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角色?圈子告诉你答案 | 社会自我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周三早上,你饿着肚子赶去公司开会,领导正发言的时候,你的肚子突然咕咕咕地叫了几声,你尴尬坏了,赶紧干咳几想要掩饰,可是肚子跟着又大叫几声,然后你发现对面的同事在窃笑,你用余光偷偷扫了一眼会议室,发现糟了,好像所有人都在笑。结果,直到会议结束,领导说的话你一句都没听见,一整天你都觉得很尴尬,觉得大家一定都还在谈论这件事情。

 

其实,类似的尴尬情形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为什么同样是肚子叫,在家人面前就会觉得无所谓呢?那是因为:你不能接受的不是肚子叫的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前者是你的生理自我,肚子叫和打嗝放屁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后者,则是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从自己与外界的互动中而来,心理学就把它叫做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的发展在31314岁之间。3岁前,我们认识了镜子中的自己,知道了自己的生理性别和年龄,知道了宝宝肚子饿3岁后,我们开始社会化,开始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知道了做什么事会得到表扬或批评,开始逐渐学会交朋友、遵守规则,也开始想我希望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我想要在团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发现我们好像满足不了父母、老师、朋友对我们的期待的时候,就会觉得宝宝心里苦

 

比如,很多男孩从小只要一哭就会被训斥,被教育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于是长大后他们很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像一次高管培训上,我请大家用我害怕造句,一位男士憋了半天,终于说:我害怕说我害怕;让这位男士害怕的,其实是他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冲突。

 

社会以刻板印象和文化,塑造了男性就该勇敢、坚强、担当重任、女性就该温柔、漂亮、相夫教子的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成了我们社会自我的一部分

 

好在,社会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社会性别所带来的限制和困扰,于是,就有了偶像李宇春——她突破了传统社会性别固有的女性角色期待,不被他人的评价捆绑,让自己的社会自我强大起来,于是圈粉无数。实际上,她圈的是每个人被压抑的社会自我下内在深深的共鸣。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明星的粉丝团之间常常互掐,像捍卫真理一样捍卫他们的男神女神,实际上,他们真正捍卫的,是内心被唤起的社会自我的某种需要。

 

讲到社会性别角色期待,还记得我们昨天提到的从小穿裙子的男孩吗?虽然他的生理性别是男性,但在家人的期待之下,他的言行举止也越来越女性化,所以整个童年,总是被男孩子们排斥和笑话,他也越来越不愿意跟男孩一起玩耍,小时候一起天天混在女孩圈子里。后来发生了什么,继续卖个关子,我们在下一节课里讲。

 

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圈子,要了解自己的社会自我需要,可以通过朋友圈来帮忙识别。

 

看看你发的朋友圈信息,哪一类型的内容最多,这往往对应着你心底里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大多都是工作信息,则很有可能是你的社会自我意识过于强大,过于重视自己的社会属性、而忽略了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角色过重,可能影响到你的家庭关系,甚至导致伴侣冲突,也可能产生过劳。

 

你还可以回顾一下,是否有对朋友圈进行分组,并发布信息。分组越细的人,对自我不同角色的认知和印象管理的意识也就越强,说明你是一个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人;而完全不分组的人,比如我自己,则相对更加率性、随意、安全感也比较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天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刷微信朋友圈的人,不是微商、就是社会交往不足、社会自我发展的欲求不满的人;

 

 

一个社会自我发展良好的人,能针对不同社会角色表现出相应的责任感,积极阳光,发展出较多的亲社会态度与行为,待人友善,乐于助人。而如果社会自我发展匮乏,长期缺少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支持,缺少肯定和积极反馈,这个人就可能出现低自尊、自我评价过低的倾向。低自尊的人,总有不配得感,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并且可能两极化发展。他们要么就通过压抑和讨好来攻击自己,要么就以暴力来攻击他人。很多年前的美国校园枪击案和上海闸北袭警案,记者连线采访我时,我谈到了两个案犯的共同成长经历:一样的单亲家庭,一样是从小被欺负和嘲笑,一样在群体中没有归属感。这不是为施暴者找理由,而是找到原因后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近年来被大家广泛关注的校园霸凌现象中,就有不少类似的案例。

 

那么,如何提高对社会自我的觉察,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请化妆师在10位志愿者脸上画上逼真的鲜血和疤痕,然后让他们照镜子记下自己可怕的模样接着收走镜子又告诉志愿者,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事实上,心理学家只是悄悄用棉签把化的疤痕和血迹擦干净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装扮成患者,假装候诊来观察和感受人们的反应。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陈述感受。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都认为,人们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

 

这个实验结果,让早有准备的心理学家们也吃惊不小:原来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外界的感知。由于心中的“疤痕”在频频作怪,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

 

你明白了吗?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疤痕”。这些“疤痕”都会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甚至令人讨厌、认为自己卑微无用、认定自己有种缺陷……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用我们的言行反复进行佐证,直到让每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就像前面讲到的恋爱中的女孩。

 

所以,高估别人对你的注意程度,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人家并没有那么在意你。了解到这一点,是不是会让你松一口气?

 

回过头来检视一下,你的社会自我发展如何?你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在你心中,有没有什么样的疤痕,在影响你的社会自我发展后面的发展自我部分,我们会进一步探索其中的秘密。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本期课后作业—

 

检视自己的社会自我发展水平、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觉察自己的心理疤痕,并思考,它是否影响了你的社会自我的发展。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