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家庭的孕育期:如何摆脱“丧偶式育儿”?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我们这次的主题词是「家庭的孕育期」。请听案例:

 

丧偶式育儿怎么破

 

(问)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也是家庭当中被吐槽很多的问题,父亲的角色。有一个词叫「丧偶式养育」,抱怨有的当爸爸的人,要么在工作,要么在玩乐,在家庭中在跟不在一个样。照顾孩子几乎变成了妈妈一个人背负的重担。

提供案例的用户叫贝壳,她说:「我生了儿子以后,几乎怀疑自己结了一个假婚。爸爸太忙了,可能是还不知道自己当了爸爸?平时该怎么忙还是怎么忙。每天下班回家,我都已经伺候孩子睡着了。现在儿子快一岁,还是让爸爸一抱就哭。他一哭,爸爸更不想陪他了。求问:我一直在表达我的需求,让他推掉一部分工作,回家的时间多一些,他口头上说好好好,转头又是这样那样的会,饭局,反正总有得可以忙。怎么才能让他知道自己还有个家,家里还有个老婆跟孩子等着他?」

 

(答)怎么让爸爸知道自己有个家……贝壳积压了很多怨气啊。

 

(问)真的是哎,不只是她一个人这么说。可能爸爸没有怀孕那个过程,进入角色比妈妈要慢半拍。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在刚开始当妈妈那一两年里,都会觉得自己的队友不给力。会有非常孤独的情绪。但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情绪越是强烈,对方越是会逃避,对方越是逃避呢,自己积压的情绪就越多。

怎么解决呢?你说要把需求表达出来,贝壳一直都在表达,但是没有用啊。

 

(答)我觉得贝壳表达了两种东西,一个是需求,一个是比需求更强烈的攻击。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说:「我需要你今天早一点下班,回家照顾孩子」,这是在单纯表达需求,如果这个人说:「我需要你更负责一点,你是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家是不是?」这就是混杂了需求和攻击。它是有可能把人往远处推的。

但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不是沟通(如果贝壳有兴趣,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在沟通方面的课程),而是讨论,为什么在家庭的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关系?

我讲一点我做家庭治疗的经验。做家庭治疗,是要邀请全家人一起来参与的。爸爸通常是比较不情愿的那一个。谈完一次,我邀请他们下周再一起来,爸爸就会说:「下周我要出差」。这时候我的反应是:「好,我们可以推迟一周,再下一周见。」而妈妈的反应是:「不用了,下周可以我跟孩子两个人过来。」

 

(问)啊,妈妈觉得爸爸来不来都是没有用的。

 

(答)是的,而且这个态度,又会变成现实。爸爸过来的时候,坐得很远,不主动开口,一脸「不关我事」的样子,还经常对着手机不知道在干嘛。就是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妻子的观点:我来或者不来,都是没差别的。

他也知道自己是那个被怨恨的角色,他在那里承担这个怨恨。

所以这时候他们夫妻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而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我不能同意他们,如果我跟他们一样,也觉得「你就是没用,你不用来了」,那他就真的不来了。但我的态度是,我需要你过来,我是在表达一个纯粹的需求。哪怕你过来不说话,打游戏呢,你也是这个家里的爸爸,无论怎么参与,都是这个家的一部分。

所以我说的是:「爸爸有事,没关系,那我们就推迟一周再见。」

 

(问)如果他说,我再下周也有事,我未来半年都没有时间呢,怎么办。

 

(答)不会真的没有时间,那只能说明他太想逃离这个家庭的事务了。我会很温和但是很坚定地跟全家一起想办法,看看还有没有任何的可能性,可以让爸爸参与到这次谈话中。通常,只要我坚持一下,爸爸就会说:「哦,那我可以视频。」

 

(问)对啊,其实他确定这件事情真的想做,技术问题都能解决。

 

(答)只要他确定这件事情我们真的想要他做,都能解决。

有一次,我跟一个家庭无论如何都排不好下次见面的时间,爸爸是真的很忙,未来几周全排满了会议和航班。妈妈已经死心了:「就让他缺席这一次吧,这一次真的没关系。」爸爸也觉得是这样。我说:「好吧,那我们下次的谈话要录音,请爸爸抽时间听一下录音。」他们都觉得,需要做到这个程度吗?妈妈说:「录了他也没时间听。」爸爸也说:「对啊,我项目都排满了。」我说:「要不要听,这是你的选择。但是为你提供这段录音,是这个家庭必须做的事。毕竟这是一个家庭会谈,你是这个家里的一份子,所以每一句话,我们都要为你保留听到的权利。」

这件事情,对爸爸的震动是非常大的,后来他的态度就变得越来越积极。很多时候我们跟家庭的谈话,爸爸不在,妈妈就在背后吐槽爸爸。你以为爸爸不在现场就猜不到吗,这时候妈妈很孤独,爸爸也很孤独,妈妈和爸爸在各自委屈。

 

(问)是,但也有可能,爸爸猜妈妈在吐槽自己,但根本不是事实,只是因为他们不在一个地方,才会发生这样的误解。所以你让爸爸听录音,这背后的态度就是:「你虽然参与不了我们的谈话,但我们谈的内容是完全透明的。」

 

(答)是的。回到贝壳的例子上,其实也是一样,有没有可能是贝壳太快就同意了爸爸缺席这件事?虽然她说:「我希望你来帮我」,但只要爸爸一说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贝壳就说:「好吧,那我自己来」,这就是一个默许。潜台词就是:有你没你是一个样的。但如果,她真的需要爸爸的话,她可能就要再坚持一下,说:「不行,我一个人不行。你必须参与,不然,我真的做不到。」

 

(问)所以就是更温和,更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吗?

这里面有一个困难。你可以做到,是因为你是咨询师。可是,当妈妈承载了养育的压力,丈夫不配合的委屈,她心里塞满了情绪,我们告诉她,你要温和坚定,这是对的,但是很难。即使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觉得,很难。

(答)是啊,真的很难。家庭的这个时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了重重压力的时期。这些压力集中表达在女性身上,是很不公平。如果不难的话,这也不会变成今天的一个社会普遍问题。妈妈是需要被支持的,这个社会应该多给妈妈一些帮助和鼓励,同时,爸爸也需要同样的支持。因为他们是在以别的方式去面对这个困难的时期。我们需要支持他们主动一点,为家庭多承担一点,少回避一点。而我们现在给到的,往往是对爸爸的指责,我们说:「爸爸真的靠不住,爸爸没有用,这样的男人真的很糟糕」,而不是去理解他们,跟他们合作。这样其实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在加剧问题。这种说法是在出气,它没有支持爸爸,也不能真正地支持到妈妈。

 

(问)我一方面同意你说的,这样的坚持,会帮助爸爸回归家庭。另一方面,还是有点替女同胞觉得不公平啊。为什么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要由妈妈来提出,妈妈来坚持呢?好吧,我知道这其实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本来就是妈妈提出来的,由她来负责解决当然也很合理。但就是忽然有这样的一种情绪。

 

(答)谢谢你的反馈,这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女性的感受。

 

【关系洞察】

丧偶式育儿的比喻经常传递给家庭一个信息:「父亲是不存在的」。这个信息对家庭(尤其对孩子)来讲,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既不准确,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家庭治疗师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让家庭重新「发现」父亲的存在。

是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创造」。

 

因为——父亲本来就是存在的。

 

对一个早期的家庭来说,妈妈常常会无视爸爸的存在,有时候还会拉拢孩子这么做,有时候爸爸本人也认同了这一点。这样就把家庭拆开了,变成了母子连接,和一个外人。问题是,他毕竟不是外人。如果我们坚持把爸爸看作是家庭的一份子,他的不作为也是家庭系统的一部分,这个部分的存在,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问:「爸爸几十年如一日的不作为,是在用这种方式对家里表达什么?」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事情哪有那么严重,不值得每个人都扑上去」,这可能是在某种意义上引入了一种轻松的立场,避免火上浇油。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我的意见根本得不到你们的认可,我不如躲远一点」,这是在暗示他对养育有不同的想法。

也有可能,爸爸表达的是:「养孩子的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给你们多挣钱」。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立场,告诉这个家庭,他并不擅长情感的沟通,他可以负责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许在他看来,那才是支撑一个家庭的基础)。

重点是,假如一个家庭的态度是「不要考虑爸爸的存在了」,这份态度,其实就是他们对爸爸视而不见的根源。一旦别人认同了这份态度,相当于戴上了这家自制的一副特殊眼镜,从那里面看到的,爸爸就是一个透明人。

如果只是想抱怨男人,就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他不重要,没有也行。但如果真的想让他多参与一点,就必须承认:他很重要,没有他不行。

所以,如何在家庭里发现父亲的存在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这个家庭愿意承认,并正视「父亲」的存在。

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一点启发,请帮我们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