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如何从害怕孤独到享受孤独?| 孤独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有一次,朋友谈心,聊到孤独感,她问我:“你身边的人们懂你吗?”我说:“懂的懂、不懂的不懂呢!”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嘛!”对我来说,不是。这八个字,代表了我对孤独感的所有认识。

 

第一次意识到人世间不可能有任何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地了解和懂得自己,是在我读初二的时候。那时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学完后老师让我们仿写一篇作文,结果,有同学的作文里写到了我,认为我是最可爱的人。于是,课间休息时,班级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很单纯、单纯到“心上没有眼”,有的说我很复杂、复杂得让人看不懂。

 

我左听听又听听,觉得很好玩,因为自己还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而同学们的视角,让我发现: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口火锅,其他人放进他们自己的食材、又各自捞出来品尝,形成自己的评价。哪些是你、哪些不是你呢?其实都不是,你只是那口锅而已。

 

这个有些俗气的比喻启发了当时的我,让我觉得:别人的懂或不懂,都只是暂时和部分的,热热闹闹的相聚之后,最终锅还是锅,知道自己不过是别人认识他们自己的工具和途径,所以独而不孤,因为热闹的时候不贪恋热闹、所以冷静的时候也不害怕冷静。

 

跟大家翻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是为了一起分享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第三个主题:孤独。

 

孤独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哲学家关注,他们努力深思和探索人类独一无二的内在体验与普遍的戏剧性的人生之间的悖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们,则致力于通过翻译和使用哲人们的见解智慧,来缓解人们生活中的痛苦。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孤独的体验,但这种孤独感可促使人们审视自身,成为力量的源泉。当人们认识到,没有人能和自己有完全一致的内心体验,尤其是在抉择、疾病和死亡面前,最终只能自己直面和担当时,就不得不对生活的意义做出独立的判断

 

很多人第一次清晰地体验到孤独,都与离开父母或家庭有关。我的来访者中,谈到这个话题的,有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寄宿的孩子、有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生、也有因为成家立业而离开家乡的职场人士。

 

这种孤独,被欧文·亚隆称为人际孤独,指的是与他人分离,或者想要建立亲密关系而不得时的内心体验距离的增加、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在人际亲密上存在严重冲突的感受,等等,都会引起人们的人际孤独体验。此外追求个人主义的文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也导致人们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人际孤独,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大家庭、亲密的邻里关系等等本来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孤独感。

 

欧文·亚隆指出人类共有三种类型的孤独,除了人际孤独之外,还有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

 

心理孤独指的是把自己内心分割成不同部分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讲的是我们通常有糟糕的经历的时候都会伴随不好的情绪,比如被父母责骂的时候会害怕、内疚、羞耻,而这种防御机制则让人不愉快体验中的情绪去除,隔断它的来龙去脉,使得这种体验脱离通常的思维过程。压制自己的欲望或情感,忽略自己的感受,应该这样必须那样作为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潜力等等这些导致心孤独。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时,这种孤独就会显现出来。比如,有来访者说:“我一直在努力让周围的人都满意,努力按照他们希望的样子说话做事,希望别人都喜欢我。看起来我好像做到了,身边人都说我好,都喜欢跟我做朋友,但是朋友越多,我越觉得孤独,特别想一个人呆着、又特别怕一个人呆着。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矛盾?”我说:“有没有可能,想一个人呆着,是因为想要找到真实的自己;怕一个人呆着,则是因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呢?”借着来访者的问题,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吗?我愿意跟真实的自己待在一起吗?

 

第三种,存在孤独,这是一种更加基本的因存在而存在的孤独,因它伴随生命而来,所以永远不会消失。存在孤独指的是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比如,燕雀不知鸿鹄之志、高处不胜寒,再比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你看,长生不老的灵药虽然可以让人摆脱死亡焦虑,但同时也会延长存在焦虑,因为那份未被妥善安放的孤独感。

 

死亡,是最孤独的体验。即使是至亲之间,也没有人可以替代另一个人死亡、没有一个人可以分享另一个人死亡过程中的全部身心体验22岁那年,生了一场被医生判为“比绝症还麻烦”的病,无计可施的医生说:“绝症还能说出一二三期,你这个病是遥遥无期。”听到我生病的消息,外公急得吐出一口鲜血我知道后,一方面心疼无比、一方面内心生起一种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力量和勇气,因为真正明白了:即使是最疼我的人,也不能代替我,我终将自己面对生死挑战,而外公的爱,是我温暖的陪伴和力量的来源。在这种力量之下,我坦然地找到主治医生,要求手术,告诉他我准备好了接受任何结果。手术那天,是上海最冷的时候,我被推到手术室门口,却被告知取暖设备坏了,需要紧急抢修。我一个人躺在长长的走廊上等候,身上盖了三条被子,心里却非常安宁喜悦,没有一丝恐慌和孤独,因为在医院住了半年多后,终于又重新感受到了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的自由。

 

跟大家分享我的生命故事,是因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心理学让我们结缘,而比心理学更深的缘分,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真实不虚的照应。心理学家和大家一样,都是在人生路上一边走、一边完成自己生命课题的普通人。

 

感受到这份照应,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死亡、自由和成长所带来的存在孤独时,不但不用通过扭曲真实的内心来逃避或者对抗,还会从心里生长出更加成熟的、无条件的、主动的爱,在这种爱里,你会看见对方的孤独,当你能够看见、你的孤独便不会让你孤单寂寞

 

就像台湾知名作家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所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怎么才能不害怕孤独而是享受孤独呢?我的经验是:走进自己的内心、通过阅读、绘画和音乐欣赏,让精神世界更丰富;走进大自然里,通过赤足行走、触摸岩壁和“沾花惹草”,让身心真实地感受到“万物互联”。

 

就像我特别喜欢的丰子恺先生的两幅画作:第一幅画上,一座大山静静地矗立在天地之间,一条弯曲的山路通向半山的凉亭,一个手执拐杖的人正独自沿山路攀登,旁边一行小字写着:“幸有我来山未孤”第二幅上,则是一个挑着担子的行路人,身后是已经走过的长长的小道和远山斜阳,旁边仍然写着一行小字:“一肩担尽古今愁。”

 

当你发自内心地意识到:我们和大地山川、万事万物是一样的存在时,你或许也会和丰子恺一样,从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中、活出风趣和大爱来。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