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指责……沟通的五种类型,你是哪一种?|沟通模式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讲情商,就一定会讲到沟通。很多人都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可是却不知道,会说话不仅包含着怎么说、还包含了怎么听。学习过心理咨询的朋友们,一定都还记得,老师们都强调过:咨询师的倾听能力比表达能力更重要。而要听懂他人的表达,前提是听得懂自己的表达,知道自己的沟通模式是什么。

 

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来咨询,说儿子太叛逆了,自己想尽一切方法和他沟通,可他就是一副打死也不说的样子。我请妈妈和儿子把日常的沟通演给我看。妈妈说:你最近和一个同学来往很多,你们是好朋友吧?儿子点点头。妈妈又说:你是因为他们家很有钱才跟他来往吗?儿子身体向后一靠,把头扭向一边。妈妈继续说:我跟你说过,他们家有钱,所以他可以不努力。你不一样,不能受他影响!儿子开始抖腿,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妈妈很生气:我在跟你沟通!我把那么多重要的事情都放到一边听你说话,你不说话光抖腿干嘛?”……

 

作为旁观者,你一定已经明白了妈妈和儿子沟而不通的原因:妈妈分明只是想说服儿子接受她的观点,而这样的对话,并不是沟通。

 

所谓沟通,是指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的过程。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的信息:言语和情感,或者说言语和非言语。当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的时候,就是不一致的沟通。比如,妈妈一边要求孩子说话,一边却抱着你说什么都是错的态度;儿子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却用抖腿、扭头等动作向母亲抗议说:既然你这样想,我跟你没什么好说的!

 

让孩子对妈妈关上心灵大门的,其实是妈妈的沟通模式以及这下面隐藏着的不平等态度。

 

关于沟通模式的理论中,萨提亚的理论最为形象易懂。认为沟通有三个要素:自我、他人和情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五种沟通模式,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先来看第一种:讨好型

讨好常常会让人感到愉快,所以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却是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的。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受难者,会问为什么牺牲的人、受伤的人总是我?

 

讨好型的人,内心独白往往是: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原则是:只要你们高兴,我怎么样都行。事实上,他们的内心经常会感到悲伤、焦虑和无助。长此以往,那些被压抑的难过和冲突会转化为被动攻击,以生病或让对方内疚、担心、不舒服等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容易出现消化道疾病、肠胃问题、糖尿病、偏头疼、便秘等。

 

很多朋友留言说,自己就是讨好的类型,想知道如何改变。

 

深层的改变要从安全感的重建和自我认同开始。也可以尝试从日常行为上开始突破,比如:慢半拍开口,避免习惯性地说“好”;或者是从点餐等简单的事开始,与最信任的人一起做练习,你表达、他否定;你再表达、他再否定,直到你能坦然面对他的否定而不觉得愧疚和自责为止。

 

再来看第二种:指责型

指责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他们的信条是我绝不可以表现出软弱。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地打扰、指责他人以及环境。喜欢说:都是你的错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就不会有麻烦”“你从来没做对过一件事情!”而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白是:只有让别人听我的,我才是有价值的。

 

指责型的人经常会体验到愤怒、挫折、不满和对周遭的不信任;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是脆弱和孤独的,只是不愿意承认,所以身体经常会出现肌肉紧张、背部疼痛、高血压、关节炎等,而且很容易出事故。

 

有趣的是,讨好型的人常常会遇到指责型的人,两种类型就像天生一对,事实上是彼此的互动加强了对方的模式。同时,不少讨好型的人,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却采取了指责型的模式。

 

我的新书《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里,专门讲到父母的沟通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其中有一位妈妈的来信,最能说明这种现象。她说:

 

我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模式:跟同事朋友、优秀人的、权威的人,一向是使用讨好型,怕周围人对我不满意,好像别人都认同他是权威,他就真的什么都对,而我什么都不对。即使冲突中真的是对方不对,或者只是客观原因,需要沟通,我也一再隐忍,内心非常不痛快。而对孩子、先生等让我可以真实面对的人,我又会用指责型,一出口就是“你怎么怎么……”,为此,夫妻关系曾经很糟糕。

 

习惯于指责的朋友,可以先从行为上做些小的改变。比如:当你要开口时,先比一个开枪的动作;然后,慢慢地把食指收回来、让它指向你自己。这时你得到的手势是好的、棒的。试着用这样的心态讲话,把每句话的开头一个字从“你”变成“我”,试试看有没有不同?

 

接着看第三种,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通常会表现为:独裁、刻板、冷漠、总是喜欢给别人提建议,让周遭的人觉得他不近人情、很无聊。他们的信条是:“一切都该有一个对的标准,真理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而内心深处,他们的独白是:“我不能表现出任何感受,真理比我自己更有价值。”

 

超理智的人隔离自己的感受,所以经常会体会到孤单、孤立,生理上也容易出现重症,比如癌症、心脏病、淋巴系统的疾病,等等。

 

习惯了超理智方式的朋友,需要练习多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一直用头脑判断。要多多用心,多用其他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增强感受力,相信人的价值远远高过刻板的标准。

 

继续看第四种: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常常避重就轻,喜欢讲笑话、打断话题、辞不达意、不愿意面对冲突和情绪。比如,当人们问他现在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也许是谈论天气或者是最近的新闻热点。而有的人,甚至在行为举止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喜欢吹口哨、唱歌、眨眼、或者坐立不安等。

 

打岔型的人,心里的想法是:只要我转移话题,冲突可能就会解决掉。而内心深处的独白是:没人关心我,没有属于我的地方。所以,别人可能误以为他们是开心的,事实上,孤独、无归属的体验却会困扰他们,甚至会引发重度的心理疾病。身体方面,神经系统容易出现状况,消化系统常有问题。  

 

打岔型的改变是最困难的,因为习惯了活在别处,这样能回避掉很多痛苦和不愉快。要做到回到当下,可以先从观察环境和气氛开始,循序渐进。当然,有些极端的打岔可能是到了分裂的边缘,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以上四种类型,都不是健康的沟通模式,既会导致沟而不通,也很难良好地应对冲突,甚至还会使冲突升级、恶化。

 

第五种沟通模式,叫作表里一致型。与上面四种类型对比,这是最为健康的一种,也是我们要共同去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明天的课程,我们专门学习这种沟通模式。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