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Ta对亲密的人放肆,对陌生的人客气,怎么破?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上次课程我们讲了一个理论:人是在发展变化的,所以要用变化的视角看待我们跟孩子的关系。这一次,我们就具体用一个亲子关系的案例来做解释。

 

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外一个样

 

(问)有一位妈妈提问:我家孩子三岁,最近脾气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摔东西,还打人。但是呢,这种暴躁又只是在家里横,对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特别凶。在外面还是很胆小,都不敢跟别人说话,别的孩子拿他的玩具,他一声都不吭。怎么样可以让他反过来啊?在家里乖巧一点,在外面霸气一点?

 

(答)你看她说到了一个关键词,最近变得很暴躁。什么意思呢,她知道这是一个变化,既然是变化,就说明是一段时间之内的暂时现象。

这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态度:不是说孩子的性格是这样,只不过一段时间是这样。

 

(问)问题就是,怎么让这段时间快一点过去呢?

(答)我倒是觉得这段时间很重要,不需要快一点过去。当我们希望快一点的时候,说明我们还是在排斥它。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

当孩子表达一些攻击性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试探,我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我可以怎么样释放它?它会不会伤到别人?他就是在摸索、尝试这个东西。它有一点新鲜,也有一点可怕。其实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成年人就会比较容易驾驭,他知道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事情,我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就比较收放自如。但这种收放自如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孩子现在很暴躁,他其实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他跟这个东西还不熟,他要慢慢接触多一点,才会熟悉一点。

这就是我们说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只看这一个阶段,就会说,哎这孩子怎么是这么一个人啊?如果你看到发展变化的过程,就会说,哎,他终于开始接触这种愤怒的情绪了,太好了,他接触多一点,积累的经验就多一点。

 

(问)你这么一说,倒是很让人释然。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只是对家里人脾气暴躁呢?

 

(答)这恰好印证了我们的观点,攻击性的产生和表达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孩子会选择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来做开始这个尝试,这个环境通常是从家里开始。根据经验,他知道,家里人是比较安全的,哪怕自己冒一点险,好像也还可以。外面呢,比较不确定一点,所以他会再等一等,等到熟悉一点了,再尝试更多一点。

 

(问)理想 也不一定每个人都按照这个步骤发展的。可是我们也见过一些熊孩子,他已经很大了,甚至成年了,就是被娇惯得很厉害,无法无天。他们并没有度过这个阶段,感觉他们没有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啊

 

(答)这就说明,他们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所以迟迟不能学会掌控自己的脾气。他们缺少哪一个部分呢?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会提到,他们没有得到反馈,换句话说,我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的情绪,会有什么结果?我在那种情况下攻击别人,又会怎么样?小孩子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实验,他需要积累一些数据,然后发展出一个对他来说最好用的规则或者模型。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反馈,或者这些反馈被歪曲了,那很可能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

有的家长,一方面压制孩子在家里发脾气,觉得喂,你怎么可以对爸爸妈妈这样;另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在外面更强硬,更凶猛一些:小朋友打你,你要打回去,这些反馈就是左右摇摆,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一会儿它是不对的,一会儿它又是应该的,会左右为难,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对,这就会延长他探索的时间。

有时候呢,家长帮着孩子去摆平一些结果,孩子打了姥姥,父母说:姥姥会疼的,姥姥呢心疼孩子,就说:不疼不疼。这样,孩子就不知道打人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在外面,他打了小朋友,父母一边会骂孩子:你怎么可以这样,一边去跟小朋友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那边说没关系,事情就摆平了。所以你看孩子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反馈。他觉得打了就打了,没有什么后果。这其实是家长挡在了孩子和世界的中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看上去好像是在教孩子,其实是帮孩子去搞定问题,剥夺了孩子直接面对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这种情况,孩子缺少反馈,当然就会觉得我怎么样都可以,父母帮我搞定一切就好了。

 

(问)听上去,是孩子正在学习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但是家长不知道怎么配合孩子去学习。好现在呢,我对孩子比较放心了,但是我又有了新的焦虑。这些就是现实中每天都在上演的啊,我们家就是,怎么办怎么办。

(答)家长其实也在利用这个过程学习,怎么样跟孩子的情绪相处。甚至我们养孩子的时候,会发现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机会。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哎你刚刚很生气,是不是。这是第一步,叫做认识情绪。

然后:你生气的时候就想打人,这是第二步,帮助孩子建立情绪和行为的关联。

然后第三步:你刚刚打我,我很痛的,我也会生气,这是给孩子提供反馈。

随着孩子对这个过程熟悉起来,就可以进一步问他:

除了打人,生气的时候还可以怎么样,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你看,是不是很简单。我们既不需要去惯着这个孩子,也不是去打压他,而是去帮助他发展自己的能力。

 

(问)听上去很简单,但还是很难做到的。从知道到做到,是很遥远的距离。

(答)从知道到做到,你知道差的那一步是什么吗?是看到。

 

关系洞察:

同一件事,你看它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就像孩子打人这件事,如果把它看成一个问题,就会看到:这个孩子太糟糕了。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发展的阶段,就会看到:孩子在做这些尝试,真好,他正在慢慢跟自己的情绪熟悉起来。

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做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了。

孩子发脾气,有的父母会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再这样我就打你!去压制这个孩子。因为他觉得这是孩子的一个问题。如果不矫正,问题就一直会存在。

可是,如果他们用发展的眼光,他们就会帮助孩子去完成这个熟悉情绪,控制情绪的过程。有人会觉得,我需要学习一些方法,需要记下来刚刚你说的步骤。其实最关键的不是步骤,关键是你有没有看到这个角度,看到发展和变化。

看到了,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帮助一个人,不需要站到他的对立面。看不到,觉得这些方法好复杂,我怎么说不出来。其实说不出来,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最基本的那个态度。好,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启发,请分享。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