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整体与部分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常常有朋友问:“为什么我车子房子票子……什么都有了,却还是开心不起来?”“我尽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跟周围人比TA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最好的,上的也是本地最好的学校,我们也尽力抽出时间陪伴了,但为什么TA还是觉得不幸福?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一个广告短片: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和女士,煞有介事地出现在著名建筑设计师的办公室里,设计师问有什么可以效劳,女士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水龙头摆在设计师面前,说:“造一座房子、配得上科勒龙头。”

 

这个广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不动声色地用到了完形心理学的原理。

 

首先,它在图形与背景之间巧妙转换,让水龙头这个隐藏在日常生活背景中、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配件,突然变成了主角图形、鲜明生动地从一堆模糊不清的背景中跳脱了出来;

 

其次,它无意间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如果单独讲水龙头的价值,它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水龙头,就算整座房子里都是水龙头,也改变不了它的价值定位;但当它从房子的一部分变成了整座房子赖以存在的意义、从配角变成了主角,它的价值定位就立刻冲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变得无比尊贵。

 

另外,它深谙人们在视知觉过程中,会自然地有一种完善事物图形的结构整体的行为,当外在的一个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内心会有一个完整的形状、也就是“格式塔”、与之相对应,如果这个东西与内心的形状不相符,我们就会主动弥补缺失、让内心的形状达到完善,形成良好的“完形”,也就是一种和谐的整体感。摆在眼前的龙头和耳中听到的房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所以不需要广告设计者费心、观众自己就会脑补一个高大上的完形。

 

借着广告回过头看刚才的问题。车子房子票子、最好的吃穿用度,分开来看都是有价值的、都能让人在拥有后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开心,但如果这些价值和暂时的开心,只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部分、机械地堆砌在生活中,而没有一条真正清晰的意义主线将它们组织在一起的话,那么它们并不会扩大生命本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为生命是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像手与手指的关系,旋律与音符的关系,钢琴与琴键的关系,如果缺少了整体的目标和意义、缺少了清晰的组织规则和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手指、音符和琴键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完形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比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不仅仅包括花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对花所赋予的情绪情感、引申含义、投射意象等等。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朵花,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在的拥有并不能解决内心幸福感的缺失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既是完形心理学派的理论观点,也是一种处事理念和人生哲学,同时还衍生出了完形治疗的重要技术。

 

基于这个观点,完形疗法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未完成事件,指的是我们都有一种想要完成没能完成的情境或事情的一种心理倾向。比如,我们总是对失败的经历耿耿于怀,对工作清单上的待办事项念念不忘。

 

皮尔斯认为,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是一种无尽的未完成的情境。一旦一个任务或情境完成,另一个任务或情境就会出现。这些未完成的情境从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务,处理不完的工作,到主要的生活事件,比如正处于悲伤的过程中。如果一直无法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在这种问题杂乱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境下,就会出现心理困扰或者是身体疾病。

 

未完成事件意味着人们对没有完成的事件、比对已完成的事件印象更深刻。那些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或者是还没有弥合创伤情境,会始终徘徊在潜意识中,并被不知觉中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未完成”还意味着可能性,意味着本可以,意味着不甘、懊悔和遗憾。当一件事成为了未竟之事,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估就会脱离当下的这件事本身并对它念念不忘,或者是浮想联翩,核心问题在于人类对于“完整和完成”的执念。有实验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有小缺口的图形时,会条件反射地想去补全它,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不仅成人会这么做,小孩子也会这么做,甚至连大猩猩都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游戏成瘾现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起游戏就昏天黑地,就像有些大人沉迷于连续剧一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总也打不完的关卡,无穷无尽的任务、让游戏成为了孩子们无法抵挡的未完成事件”,轻而易举地攻占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有一个视频摄制组,在纽约市中心放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写下你最大的遗憾。一天下来,黑板记录了人们满满的“遗憾”,比如:没能对TA说:“我爱你”,没有申请MBA,没有申请医学院等等,而所有的遗憾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是 No Not 开的头。视频的最后部分,摄制组给了留言者板擦,让他们亲自擦去上面所有的遗憾。这是一个心理层面的告别和完成仪式,有人说,面对空白的黑板,她反而充满希望。最后,有人在上面写下一行新字:Clean Slate 大意是:从零开始。

 

我更愿意把这行小字引申理解为:当下清零,从头开始。

 

完形疗法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技术来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上完成未竟事件、然后回到当下。

 

比如,空椅技术

 

一位有社交恐惧症的博士,先想象父亲坐在对面的空椅子上,他对父亲说:“从小到大,你从来都没有肯定过我。”然后,我又请他坐到空椅子上扮演父亲,他伸出手、摸着想象当中的自己的头,说:“儿子,爸爸一直为你骄傲,但是不敢告诉你,因为想让你做得更好。”空椅子帮助博士完成了缺失20多年的“被父亲肯定”这件事后,他的眼泪潸然而下,整个人也放松下来。当未完成事件在心理层面完成了,它对整体的影响就消失了,我们的内心才真正能够回到当下、继续向前。

 

空椅技术是处理未完成事件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家平时在家也可以练习。搬两张椅子,自己先坐在其中一张上,然后想象与你的未完成事件最相关的某个人,就坐在你对面。慢慢地,把你想要对TA说的话说出来,边说边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接着,坐到对面的椅子上去,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听你讲话的人,听到你讲的话后,TA有什么要回应你呢?说出TA要对你说的话后,再回到你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对话。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你感受到:这件事可以真正在内心画上句号,你可以当下清零、从头开始了。

 

回到开始的问题,你同样可以用空椅技术来寻找答案:让那个什么都有了的自己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那个不开心的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然后开始对话,直到找到比车子票子房子更多的整体意义感;或者,扮演自己的孩子,想象自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听听孩子会对你说些什么,听听TA心中关于幸福有哪些缺失、渴望或未完成事件,直到你看到比吃穿用度更多的孩子生命的整体幸福感。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