感觉好一点呢?

 

(答)前提是,她真的愿意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吗?有时候我们处在很大的压力状态下,其实不愿意让自己轻松起来,宁愿沉重一点。沉重也是有好处的。

 

(问)那我们假设一下,这个朋友真的希望让自己轻松一点,她可以怎么做呢?

 

(答)其实很简单,她可以去看一看这段婚姻的好处。

 

(问)我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但对这个女生来说,听到这句话,估计会抓狂吧。我都已经这么down了,你只是让我去看这段婚姻的好处啊。

 

(答)所以又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她真的希望自己轻松一点吗?

 

(问)她可能会说;我希望啊!可是我真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好处。你可不可以告诉我,要怎么才能看到?现在这种情况,到底有哪一点是好的?……

 

(答)其实不用我说,这个世界最了解这段婚姻好处的人,就是老婆自己。我有个老师,她在做婚姻咨询的时候,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初你是怎么决定要跟他结婚的?」很多人不愿意详细回答,就说:「当时主要是因为他有北京户口。」那个老师就说:「哦,那时候是不是北京只有他一个未婚男人有户口?」

这是在说什么呢?你跟一个人结婚,毕竟不是你闭着眼睛随便挑一个人就可以的,千不好万不好,你当时一定有要跟这个人在一起的理由。有时候我们后悔了,觉得当时真是瞎了眼,但是你回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那个人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某个优点,或者某种让你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因素。

 

(问)这点承认啊,当时肯定是有某个好处,但事情都在发展变化啊,结婚前觉得不是问题的事,过了几年就觉得是天大的问题。这不就是老人家经常说的吗,你们现在什么都好,日子长了你就知道后悔了——人是会变的。

 

(答)重点就在这里。到底是什么变了呢?是人变了呢?还是我观察这个人的角度变了?他原来吸引我的地方是真的不存在了吗?还是说,只是我变得不在乎了,我看不见了。或者我对他的看法,也推动他变成了现在这样。观察者效应。

所以,如果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感觉好一点,首先需要改变自己观察的角度。从她的角度来看,这段婚姻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老公的原生家庭条件差,不能给她们这个小家庭出力,婆婆又生了病,我她其实表达的就是:我的生活越过越糟糕了。一个人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她一定有办法制造出一些符合的事实。

一方面,她会把一些中性的事情解读为糟糕的。比如说她怀孕了,有的人觉得这是好事,但她就会看到:我的生活变得更糟了,我怀孕了身体就会不方便,还要照顾病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带着孩子也会累赘,还要娘家人帮忙。

另一方面她还会做一些事情,在互动当中制造出一些糟糕的事。比如,她可能会以一种怒气冲冲的态度去和老公互动,老公也会反弹回来,她以一种唉声叹气的态度去和自己的父母互动,父母也会觉得女儿非常不幸,也会对这段婚姻有很多担心。她以一种忍辱负重的态度去和婆婆互动,也会让婆婆给予更多消极的反馈。

 

(问)所以说得直接点,她是冲着“悲惨”这个结果去的。这么说可能太不近人情。但仔细想想啊,我们生活中确实有时候是先设定一个结果,比如说“老公不顾家”,然后再用生活中各种大事小事去证明这个结论。那……怎么办呢?

 

(答)换一个角度呗,还是她的生活,但是换一个角度的话,她有可能就会看到很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婆婆不能帮她带孩子,换一个角度,其实也省了很多婆媳冲突。又比如说怀孕,既可以说是增加了这个家庭的负担,也可以说是给这个家庭孕育了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乐趣。包括女生自己的父母,好像也很有能力的样子,可以给子女提供很大的支持。如果她愿意看到这段婚姻当中有这些积极的部分,有希望的部分,有资源的部分,她就会在跟生活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运用一些方式,去展开良性互动,去制造出她想看到的东西。

 

(问)那大家会觉得奇怪吧,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观察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她不愿意从这个角度观察呢?或者说,一个人坚持用一种消极的方式观察自己的生活,背后有什么动力呢?

 

(答)是的,每次我们谈到改变自己的生活,都会回到这个点。就是也许我们并不想改变。也许抱怨的态度本身,也会带来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别人会同情我,或者当我抱怨的时候,我才可以在心里平息对父母的内疚,或者我把老公看成一个拖累的时候,会增加我在婚姻关系里的主导权,或者是安全感。都有可能。

所以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变。只有在你愿意改变的时候,你再去采取行动。

 

【关系洞察】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了。

但这句话还可以补充半句:做得不一样了,你就更容易看到不一样。合到一起,它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也就是我们这周讲的观察者效应。

有人会这样,看别人的东西,什么都好,一旦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什么都不好。他的视角会转变。一件衣服,没买它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心里痒痒的。一旦掏了钱,它变成了我的衣服,就觉得怎么有那么多毛病呢。婚姻也是一样。所以钱钟书才说,婚姻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区别在于,你买衣服买得不满意,你顶多就是不穿,这件衣服也不会变得更丑,可是如果你跟一个活生生的人互动,你不喜欢这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可能确实就会变得更讨厌。

有一些人会养成一种行为模式,特点就是抱怨和寻求安慰,这种人会看到,生活中有很多糟糕的东西,是没办法的,它会让人很委屈,会有很多抱怨,同时也会得到很多的安慰和补偿。也因为她不断地使用这个模式,所以她会过滤掉或者放弃掉她在生活中本来可以挑战一下的部分,她证明了我是不可能变的。陷在这个模式里。——但它是有好处的,我们前面讲过,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而且自洽。

当我们对生活已经形成一种结论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接受那些不自洽的东西,那意味着冲突,意味着你必须打破原先的结论。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打破吗?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启发,请帮我们分享给你爱的人,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