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有时内向有时外向是怎么回事?|内外倾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2007年,我曾为《内向者优势》这本书写过推荐语。里面提到,关于内向者的烦恼:

 

天性内向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内向,而是不懂得驾驭内向。不懂得驾驭内向的人,常常在心里想: 

 

性格外向是好的,性格内向是不好的’……我无论如何努力地尝试,我也未能具有那些外向的品质……我认为自己是什么地方有点问题。” 

 

我不理解自己的许多事情。为什么在其他人感觉很兴奋的环境中,我却会感到压力太大?为什么我参加外界的活动回来后感到自己要被闷死了似的?为什么我感到自己像一条离水之鱼?” 

 

我喜欢受到认可,但是我又会因大家的关注而感到压力太大。

 

于是,内向的人拼命想改变自己,世界似乎也拼命想改变他们,结果,两败俱伤。因为,大家都忘了——生命最重要的功能和最精彩的呈现,不是“Doing”,而是“Being”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唯有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快乐积极地培育和发挥它,我们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天性,不再做“离水之鱼”。

……

 

借由这篇推荐语,表达了我对内向者优势的看法,如果你想看到完整的版本,可以在文稿中查看。

 

 

之所以与大家分享这段内容,是因为:日常工作中,接触了太多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想要成为别人而不是做自己、结果更加痛苦的人。

 

一位大学生朋友说:很多人,包括父母,都说要多交朋友,多说话,积极主动一点,将来在社会上才能吃得开。但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呆着,有时候强迫自己参加聚会,结果聚会结束更累更孤独、更加不喜欢自己。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各种性格都有自己不同的优势,真正的改变是发展和成长、而不是否定和对抗。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内向不好呢?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向外向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内向和外向,代表两种不同的性格倾向,更准确的表达是内倾外倾

 

内外倾最早是由荣格提出的。内倾型的特点是心理能量指向内心世界。这种人往往对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格外感兴趣。他们更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而不太喜欢与他人交谈,他可能一生只有几个朋友,但对这些朋友都很忠诚友好。外倾型的特点是心理能量流向外部世界。他们往往对外部事件、他人和客观事物感兴趣,因此,他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喜欢交际,待人热情,属于自来熟乐天派一类的人。

 

荣格提出的分类,并不是说外倾是好的,内倾不好,而是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我们先从三个方面来看优势:

 

第一个方面,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外向的人倾向于广度。他们喜欢了解很多事物,对很多领域都抱有热情,喜欢交很多朋友,但也许都不够知心。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积累尽可能广泛的经验。内向的人倾向于拓展某一方面的深度。他们同样会对许多领域和事物抱有兴趣,但不会浅尝辄止,而是会深入钻研下去。他们的朋友不多,但他们会对朋友交心。对他们而言,太多的经验会造成压力。

 

第二个方面,对刺激的反应

外向的人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值和较高的恢复水平。也就是说,他们乐于接受刺激,并且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内向的人内心活动水平较高,对他们而言,任何进入大脑的刺激,都会引起紧张水平的迅速升高,引起刺激过多的不舒服感受。

 

第三个方面,精力的来源

外向的人会从外部世界获得精力。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获得精力的方式。而当他们独处时,就切断了他们的精力来源,很快就会感到精力耗尽和无聊疲倦。内向的人,则是自己制造精力。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在花费他们的精力。他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恢复精力。

 

但是,内向的人并不都安静、低调、不善言谈,当他们精力充沛时,他可以跟你聊上几个小时。同样,外向的人也绝非一定开朗活泼。当他精力耗尽时,也会一蹶不振。

 

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有的放矢,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人际圈和生活模式等。比如,外向的人要减压,可以开Party;内向的人要减压,则可以读书、爬山等。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内向性格的优势在于,善于保存精力、可以享受孤独、善于思考;外向性格的优势则在于,善于交际沟通、积极性高、热情乐观。

 

了解完各自的优势,再来看内外向需要成长和发展的部分

 

内向的人,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行动力、社交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保持深度的同时扩展广度,增加自己的人生体验,尝试分享;外向的人,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独处能力,增强深入的耐心和习惯,多思考和沉淀。同时,内外向的人也需要了解对方的优势和习惯,从而提升相处的品质。

 

一位外向的人事主管曾经向我抱怨说:公司新来一个内向的员工,她很希望帮他更快融入团队,但她越努力,对方却躲得越远,让她很不舒服。我告诉她,对待内向员工最好的方式是给他独处的时间,同时提供让对方展示深度的空间和机会。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内向员工的绩效表现常常出人意料的好。以销售为例,不少主管都发现,外向员工可能拿下的单更多,而内向员工拿下的单则更大。反过来,内向的人也要尊重外向者的表达需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表达时间与空间。

 

 

也许你觉得自己好像介于两者之间,那你可能属于第三种性格:中间性格。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是完全内向或者完全外向的,只是有的人更偏内向,有的人更偏外向,兼有两者的特质,但又都不占主导,他们在热情洋溢和安静低调之间的切换更加轻松自如,情绪方面也更有适应性。美国心理学教授Adam的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是中间型,另外三分之一是明显的外向型或者内向者型。

 

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是中间性格,但又不确定,下面几条,可以帮助你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第一条:我可以单独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这两种情况我都无所谓。

第二条:社交场景不会让我觉得不舒服,但我也不喜欢经常围绕在人群中。

第三条:我觉得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很有趣,但我不喜欢持续太久。

第四条:有人觉得我很文静,有人却觉得我很活跃。

第五条:我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活跃,但安静太久会让我觉得无聊。

第六条:我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考,也很容易跟别人忘我地交谈。

第七条:闲聊不会让我觉得不舒服,但确实会让我觉得无聊。

第八条:对于要不要信任他人,有时我很犹豫,而有时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相信。

第九条:如果我一个人单独太久,就会无聊,但和别人在一起太久也会让我感觉筋疲力尽。

 

听完,我想你对自己已经有准确的认识了。中间性格发挥的好,会让你在工作、生活中如鱼得水;发挥不好,则可能左右摇摆、患得患失。所以,和内外向性格一样,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不同的优势,你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

 

无论哪种性格,要想有所改变,都需要在自我接纳的同时、有意识、有目标、分阶段地坚持自我提升的行为练习,让它们最终成为你的习惯。就像我最喜欢的湖畔派诗人William Wordsworth所说: “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吧,让天性为您引路。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拓展阅读】

林紫老师为《内向者优势》一书写的推荐语:

 

微微有些内向的冬季深夜,星星微微内向地眨着眼睛,而我,想以极其外向的方式推荐一本书给你。 

 

关于内外向,即使你从来不懂心理学,也一定对之耳熟能详。

 

这是一个看起来外向的世界—— 

父母希望孩子外向,因为“内向的人吃不开”; 

老板希望员工外向,因为外向的人更利于开拓市场; 

妻子希望丈夫外向,因为最受不了他闷声不响; 

…… 

就连内向的人自己,也希望有一天奇迹发生、自己突然变得更加外向。 

 

于是,世界的角角落落平白多了许多不能做自己的人——用内向的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在自己的车子旁边跑步而由另外的人来驾驶自己的车辆。”那部“车”,不是别的,是你的天性。 

 

天性内向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内向,而是不懂得驾驭内向。 

不懂得驾驭内向的人,常常在心里苦恼地想: 

性格外向是好的,性格内向是不好的’……我无论如何努力地尝试,我也未能具有那些外向的品质……我认为自己是什么地方有点问题。” 

我不理解自己的许多事情。为什么在其他人感觉很兴奋的环境中,我却会感到压力太大?为什么我参加外界的活动回来后感到自己要被闷死了似的?为什么我感到自己像一条离水之鱼?” 

我喜欢受到认可,但是我又会因大家的关注而感到压力太大。” 

我们性格内向的人常常会因不能够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范围之外做更多的事情而体验到罪恶感,所以我们屈服于别人对我们的任何要求”…… 

 

于是,内向的人拼命想改变自己,世界似乎也拼命想改变他们,结果,两败俱伤。因为,大家都忘了——生命最重要的功能和最精彩的呈现,不是“Doing”,而是“Being” 

 

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能在“Doing”的同时接纳自己和他人的“Being”,按照天性做自己,你会发现,“内外向”其实不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事实上,它们是一个连续体,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连续体上运行自己的生命,有人偏左一点,有人偏右一点,而到了最终,生命最健康的发展,是渐渐向当中移动。 

 

所以,作者说: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我们在连续体上移动的能力就可能提高……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生的休息点,在那里,他或她可以恢复充沛的精力并消耗尽量少的精力……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个性的力量来实现世界的平衡。” 

 

假如你曾经是我的来访者,假如你曾经因为内向的苦恼而寻求过帮助,你一定会发现:这句话,很耳熟,我说过,作者说过,将来有一天,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你也会这么说。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唯有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快乐积极地培育和发挥它,我们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天性,不再做离水之鱼 

 

了解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改善你与他们的关系,无论他是你的子女、员工、同事抑或伴侣;它还会帮助你“打开一扇门,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内倾并发展自我反思的能力。”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