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第三人称替代法:想让关系更加水乳交融,试试神奇的“第三人称替代法”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我们这周的主题是「孤独」,请听这一期的案例。

 

我的要求会不会太多

 

(问)一个用户在树洞里的感触,特别简单,但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他们夫妻的日常:「每次我只是希望老公能多关心我们,打打电话发发视频,他总是嫌我要求太多,说既要他挣钱,又想他陪。」我估计是老公为了赚钱养家,长时间在外地出差,老婆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不容易,希望老公多打几个电话回来。

我觉得他们两个人都很孤独,都对这段关系感觉不满意,但都不知道怎么办。

 

(答)你知道吗,关系中最常见的一个混淆,就是别人的感受和我的课题。

我教学生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跟他们讲,如果来访者说:「我觉得你不够关心我,我希望你多关心我一下。」他们这时候需要分清楚两个人的课题。来访者的课题是:「我在表达我的失望,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咨询师的课题是:「我被来访者指责了,他对我提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这个咨询师没有经验,他就会沉浸在自己被指责的课题当中,或者是勉强自己去满足来访者的愿望,或者是去辩护,解释,或者会反击这个来访者:「你怎么会对咨询师有这么高的要求呢?」

但是如果他能把两个人的课题分开,他就会「看见」这个来访者自己的感受,他的反应就会是:「哎,我看到你很失望。你好像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多一点的关心。」

 

(问)这句话很棒啊。它是在关注对方的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课题放进去,让人觉得非常专注和纯粹。如果我是那个来访者,我会一下觉得自己被看见了。

不过你也说,这是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才会有的反应。对于没有受过心理学训练的普通人来说,难道我们也要做到这个地步吗?

 

(答)如果做到那么专业的话,就要收钱了……

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思路,就是把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课题分开。反过来,如果别人说什么,你都觉得是跟自己有关,在认知治疗里专门有一个名词叫「个人化」,别人的感受都跟「我」这个人有关。有的人做这种个人化的反应,几乎到了自动的地步。跟另一半出门去玩,对方抱怨一句:「今天这个地方真没意思,不好玩」。他也会想:「他这句话是在怪我,因为是我选的这个地方。」或者对方说:「今天这个路太堵了」,他也会想:「哎我是不是有责任找一条不堵的路。」

你可想而知这个人会有多累,他把别人的情绪背负到自己身上。说回到这个案例,这个老公的反应就是个人化的反应,妻子是在表达她很寂寞,她需要关心,而老公的反应是:哎呀我去你干嘛对我有这么多的要求,你还嫌我不够累吗?

 

(问)嗯,如果把这两点分开,回应起来其实就简单多了,你想,老婆长时间一个人面对家里的一切,那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时候的目标是照顾她的情绪。就说:老婆,这段时间确实工作太忙,委屈你了。如果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们就多打电话,如果还是很忙的话,那我就解释清楚。这样一说,对方也会很舒服。

 

(答)这样说真的特别暖。

 

(问)所以要点是:不要把别人的感受立刻当成是对自己的指责,立刻急着去解释或者反驳,而是在别人的感受那里多停留一下,去看见她的感受。

这种方式还是挺实用的。不过我觉得只能用来要求自己,如果对方就是做不到呢?如果对方就是说:「你怎么这么贪心?又要我挣钱,又要我陪你」,怎么办?

 

(答)其实原理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把视角换过来,从妻子的角度来看,她也用了个人化的思路来处理问题,她把丈夫的感受和对自己的指责混淆了。

丈夫说:「你怎么又要我挣钱,又要我陪你」,我们说他有点自恋,把所有的事情都扛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才那么累。那么这个时候他表达的是他自己,他很累,也很无奈,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在这段关系里处在一个满意的位置上。所以看起来他是在说老婆不好,你怎么要求那么多,实际上他在说自己很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使用同样的原理,就能够把这个冲突化解掉。就是老婆不把这句话看成是对自己的指责,而看成丈夫的一个自我表达,她就会说:「唉,你也好辛苦,你太想让我在各方面都都对你满意了,可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唉,原理是这个原理,相当于人家已经是在抱怨你了,你还要去看到那个人的感受。这样对人的要求好高啊。你要用一种多特别的视角,才能从那句抱怨里面解读出那个人自己的需要。一般人的话,早就爆了:「我这么委屈了,你还嫌我贪心?」

 

(答)嗯,在关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人就这样自说自话。你指责我,我指责你,有时候情绪越来越激烈,看起来他们好像真的很恨对方,其实他们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奈,可是他们表达得越厉害,对方就越受伤,也就越顾不上看见自己。

 

(问)所以啊,在亲密关系中,好的时候就会很好,一旦有了负面的感受,被对方看见就会变得非常难得。因为每个人更习惯看见的,首先还是自己。

 

【关系洞察】

是的,每个人首先还是更习惯看见自己。今天说的个人化,在关系当中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叫法,叫做自恋。

因为自恋,所以常常会把自己挡在别人之前。所以要看见别人,就需要移开这个名叫「自我」的影子。

我们在心理咨询当中,有一种训练方法,就是用第三人称来替换原来的那个「我」。比如,老婆对我很不高兴,这时候那个「我」就很容易跳出来抢戏。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替换:她是在对她的老公很不高兴。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能够从原先的视角跳出来,好像飘到半空中,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她在干什么?她这一刻有什么感受?她打算怎么做?她这会生气吗,害怕吗,担心吗,难过吗?她怎么去理解这一刻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

她是主角,她对面那个人暂时不重要。

运用这种视角,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自恋的干扰,对她进行深度理解。但这种方法真的很不容易。等到你陷入到关系僵局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很孤独,不被理解,这时候你要记住,感受是相互的,他没有看到你,很可能你也没有看到他。你抱怨他对你不公平,但你们都沉浸在各自的感受中,被一个我字给限制住了。

现在你知道了,打开这一层限制并不难,难的是,你愿意第一个把这个「我」字给移开。这时候你是最不情愿的,因为你又委屈,又愤怒,你会想:「凭什么要我做出让步。」通常来讲,你迈出第一步,另一个人就会愿意迈出第二步。情况会越来越好,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的那个人,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