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要变更好,为什么很难开始行动?| 自我成长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讲过:原生家庭不等于原罪家庭。那些因为爱的太用力、有条件的爱、匮乏的爱、或者不平等的爱而造成的伤害,看见它们、梳理它们,是为了我们重新在心田里开荒僻地、完成自我成长。

 

无论父母爱或不爱,其实最终的责任,都在我们自己身上。今天的课程,我们继续从萨提亚的理论里,汲取一些成长的方法和力量。

 

一位朋友问:为什么明明很颓废但还是很难做出改变呢?他说:明明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在他人看来很颓、很没追求。不管学习还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来都是能拖就拖,打鸡血啥的根本没用,每天淡定的混吃混喝。就连自己也讨厌自己散漫无所事事的样子……我这种情况,怎样才能真的开始改变呢

 

这个问题里,我听到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在他人看来很颓”;第二,“就连自己也讨厌”。这两个信息呈现的顺序,显示出提问的朋友潜意识中,为了他人看法而改变的成分,比发自内心想要改变的成分占比更重。而这一点,恰恰是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当我们期望自己的行为为了迎合外界的价值判断而改变的时候,潜意识里常常会同时升起一种阻抗,用你听不见的声音说:“凭什么听他们的?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这个声音,你仔细回想,一定不陌生,当小时候父母、老师们对你有所要求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了。

 

所以,要想真的变得更加积极有行动力,你需要做到表里一致。只有你真正渴望积极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活给他人看的时候,你才能获得成长的力量。就像我一直分享的观点: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那就是成长。

 

萨提亚从四个角度阐述了成长模式下的人,是怎么发展的。分别是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定义、和对改变的态度,我来一一分享我的理解和感受给大家:

 

首先看关系:成长模式下,关系中的人是相互平等的,具有同样的价值。角色只在某一阶段某种特殊关系下有作用,角色本身不等于人。比如,我们都是父母的子女,但这只是角色,即使家庭关系对这个角色有伤害,也不意味着我们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伤害之中。

 

再来看个体:成长模式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来自内部的力量和自我确定来定义自己,这个自己与他人之间,因为相同而有所联结、因为相异而有所成长。这是萨提亚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我经常用来教给大家如何看待和应对冲突。面对冲突,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哇,原来还有这样的人、还有人会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人性还有这么多不同的侧面……我们就会升起一种“生而为人、我的经验更丰富了”的成长喜悦;

 

接着看事件:成长模式下,每个事件都是彼此关联和叠加的,存在许多种应对和解决方式,每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标准和资源来选择恰当的方式。比如,我最早的一位小助理,成都人,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但家人很希望她回到成都过更安逸的生活,而朋友们则认为:“少不入川”,趁着年轻应该努力拼搏,何况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留在上海的。经过两年的工作体验,她发现自己本身也更喜欢慢节奏,职业锚也属于生活型,所以最终愉快地做出了离开上海的决定。

 

最后看改变:成长模式下,安全感是来自发展和变化中所获得的信心,会因为新的选择和资源而感到愉快和活力,而不是被动和痛苦。比如提问的这位朋友,如果为了符合外界的评价而改变,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安;如果真正发掘出改变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益、而且这个收益是符合自己内在真实需要的,那么内心的阻抗和行为的拖延懒散就会慢慢消除。

 

那么,如何发掘出内在真实的需求和收益,从而给自我成长与改变带来内在动力呢?你需要先具备三种信念:

 

第一个信念,对人的信念

 

有几个比较典型的观点。首先,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透过这股生命力相联结。简单来说,就是万物互联、万物一体。一位香港自然教育导师,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无法陪太太,于是他想到一个好办法,每次出去,都会给太太写一封情书,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因为他相信,太太与他、与自然,是始终联结在一起的。

 

再来,父母常常在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而不是故意要伤害我们。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从对原生家庭的怨恨和无助感中脱壳而出,与父母以独立和平等的人的身份相处,不再只是活在角色的痛苦里。

 

还有,大多数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即使结果差强人意。什么意思呢?比如,我经常会观察那些从偏远乡村初次来到大城市的人们,在城里人看来,他们可能衣着土气,但其实他们已经尽自己的力量选择了最好最干净的衣服,而且经常要拉拉衣角、让自己看起来更抻展更精神些。每次我都会为他们而感动,然后想到:那些我们看不顺眼的人或事的背后,可能都有着或有过这样一份郑重其事的尽力呢。看见每个人的努力,你的心会更柔软、更包容。圆子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和家委会组织去看望山里的贫困孩子,一个十来岁的孤儿提前知道了,硬是把别人送的肉留了三天,当天用支在地上的锅亲手煮给大家吃。肉已经馊了,大人们难以下咽,却发现:平时吃饭挑三拣四的孩子们,蹲在一起大口吃肉。大人们感动之余,开始反思:孩子们对人对事,其实更接纳和包容、更接近本意,而真正需要被教育的,是大人们自己。

 

第二个信念,对应对的信念

 

人们的应对通常是在痛苦经验中求生存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负责。我曾经在带领情绪管理的团体时,做过一个游戏,让团体中的所有人写下自己认为的最大烦恼,然后把字条打乱放在一起,每人再随机地抽取一张。然后我问大家: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烦恼,而烦恼可以互换的话,愿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换成手上抽到的那个?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因为发现:相比别人的烦恼,还是自己的烦恼要更容易应对一些。

 

进一步说,问题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个人受到问题冲击的大小,在于此人看待这个问题的认真程度。

 

第三个信念,对改变的信念

 

关于改变,你需要知道这些。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可以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所造成的冲击;欣赏并接纳“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关于萨提亚的成长模式与信念,还有更多细致的观点,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阅读萨提亚女士的几本小书来进一步了解,再或者,也可以搜索林紫心理堂,找到林紫读书的专栏,我在某一些章节当中,作了更具体的分享。我们只在这里选取有代表性的展开,在自我成长的目标上,结合本周前四课所讲,可以确认四个方向,分别是:(1)提高自我价值;(2)做更好的选择;(3)更对自己负责任;(4)增强表里一致性。

 

明天的课程里,我们会一起学习几个具体的方法,来提高之前讲到的情绪胜任力、提升我们的一致性。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