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家庭派遣理论:给孩子的自由,多少才算够?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缺乏目标的下一代

 

(李)我们这次的主题词是「家庭中的派遣」。请听案例:

 

(问)一个用户留言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家一直有一个矛盾。我老公主张不要给孩子压力,让他自然生长。他觉得死读书会扼杀人的创造力,也不喜欢现在的风气,从小学开始就要上补习班,所以他很少管过孩子的学习,就让他自己尽力就好。我其实很赞同他的理念,但现实是,儿子今年就要上初中了,小学成绩一直排倒数,在学校里也很受排挤。而且他对学习没兴趣,但他也没有对别的事情感兴趣。放假在家,他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整天就是约朋友玩。问他对未来的打算,他说不上来,没有目标感。我有时候会自责,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教错了,对孩子的要求太少了,让他变成现在这样?但我又说服不了我老公。我不是那种唯成绩论的家长,必须学习好才怎么样,但总要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吧?」

 

(答)父母都很有想法。他们试图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又好像不得要领。

 

(问)如果从派遣的角度来看,父母不管孩子的学习,其实也是在用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对吧?所以无论孩子表现成什么样,都是跟父母的共谋。

 

(答)没错,这句话要再慢一点。共谋的意思是,孩子表现出来的,是父母明显的或者潜在的心愿。包括他表现出一事无成的状态,本身也寄托了父母的愿望。当然,父母会无法理解:我只是不想对他有那么高的要求,但我也不希望他成为垫底的。那父母没有实现的心愿是什么呢?是不想被要求,不想被限制的自由。

坦白地说,这个自由其实是空荡荡的。它表达的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人管」,但是他不被我管了之后,我希望他做什么呢?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这一代人,处在社会历史的一个转换期,从一个相对还比较思想统一的年代,来到一个多元的,丰富的,思想开始活跃的时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再是唯一的正确的声音。这是一个进步,但我们还在消化这个进步。我们在争取自由,但自由的时候又不知道干什么。这样的案例不会是少数,它就发生在这个历史进程里。

 

(问)我可以理解。像我对我儿子的期待就是,一辈子都有花不完的钱,每一天都帅帅的,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很努力。别的好像就没有什么了……一辈子混吃等死也可以……(但这个期待是不是也挺高的。哈哈哈哈)

我有时候也会想,他真的就要一辈子混吃等死吗?我当然也希望他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不一定要做出多大的成就,只要他自己做得开心就好。但是,这种希望不是一个悖论吗?如果我们对孩子抱有这种希望,他们就还是没有自由啊。

 

(答)看我们对自由怎么理解。如果把自由理解为:没有任何人影响他,推动他,指引他,那个不是自由,只是真空而已。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生活在真空中的。我对自由的理解是,家长有对孩子提要求的自由,提要求,给建议,但不是强制。孩子也有不答应的自由。家长有家长的期望,孩子有孩子的反抗,甚至两代人之间围绕孩子的发展方向有冲突,有不愉快,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

有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是说,父母就应该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只要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或者对孩子抱有一点期望,这就是父母在干涉孩子的人生,这种观点隐含的意思是:父母什么都不做,这就不是在干涉孩子的人生了?

 

(问)没错,这也是一种干涉,它同样剥夺了孩子的很多可能性。

 

(答)所以我的建议是,父母好好想一想,他们对孩子究竟有什么期待,然后大大方方地承认这种期待。就算你不承认,它的影响也在那里。

「我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可以接受他考最后一名」,这种话不是期待,你要回答的是:你在乎的是什么?你可以接受他考最后一名,说明在成绩这个方面你是没有期待的。那么在哪个方面你有期待?在那个方面,你希望他做什么?

 

(问)很多父母都会说这种话啊。「我可以接受他学习不好」,这些都没有真正在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吗?有的父母会说:「我希望他将来平平安安的,身体健康,就很好」,或者「我希望他做的事情能让自己开心,我希望他幸福」,「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些话算不算是在表达期待呢?

 

(答)不算,不算。你问的特别好,这些是新时代的片儿汤话。它们很流行,但是并没有太多营养。它们表达的是:「我是一个特别开明的父母,我很棒,至于你,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它们会让孩子特别找不到存在感。

孩子会困惑,他得到的自由,是一个空的自由。看上去他什么都可以做,另一方面就是,你做什么我都不在乎。这有的时候反而会带来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在今天的案例里,那个孩子成绩不好,每天不做别的事情,对未来没有方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挑战他的父母:「真的吗?我真的怎么样你们都不在乎吗?」妈妈的反应是:「他这个样子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我觉得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反应,这代表他是有存在价值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问妈妈:「你不能接受他这样,那么你希望他是怎么样?他变成什么样,你就会觉得:哎,这就是我想要的了。」

 

(问)这跟主流的声音还是很不一样。你,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会鼓励父母去表达对孩子的要求,这么多年,不都是说要留给孩子空间,不干涉他们自己的人生吗?

       

(答)对啊,这里用过得词是不干涉,但是不代表不care。但我们吸收这个声音的时候,经常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不care,你爱怎么样怎么样。但不干涉和不care是不一样的概念,我们是在乎孩子做什么,做得好不好的,我们有自己的愿望。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要去干涉他。这里有一个时代的背景,过去我们的主流文化,是干涉孩子的选择,我替你选,我强制你按照我的愿望去做,你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我不允许你那么大逆不道。——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心理学家当然要鼓励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好,既然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不能允许父母有自己的想法。这就偏了。

 

(问)哎,刚好我今天做了一个焦点访谈。有一位妈妈她女儿每次考试都排中间吧,而且自己还挺满意的。这位妈妈心里会觉得很失望,她觉得至少要考到前五才算好。她尝试着跟女儿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女儿很生气,觉得你怎么可以对我要求这么高、这位妈妈今天访谈的时候也提到,要怎么表达这个要求,表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干涉?

 

(答)表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干涉,这是另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叫做边界。我们会在下周的节目中涉及到这个话题。所以先卖个关子,敬请期待。

 

【关系洞察】

 

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有一个无意识的派遣。因为我没有得到过自由,所以我要让孩子代替我成为一个自由的人。那我就把我的嘴封起来,我什么都不说。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失去方向。

这种空荡荡的感觉,同样是父母「派」到孩子身上的,以自由的名义,让孩子被迫替自己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通过这种派遣,父母跟孩子依然是主动跟被动的关系。我们给他我们认为好的东西,他负责接收。

这跟不自由有什么差别呢?

真正的自由不是父母给孩子的,是孩子本来的。某种意义上是需要斗争来获得的。如果我们通过什么都不给来保证孩子的自由,我们就剥夺了他们真正通过斗争争取自由的经验。所以,我不会建议父母把自己的嘴闭紧,好像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我会说,你尽可以表达你的心愿,你对孩子的要求,就算那些是非常自私的,你想要假手于人的愿望。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他可以反抗。那时候你会发现,他从来都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且,他一定有自己想做的事。

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加顺利完成,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你要做好争吵的准备。你的想法会被顶回来,你会很不愉快。但不愉快本来就是家庭关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你可以争吵,但是不要强制,不要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你用内疚感来控制他,就为了让他听你的,那就很难看了。

第三,永远记得提醒自己,他反抗你,是好事。他反抗你,说明他有自己想做的事。去问他他想做什么,而不要把这个冲突看成你们的权力之争。

毕竟,把自己的人生放在孩子身上,这是父母的课题。

而通过继承或反抗父母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孩子的课题。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启发,请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