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不被他人看法裹挟,坦然做自己?|五蕴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拜访一座寺庙的住持师父。师父聊起往事,谈到早些年媒体和大众因为误解而对她有过的指责,最初也令她感受到压力,后来突然悟到有压力是因为太把自己当真了。师父两眼放光、笑声朗朗地对我们说:某某是谁呀?某某谁也不是,某某也可以是狗屎!

 

听到师父亲口把她自己称作狗屎,我的心里很感动,想起自己好多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我本‘误会》。文章里,我说:我是一个‘误会’——当我以为我必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让别人失望的时候;当我以为我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的时候;当我以为一次成功就必须永远不失败,以为一次犯错就等于全盘皆输的时候;当别人以为我是谁谁谁,当我自己以为我是谁谁谁的时候,其实,我是谁呢?我只不过是每一个人心中构建出来的那个而已,那个’是我,又不是我。所以,别人的赞美或攻击与我无关。因为不贪恋赞美,所以不畏惧攻击。

 

当时写这篇专栏文章,是有感于韩国明星崔真实自杀前留下的遗言:人言可畏。比她早73年自杀的上海明星阮玲玉,也留下了同样四个字:人言可畏。而我的许多来访者们,也都曾深受同样的困扰,活在他人的唇舌和目光之中、不知如何做自己。

 

因为心疼每一个生命,所以我很想透过文字传递力量,传递我有限的所思所感。我说,被赞美的,只是他人心中美好期待的投射与寄托,不是本身。所以,面对赞美,们可以说:谢谢,是因为你心中美好,所以你看到美好。而被攻击,也只是他人心中创伤和敌意的宣泄与转移,也不是本身。所以,我们可以说:抱歉,是因为你心中病苦,所以你看到病苦.

 

们的一生,可能被误会成很多角色:一个完美或平庸的领导,一个当红或过气的明星,一个幸福或一个不幸的人。所有这些,只是角色而已,而不是本身。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个被期待,被加了很多身份,注解和头衔的,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误会而已。去掉误会,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坦然自如地活在人类翻云覆雨的唇舌之间。

 

文章的最后,我说:愿逝者安息,生者智慧地拥有生命。

 

智慧地拥有生命,是我们这一周在谈的话题。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就是五个范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积累、集合和蕴藏。五蕴以前被翻译成五阴,大致表达的意思是:世间一切原本清净光明的本性、被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盖住了、变成了缺少智慧的无明。

 

五蕴这个词本身,你也许不那么陌生,很多明星都演唱过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大意是说:能够观照觉悟到本心自在的人,修行到很深的智慧时,洞见到集聚构成人和万物物质、感受、思想、行为、心识等五种要素,其实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于是就从一切的痛苦与磨难中解脱了出来。

 

要想成为能够洞见五蕴皆空、得到解脱的大自在者,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的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欢,他写到,在物理学上的弦论出现之前,大家都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基本粒子组成,所以粒子就像砖块一样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在弦论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理学家发现,所谓的粒子并不是像砖块一样的物质存在,而是宇宙之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就像琴弦上弹出的音符一样,在有无之间、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就像《金刚经》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朱教授说,二十一世纪,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才开始步入佛教在2500多年前就总结出来的缘起性空境界,知道了物质不是客观实在,只有事物之间的关系才是实在的,这个关系就是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在《佛教与人生》这本书里,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缘起性空。他说,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但单靠这粒种子,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只有将种子放在土壤中,保持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种子才会发芽、长大。而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只有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而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枯萎,因缘散尽了,果就会灭。

 

回到课程的开头,你会发现:法师之所以不觉得人言可畏,是因为真正参透了缘起性空,一切外在的名相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的。

 

了解了这些,你就不会再执着于他人眼中的自己,就有了机会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五蕴皆空、更大程度上解脱烦恼。

 

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単归纳和说明。佛教认为,人和世间万物,都是五种东西的集合,也就是五蕴。离开了五蕴和合,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第一蕴:色蕴,是指组成人和万物的物质,就像现代科学所说的分子、原子、粒子等。比如,八月十五时,你在山里看月亮,你的身体、山的轮廓和月的形状,都是色。

 

第二蕴:受蕴,一方面是指人体的感官眼、耳、鼻、舌、身与接触外物所生的感知觉,可以理解为身受,比如,看见月亮很圆、感觉到山中的凉意;另一方面,也包括伴随感知觉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心境等,可以理解为心受,比如感觉到宁静或者忧伤。身受对应我们昨天所学习的唯识论中的前五识;心受,则从第六识的思维、忆念所生。

 

第三蕴:想蕴,是指对外界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思维、认知等心理活动。比如想到月是故乡明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

 

第四蕴:行蕴,是指人的行为、决策、心理活动等,比如,因为起了思念之心,所以决定立刻下山、回家团聚。

 

第五蕴:识蕴,就是说对于外界一切的缘起,心中明明白白,很明了,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拢来,也就是精神主体。

 

对人来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五蕴是身心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综合作用。就像月亮只是月亮,但由于我们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的经验,投射了许多附加意义而已。

 

 

所以,所谓的并非真的,就像月亮一样,只不过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只是一堆元素的组合,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生命形态,其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虽然它和我们有关,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但不是真正的。如果把这些当做是,就会影响到我们对生命真相的认识。看不到真相,才会因为执着于名誉、财富等等所有缘起性空的存在而滋生烦恼。

 

无论我们的所学是哪个专业,都可以试着将自己还原成五蕴,得到更多一点的自在。

 

就像朱清时教授感慨的那样: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