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接受不确定性:永远不会吵架的思维方式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我们这周的主题是「面对不确定性」,请听这一期的案例:

 

旁观者的一肚子火气

 

(问)有一位朋友留言:「儿子正在津津有味的玩或看电视的时候,老公冷不丁就进来了,板着脸大声喝斥:“马上把电视关掉!现在立刻下楼去吃饭!”儿子立马跳脚大哭大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看电视!我不去!”类似的情景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假如我想插嘴说点什么,老公就会觉得我在干涉他管教儿子,是对他的不尊重,由此就会引发家庭骂战或冷战,我真心累。后来我经常是什么都不说了,完全的闭嘴,直到他们发觉我不对劲了,他们俩主动缓和气氛,才算过去了。想问李老师,像这样的情景,我要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答)好复杂,听起来是说,妈妈觉得爸爸管孩子的方式不太好,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指出来,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我理解的对不对?

 

(问)可能是觉得老公的方式有点简单粗暴吧。她说的是,儿子正津津有味的玩,老公冷不丁进来,板着脸,大声喝斥。从这些描述里面可以感觉到用词的偏向性,妈妈可能是在心疼儿子吧,觉得老公太凶了?会吓到儿子?

 

(答)嗯,我们正好用这周学到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爸爸这种方式到底好不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个结果其实是不确定的。爸爸可能觉得它是好的,用来管孩子的效率更高。妈妈觉得它是坏的,这是他们不同的一个想法。但是妈妈把它讲出来的时候,她没有去看那个不确定性,在她这里是一个事实。

所以妈妈很着急,她看不下去,她觉得这就是一个错误,怎么能不管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件事发生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不知道。但妈妈觉得这是坏事,坏事的话她一定要管,这没问题。但问题是中间跳过了这个判断的环节。也就是说,妈妈跟爸爸看到的是一件事,但是他们想到的是两件事。爸爸在心里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你看我在帮忙管孩子啊,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妈妈心里,已经「犯错误」了。这里犯错误是打引号的,是妈妈看到的。

 

(问)同事刚好也跟我讲了一个类似的事儿,周六早上她看到女儿在吃面包,一下子就炸了,对着老公发脾气,“工作日忙没办法,给她吃面包,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为什么不煮点紫薯玉米健康的东西啊!”老公也很气,“是女儿自己要求吃面包的,她很想吃。你不要只是看着自己觉得对的事儿。”同事就很气啊,觉得很显然面包不健康啊。她觉得老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哪里错了,而且很倔强,不肯反思。

 

(答)可是问题就在这里。老公是真的犯错了吗?当我们说他倔强,不愿意反思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判断在前面:他就是错了。我们先判断他错了,然后说他为什么不承认自己错了呢?有没有觉得这个顺序是先入为主的?毕竟,这只是妈妈自己的一个角度,如果把它当成唯一确定的角度,两个人之间就会有冲突。

 

如果要我来说,那就不是说老公错了,但他不承认自己错了。我会把顺序反过来:妈妈认为老公错了,老公自己也要认为是自己错了,两个人都认同这件事,然后这个错误才可以被坐实。在此之前,它不能被直接认定为一个错误。

 

这时采取任何行动,直接干涉也好,或者在一边生气也好,其实都为时过早。因为对方根本就没有在一条战线上,只是妈妈单方面地看到错误的存在。

 

它可以是各种东西。也说不定这就是老公用来教育孩子的方式嘛。孩子是会大哭大喊,这可能就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一种沟通手段。可能是好事啊。——注意,我说「可能」是好事,并不是说它「一定」是好事,很可能就是有利有弊。

 

(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是能接受「无关对错」这个说法。但你不觉得吗?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需要内心里有一个确定的东西,就拿我同事这个例子,那夫妻之间总是要听谁的吧?所以我现在就很不确定,到底要怎么看它呢?

 

(答)你问到最关键的一点:它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是没有唯一结果的东西,是对孩子成长有各种各样影响,或者没什么影响的各种可能性。是一团混沌。

 

我知道我说的有点抽象。让我再打一个比方,我们上一节课举了一个例子,说晚上睡觉被一个声音吵醒了。可是那个声音是什么?不确定。它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它有没有危险?需不需要紧急处理?不确定,都不确定。在那个时刻,谁都不能对那个声音的性质做一个准确判断,那它就是一个不确定是什么的状态。

 

来,大家也跟我一切强化一下这个概念:不确定是什么的状态。

 

在那个状态下,你觉得有危险,老公觉得很安全,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错,它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状态,谁也不必谁更正确。你也不会觉得他倔强不认错,因为到底错没错,不知道嘛。仅仅是你们双方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而已。

 

(问)嗯,这个例子很好理解,这个声音是好是坏不确定。不过涉及到养孩子的事,我们很少会这样想。就觉得总该有一些标准,来判断对错好坏吧?否则很丧气哎,难道一三五听我的,二四六听你的吗?还是要有一个共识吧。

 

(答)如果在这方面暂时不能达成共识呢?那不就等于说,暂时没有确定的标准。那就接受这个状态呗,我在家听我的,你在家听你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划分方法。其实这不就是生活的常态吗?虽然我们又会否认这一点。没有人愿意承认说:「我跟我老公并没有统一标准」。这其实很挑战我们的。每个人都有对确定性的需要。养育孩子尤其需要确定感。怎么样是好的,怎么样是不好的,要确定。

 

怎么办呢,两个人就需要讨论。只是这个讨论的前提,不是说,我觉得你这个方法不好,你干嘛不听我的意见呢?这不叫讨论,这叫先入为主给你定性。真正的讨论是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对孩子是最好的,我们双方对养育都存在很多困惑,也有很多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要不要统一一下……

慢下来,先承认它的不确定,承认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最好。这样一来,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没有那么大的火气了。我是我,你是你,我们谁都不代表正确。

 

【关系洞察】

我们应对不确定的东西,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假装它是确定的。

说白了,这是一种认知机制。在头脑中运用直觉,或者运用经验,给它一个结论。我们新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可能聊个几分钟就觉得,这个人不错,或者,这个人跟我合不来。其实那个时候还远远谈不上了解。为什么急于做一个判断呢?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不确定性,那个让人很累。不如早一点把它看成确定的东西来得简单。至于说对不对,那是以后的事。

一个人的时候,这种方法可以帮我们节省很多的认知资源,提高我们的决策效率。但是人一多,就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比如说,我们经常先入为主,但是自己又不知道自己是在先入为主,所以就会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想一想,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

妈妈对女儿说:「那个男人一看就没前途,不要跟他在一起。」

闺蜜说:「他肯定是骗你的,你怎么那么傻呢?」

妻子对丈夫说:「我告诉你这件事肯定有问题,你怎么就不听我的呢?」

 

凡是出现「你怎么这么傻呢?」,「你怎么就不听呢?」这种抱怨,往往都是一个人太着急了,把一个不确定的东西当成确定的东西,然后责怪对方说,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你看不到?——虽然事后发展,有可能他是对的,然后他就会说:「看吧,我早就跟你说过。」但这个顺序其实是错的,因为他给出判断是在事前。那时候是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但他要求别人一定要认同他,这会带来很多烦恼。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千万要记得:第一,你说的是不确定的东西,所以不管你有多相信它是真的,你要明确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第二,当你跟对方讨论的时候,你要多用可能,我猜,我不知道,你怎么看,这样的说法:比如说:「我承认这是不确定的,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我猜有很大的可能会怎么怎么样,我不知道你怎么看。」想一想,如果你在跟别人争论的时候,用这样的句式,是不是会比直接说「你怎么这么倔」,更容易产生温和,平等的讨论?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启发,请帮我们分享给你爱的人,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