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家庭的孕育期:为什么年轻父母在育儿中更愿意为焦虑买单?

本期内容

家庭的孕育期

 

我们这段时间,在从时代发展和更大的系统上讨论家庭。我们这个节目的听众,其实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也处在家庭的不同阶段当中。

其实,家庭也有自己的生命阶段,它有自己诞生的时候,就是两个人结婚,组建家庭,有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会逐渐走向衰亡。在心理学当中,“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按照家庭的发展顺序,跟不同年龄段的听众一起,讨论一下这个时代的家庭,通常会经历的变化。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家庭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孕育期。

 

顾名思义,这是两个人刚开始走到一起,组建家庭的时期。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时期往往跟生育挨得很紧。这也是一个时代特点。因为总体来说,因为受教育的年限延长,以及早期经济积累的时间变长,人们平均结婚年龄在推迟,但是最佳生育年龄又是不会变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刚结婚没两年,他们的孩子就出生了。

举个例子,过去很多人20岁出头就结婚,他们什么时候要孩子呢?他们是有得选的,可以马上要,也可以过几年,不着急的话,拖个十年八年都没关系,先享受一下二人世界再说。但是今天很多人27、8岁,甚至30岁才接受完教育,开始工作,可能要到三十多岁才结婚。这时候他们就拖个十年才要孩子,就不太现实了。这是时代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今天的夫妻,没法在二人世界的状态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就必须考虑要孩子的事,所以就让家庭的这个阶段显得特别仓促,还没有熟悉夫妻关系,就飞快地进入三角关系。

 

我们讲过,三个人的关系是特别不好处理的,它需要有非常好的二元关系的基础。如果没有打好这个基础,这段时期就会特别的动荡。有一些丈夫会在妻子的孕期出轨,对这个年轻的家庭来说,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他们出轨的原因,除了生理方面的欲求之外,往往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心理准备。

 

在家庭的这个阶段,我们会有很多的理想化,一开始是针对伴侣的,但是当孩子出生以后,这些理想化会快速地过度到孩子身上,会觉得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唯一重要的存在。这种亲子之爱,当然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情感,不过它往往会掩盖一些其他东西。父母在这个阶段其实也会有一些负面的情感。

比如,有的父母会嫉妒孩子作为一个第三者,“插足”到自己的二人世界里,分走了另一半的爱。特别是有的妈妈会很失落,当她看到孩子变成了全家人的重心,而自己就成了一个用来哺乳和哄孩子睡觉的工具。

(我这么说有点夸张,不过有一些产妇在特别难过的时候,的确会这么想。)

 

有时候,年轻的夫妻因为多了一个孩子,会觉得生活变化太大了,太不适应了,会对孩子有愤怒,甚至后悔当初要孩子的决定。比如,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对孩子不耐烦,一秒钟之后就觉得自己很过分,非常懊恼。

 

在家庭的这个阶段,像嫉妒,懊悔,包括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往往都被隐藏起来,是不允许表达,甚至是不允许承认的。但这并不是处理情绪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个阶段在一片祥和之中,往往有一些看不见的风险。有的妈妈在生完孩子之后的半年到一年当中,情绪都处在一个很低落的状态。家人不理解:「天呐!生孩子这么幸福的事,你有啥不高兴的!」有时候,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段时间总是胡思乱想,怕自己的孩子丢掉,或者死掉,每当她这么想的时候,她就非常惊恐,觉得自己有病:「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想法!」我告诉她: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不代表她不爱孩子。包括她有时会忍不住想象,要是没生孩子该多好,多么自由,多么快乐,有这些想法,都不代表她是一个坏妈妈,只能说明她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而已。她听完以后就很轻松。

 

我们这个时代呢,在养孩子这件事上,会贩卖很多的焦虑感,你必须怎么做,你不能怎么做,不然的话就对孩子不好,他将来就会怎么怎么样。这些铺天盖地的言论,对年轻的父母来说,真的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有很多育儿的观念,是在把父母当成圣人来要求,你当了爸爸妈妈,就不可以有负面情绪。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然,孩子长大了就会有问题。——开什么玩笑?大家一年之前,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全是各种问题,忽然之间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了?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变得无比正确了?

写这些文章的人,自己相信吗?

 

但是没办法,处在孕育期的家庭就吃这一套。特别愿意为了焦虑而买单,早教啊,智力开发啊,甚至哪怕最基本的生活,好像都渴望一个专家的指导。包括我自己,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先买了一套育儿书,什么事都想按照书上的来。孩子怎么带,怎么哄,几个月的时候增加什么辅食,什么时候该训练哪一种能力,好像都必须要有一个参考,这样才能安全一点。但我发现,这样做并不能真的让人不焦虑,有时候反而是更焦虑。比如,书上说几个月的时候他会爬了,什么时候可以扶着东西站起来,什么时候开始会说一些单音节的词,如果你的子不符合这些描述,你就会忍不住怀疑自己:怎么回事?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现在看来,这些焦虑对那个阶段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我们在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也在经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种内心的动荡必然会投射到外界的某些具体指征上,比如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在干嘛?我作为父母,有没有表现得足够好?但这个阶段是会过去的。随着这种新的关系形式逐渐稳定,家庭会慢慢地从这个阶段成长起来,变得更茁壮,更有力量,每个人的位置也更舒服。等到有的家庭再要第二个孩子,就不会再把育儿书看得那么重要了。

 

但我们的社会环境,包括舆论宣传,似乎有把这个焦虑阶段延长的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不断给父母施加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好。你必须要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没有做到完美。你知不知道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你有没有赚足够的钱?没有钱,这对孩子不好。你是不是为了赚钱,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陪伴,这对孩子也不好。这背后的一个隐藏逻辑,对孕育期的家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就是:你经历的这种新的关系形式,是以第三个人为中心的。你必须从孩子的利益出发,考量自己的一切举动,「一切为了孩子」。

 

我之所以参与到Momself平台的创作,初衷也在于此,我希望发出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在任何关系中,任何时候,我们首先是为了自己。

甚至包括要孩子这件事情,这个决定,在我们做出决定的那个时间,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是谁,不知道他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但我们已经决定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了。这怎么能说是为了他呢?这明明是为了我们自己考虑的。

那谁会为了孩子考虑呢?是孩子自己。

父母需要把自己先摘出来,才能给孩子留出自由生长的空间。

 

对孕育期的家庭来说,我认为这个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你们是一个家,是几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你一个人在做一道数学题。

所有育儿理论都在讨论:「怎样做是对孩子最好的?」专家们围绕这一点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警告。这样做对孩子好,那样对孩子不好。很多说法甚至自相矛盾:「孩子爱吃零食,是让他放开吃呢还是不准他吃?」放开吃,怕把他惯坏了;不准他吃,又怕把他憋坏了。两边都是为了孩子好,到底该听谁的?

遇到这些问题,如果你想找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你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家庭的孕育期。我说,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大概都时不时地有这种感叹:我们自己也是孩子,始终在变好,却始终没有变好。大家都走在路上,带着各自的欲望、创伤、无知,和局限。现在这样,以后也是这样。

孩子是一个小小的旅伴,他遇到我们,说:「一起走一段吧!」

只是一次相遇。我并没有变成不同的人,也不必逼自己假装那样的人。我仍然是那个不成熟的我,仍在走自己的路,不曾占到他的路上。

我们各自在路上摸索,也相互利用。父母利用孩子,探寻我们作为「父母」的课题;孩子也利用父母,实现他们的成长和独立。这段路上有真挚的爱,也有伤害,有争吵,也有合作,有奉献和牺牲,也有委屈和愤怒,有叛逆,有感恩,或许还会有持久的怨恨……但归根到底,那也只是一段路的缘分。

 

对我来说,「我们一起走一段路」这个意识,就是家庭孕育期形成的,最关键的概念。我们各自走在自己的路上,同时又保持方向的相对一致。这种关系形式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如何相互影响,如何面对那些冲突和不一致,如何享受在一起的亲密和默契,走过这段路的每个人,想必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很欢迎你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在留言区。

谢谢大家,如果觉得今天的观点有启发,请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