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无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心外无物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今天在航班上,看到一则让人心痛的报道:西安一个15岁的初中男孩,因为爱美想留长发,学校不允许,老师带去理发后,孩子嫌头发太短不愿上学,父亲反复劝说,孩子先是离家出走,被找回来后没几天,就从32层跳了下去。

 

跳楼前,孩子给好友留言说:“我先行去世,你保重……转告他们,是我爸逼的。我跟这个世界观念不同,活不下去……”

 

孩子的爸爸伤心懊悔地说:“这11天,我极力站在老师的角度规劝,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别去上学了,咱就等头发长了再去,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多么希望,父母在悲剧发生前、就先有这样的觉醒。如果有人能早点听到、听懂和尊重孩子内心的痛苦,真正明白孩子所说的“我跟这个世界观念不同,活不下去”是怎样的折磨,这个世界也许不会让那么多的孩子绝望而去。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绝望呢?我想,是大人们一颗颗被格式化的、失去了美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独立思考兴趣的心。孩子们活在大人由心而造的环境里,活不下去的时候只有选择离开,活下来的,为了适应,渐渐就变成了下一批这样的大人们,继续制造着同样的环境。

 

我们之前学习过,内在安全感、归属感和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孩子们来说,只能通过大人获得。如果大人的心不能给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留有独立空间,那么世界再大、也没有孩子们的容身之地。因为境由心造、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传习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天,王阳明和朋友一起游览会稽山,朋友指着山中岩石里一朵盛开的花儿,问王阳明:你经常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这花儿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们的心有何关系呢?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同归于寂的寂,指的是实物存在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状态。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你没看花时,你是你,花是花,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没有意义。只有当你看到花时,花才进入了你的心中,成为你意识的对象。从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据了一个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对现代人来说,用电视和频道举例更容易理解。比如,空间里存在着100个频道,对于只能收到50个频道的电视机来说,另外50个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打开电视收看其中一个时,其他99个对他来说又是无意义的;一个人从来都不看电视,那么这100个频道都不存在于他的生命里。

 

 

你一定想知道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今天的航班上,还发生了一件事,正好作为案例。飞机上,坐在我后排的女士,她后面的男士大吵起来。原来她想放倒座椅休息,却因为太低影响到后座的男士。女士说:“既然座椅能放到这么低,我就有权利放这么低!”男士说:“你的权利不能影响我的权利!”女士高声说:“有本事你来打我呀!你来打呀!”眼看双方火气升级,安保和空姐束手无策,我转身握住了女士的手,轻轻拍了拍。女士回头看看我,我说:“座位确实太小了,你们都不容易!”女士愣了一下,开始哭起来,男士也放松下来,向后靠了靠,嘟哝了一句:“算了算了!我就不说她了!”

 

一场剑拔弩张的冲突化解了,而化解的关键动作是:我和女士的手部接触。座位挨得太紧,就像王阳明的那朵花,虽然整个飞机100多人都面对着这朵“花”,但没放在心上,所以彼此相安无事;这位女士不同,她希望争取更大的空间,所以这朵“花”就在她的心里越开越大,上升到了权利层面;后排的男士被挤压后,也看见了这朵“花”,于是奋起反抗。与此同时,女士用语言挑衅对方,说明她的生活里可能存在着“施虐——受虐”的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男士的反抗和安保人员的调节都被看成了对自己的威胁和否定,只有激起暴力才能“完形”。而我的接触和轻轻拍打,是为了将她带出这个模式回到当下、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

 

这场冲突,与其说是发生在航班上,不如说是发生在两人的心里。因为两人的着力点都集中在“花”上的时候,座位问题就被放大凸显了出来;女士哭出来以后,男士的注意力也被成功转移,座位的空间大小并没有改变,但“花”就突然消失了,因为心外无物——空间随着心的变大而变大了。

 

回到开头那个孩子的案例来看,当大人们放下好坏对错的判断,“留长头发”就只是个人的喜好,与品德没有直接关联;可是如果大人把头发的长短定义为是否遵守规矩,而孩子却把它看作美丑的选择和自我观点表达的话,头发就成了冲突的焦点。如果大人们的心再放得更大一点,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孩子头发背后的心声的话,悲剧本可以避免。

 

头发只是头发,是人们的心让它成为了问题。反过来,要解决问题,并不能依靠剪头发这个外部的改变,而是需要先从内心调整。

 

王阳明从心、意、知、物四个层面对心外无物做过具体阐述,被称为四句理他说: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其中最后一句,与心物有直接关系并最能代表王阳明的思想特色。这里的,指意识、意念,意之所在指意识对象,而,并不单指山川草木等物,还包括,也就是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定义、而不是外界事物本身。

 

比如,吃家人以外的人剩的饭,这在很多人来看都是只有乞丐才会做的、卑贱和不卫生的事。可是汶川地震援助时,我们却发现:为我们提供车辆交通支持的成都枣子树素食餐厅的员工们,却每一顿都会把桌上所有人碗里的剩饭吃干净。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第一次跟老板宋师兄一起吃饭的时候,老板夫妻看见大家碗里有剩饭,什么都没说,只是把每个人的剩饭都吃干净了,大家很感动也很震撼,从此以后再也不剩饭、而且也会吃别人的剩饭了,因为知道了这不是卑贱和吝啬、而是‘惜福’。”

 

你看,当被定义为惜福的时候,“剩饭”看起来就不再是无法接受的事物了。

 

我自己的一次体验是:圆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便秘,我很担心、想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有一天给她洗澡,小家伙突然把粑粑拉在了我的手心里,我立刻像如获至宝一样的开心,然后开始反思:如果这是别人的粑粑,我还会不会是同样欢喜的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恶心呢?其实,粑粑就是粑粑,本身没有分别,是我们的分别心把它定义为了恶心。

 

换句话讲,万事万物的存在本身没有价值高低和好坏,是我们的定义让它们有了分别;反过来,当你觉得人生无意义无价值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意义和价值,而只是我们忽略了日常生活里那些可以被赋予意义和价值的存在。

 

就像罗丹所说:“生活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的世界,由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跟别人都不一样。有一次,我在山里看到圆月,觉得非常安静,就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月止人间心。一个朋友看见了,打趣说:“应该是’月乱人间心才对啊!

 

是止还是乱,用你的心去定义你的生活吧!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