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现状不满,你该怎么办?|彩蛋

本期内容

—本期你即将听到—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朋友的问题、来复习这一周的内容、同时学习两个新的概念:内生涯和外生涯。

 

我们之前讲过,生涯规划比职业指导的内涵要大得多。而生涯探索也是如此:职业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生涯则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它包含了时间空间两个面向,时间上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则包括了自我、人际、社会、世界等。

 

了解了这一点,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对现有的岗位和工作感到不满、迷惘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过关注职业上的外部发展了。当收入、职位等没有达到预期、或者与他人相比有差距的时候,心就开始浮躁起来。而一个好的生涯发展决定,是在内心充满热情又能保持安定的时候、才会产生的。

 

比如,第一位朋友问:人到中年还能转行吗?他说,自己早年不知上进,浑浑噩噩混了好几年,现在忽然发现年纪不小了,但是工作上还没有什么发展,非常着急,决定寻找新的机会。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跳槽继续做同岗位,努力一下兴许能做到经理,但是再往后呢?还有,如果转行,转做什么好呢?

 

要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来学习内外生涯探索。

 

从职业角度讲,外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的工作时间、地点、单位、工作内容、职务、职称、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过程。内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过程。

 

从两者的特征上看:

外生涯一般由别人决定与认可的、也容易被别人否定跟剥夺。比如,公司的员工,工资往往不能自己说了算,工作能力和绩效也要领导认可了才算数。

 

而内生涯,则主要靠自己的不断探索而获得。比如,某个员工被任命为部门领导,这时他得到的是一个职务,属于外生涯的发展。这个职务上应该具备的知识视野、经验、心理素质等内生涯的发展,却不会因为他成了领导就自动有了,而是需要他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才能获得。而一旦获得了,就不会因为职位的变动而影响他已经具备的各种能力。

 

再从两者的关系上来看:

首先,内生涯的发展是外生涯发展的前提,外生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内生涯的发展。其次,内生涯有所发展,会体现在外生涯的发展结果上,比如升职、加薪;而内生涯匮乏,体现在外生涯上就是职业失败,可能是止步不前,也可能是失业。提问的这位朋友,可以从这个角度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

接着,如果外生涯的发展超过了内生涯,外在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压力很大;比如,咨询工作中,我遇到过不少因为“被晋升”而焦虑或抑郁的来访者,就是因为外生涯发展了、而内生涯的准备不足造成的。最后,如果内生涯的发展超前于外生涯,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当前的工作不满、觉得没有挑战性、或者厌倦工作。企业服务中,在给管理者讲授《核心员工的留用》和《职业倦怠》这两个主题的时候,我会特别谈到这一点,帮助企业鉴别哪一类的倦怠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到员工,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所以,对第一位朋友来说:首先,转不转行的决定因素不是年龄,而在于你的心理状态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找到了不做不行的方向;其次,个人规划和家庭规划要结合起来,如果转行可能造成家庭的压力,就要与家人充分沟通、共同规划,提前储备好过渡期的家庭备用资金;第三,梳理一下,在过往的工作中,内生涯上积累了哪些对转行有用的知识、经验、人脉等;第四,如果决定跳槽而不是转行,并且真的如你所愿做到经理的话,你的内生涯能得到哪些发展呢?假如往后不再升职,你是否可以从内生涯里得到满足?第五,问问自己,是更喜欢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有挑战的感觉,还是喜欢不费吹灰之力”的得心应手的感觉?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是另谋高就还是在现有岗位上提升内在自我、让内生涯的发展微微超过外生涯。

 

 

第二个提问的朋友是位全职妈妈。她说:现在宝宝14个月,因为反应很大从怀孕就不再工作了,这两年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也想出去工作,也想像从前那样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每天都被娃拴着哪也去不了,跟朋友们已经2年没见了。而且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心里很着急,每天都强烈地感觉自己不能这样活,可是必须得带孩子,好痛苦啊,我该怎么办?

 

就像这位朋友说的,全职妈妈虽然不在职场,但也并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样没有压力。事实上,来咨询压力问题的全职妈妈不在少数。压力的来源,除了育儿焦虑、经济困扰、婆媳关系等外在原因之外,更深层的,还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角色之间的冲突。要缓解这种冲突和压力,可以从内外生涯的角度来分别入手。

 

首先,成为妈妈本身,就是全职妈妈们的外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议妈妈们以三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进行个人和家庭的规划。育儿的前三年,对宝宝和妈妈来说都非常重要。宝宝需要在这个三年里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妈妈则需要发展与外在角色匹配的内在能力,包括:心理角色的担当和适应、育儿技巧的学习和积累、家庭关系的平衡和情绪管理、与其他妈妈们的互动与分享、对宝宝的陪伴和指导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全职妈妈们更好地承担家庭角色的需要,而且还能作为未来重返职场的能力储备,同时缓解这个阶段的无意义感或烦乱感。

 

孩子三岁后,进入幼儿园,妈妈们有了更多个人时间,就可以运用之前的积累,选择合适的工作类别,逐步回归职场。可以像一些妈妈一样选择开网店、建读书平台、办亲子沙龙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离家近、压力小的工作,以免外生涯发展超过了内生涯的准备后,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

 

孩子六岁,进入小学后,妈妈们还会面临一个新的内外生涯挑战——因为小学前三年,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妈妈们最容易为作业等问题抓狂、最经常面对老师批评的阶段,需要妈妈们保存足够的心理容量、保持充分的情绪胜任力。所以建议这个阶段的外生涯发展不要太快,尽可能考虑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以便保持内心的平衡。

 

 

第三个朋友问:突然间不想工作怎么办?他说:我15年毕业,从建筑监工转到家具销售行业,转行是因为自己不想再做监工,但是转行不到半年,就不想再工作了,不是单针对这份工作,而是对工作这件事情产生厌烦的感觉,想问一下这个时期是人人都有吗,我该怎么度过?

 

对工作产生厌烦,有可能是遇到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或倦怠期,职场也有三年之痛和七年之痒的现象,可以像前面讲到的那样,从内外生涯的角度探索和调整。而这位朋友的倦怠,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考虑清楚就转行造成的。具体来说,你可以探究自己的决策类型,并结合决策工具重新分析当时的决定,就能知道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同样的,这类问题,大家都可以从生涯决策的角度评估自己,因为时间问题,在这里不展开表述,感兴趣的在文稿中查阅了解。

 

【延伸内容】

生涯决策

生涯决策指的是个体面临教育和职业选择时所表现的态度、能力和技巧,是一个有意识的思考与行动的过程,涉及决策者、决策情境和决策者内、外在资料。

 

美国职业生涯专家斯科特(Scott)和布鲁斯(Bruce)将决策风格划分为五种类型:理智型、直觉型、依赖型、回避型和自发型。

 

1、理智型

以周全的探求,对选择的逻辑性评估为特征,往往深思熟虑、评估决策的长期效用并以事实为基础做出决策。

 

2、直觉型

以依赖直觉和感觉为特征,比较关注内心的感受。

 

3、依赖型

以寻求他人的指导和建议为特征。

 

4、回避型

面对决策问题会产生焦虑、拖延、不果断,害怕做出错误决策。

 

5、自发型

以渴望即刻、尽快完成决策为特征,不能够容忍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

 

总的来说,理智型和直觉型的决策,相比其他三种会更加成熟。而属于自发的决策类型的人,则需要有意识地克服冲动、提升自己面对不确定的能力、降低焦虑水平,才会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决定,重拾对工作的兴趣。

 

无论何种决策类型,都可以借助生涯决策平衡单帮助自己做决定。

 

生涯决策平衡单

人们可以结合这个表格,辅助自己做决策。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你的职业决策考虑因素,例如做销售、办公室工作、考研三个方案。

步骤二:把三个方案填入平衡单的选择项目中。

步骤三:再第一栏职业决策考虑要素中,根据对你而言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赋予它权数,加权范围为1-5倍,填写在权数一栏。权数越大说明你越重视这个要素。

步骤四:打分。根据每个方案中的要素进行打分,优势为得分,缺点为减分,记分范围为1-10.

步骤五:计划方法。将每一项的得分和失分乘以权数,得到加权后的得分或者失分,分别计算出总和,最后加权后的得分总和减去加权后的失分总和,得出得失差数,并以此分数来做出最后的决定,即比较三个选择方案的得失差数,得分越大,该职业方案越适合你。

 

生涯决策平衡单样表

45.png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