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提升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彩蛋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这一周,我们学习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心学本身不是心理学,但两者都是研究人性和人心的学问,在我来看,它们之间是道和术的关系。心学和心理学,都在探索和试着回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三大关系,探索生命的意义。

 

相比之下,“术”比“道”更具体、更方便应用,所以与心学相比,心理学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然而仅仅有术,还不足以让生命品质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升,要想获得者更加自在通透,还需要道术并重、从内在根源上修通自我人格的成长。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先生长期参禅,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这与心学观点“心外无物”、“心即理”如出一辙。历史上,包括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等在内的许多大成就者,也都非常推崇心学。

 

实际上,无论成就大小、地位高低,每个人都有着人格完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所以,看起来高大上的心学,其实对每个人都是一份心灵宝藏。这份宝藏,我不敢私藏,所以放到课程的最后跟大家分享。这一周的课程只是帮大家打开一扇窗,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即使暂时不能全部消化也没有关系,放过自己、就让它静静地在那里,早晚有一天,你走着走着就到了。

 

我们今天还是通过两个朋友的问题,来看看如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第一位朋友问:怎么提升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他说:我特别容易紧张,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比如开会轮到我说话之前,明明打好了草稿,一开口就磕磕碰碰;在压力下完全不能专注、投入,一边告诉自己冷静,一边更加紧张。我自己觉得就是抗压能力不够,心理素质太差导致的

 

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切入和解读,今天,我们就来练习“知行合一”的改善技巧。

 

首先,请检查自己的“知”。在认知的层面,运用箭头向下技术,问问自己:“开会讲话,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你可能会说:“意味着被别人关注。”如果是,继续问自己:“被别人关注,又意味着什么呢?”答案也许是:“怕别人说我不好。”继续问自己:“别人说我不好,又意味着什么呢?”仔细想想,也许你会发现:“意味着我没有价值。”那么,“没有价值又意味着什么呢?”假设答案是:“意味着我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到这一步,你可以就此打住,检验一下你的信念是否成立:从小到大,真的是从来没有人尊重和喜爱你吗?有没有例外?如果有,你是如何做到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你也可以顺着刚才的答案继续刨根问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静静体会,你的心里也许会有一些创伤事件浮上来,比如:童年里父母对你的打击和否定一个特别渴望被接纳和关爱、却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刻。这些事件的重现会让你难过,但是请在这份难过里呆一会儿,就呆一小会儿,让自己看到紧张是怎样来到了你的生命里。看清楚之后,请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试着学习自己无条件接纳和关爱自己。我并不是生来就容易紧张,是这些经历困住了我而现在,我愿意做些事情来帮助我自己。

 

接着,请检查自己的“行”。当你感到紧张时,你的身体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头皮有没有发麻?鼻尖会不会冒汗?脸颊发红发热吗?你的双肩和背部是僵硬的吗?手有没有发抖?腿脚有没有发软?心跳有没有加快?呼吸是怎样的呢?……细细地问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就像扫描一样,看清楚自己在紧张当中的全部反应,同时觉察自己的动作:你是用哪只手拿起发言稿的呢?你的声音和语速是怎样的?讲话的时候,你会用余光偷偷地瞟一瞟周围的人吗?当你站着讲话和坐着讲话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三步,开始知行合一练习。首先,你想要自己的心“冷静”和“专注”,就先要让自己的身体学会并且记住“冷静”和“专注”时的体验。比如,你可以进行渐进式的放松,从头到脚,让身体的每个部分先体会紧张的感觉、保持一会儿、然后慢慢放松、彻底地放松,细细体会放松时身体各部分的感觉慢慢地,你的身体会记住放松的感觉。

 

其次,每天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讲话,讲话前,用坚定自信的眼神鼓励镜子中的自己;开始讲话时,抬高声音、放慢语速,同时想象听众正在专注地听你讲坚持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你就可以找几个你信任的朋友,坐下来专门听你讲话、并给你反馈。积极的反馈会给你信心,而消极的反馈则会增强你的受挫力。这些日常的练习,就是行。只有知行合一,内外都放松了,你才能真正放松下来。

 

 

第二个朋友问:父母的控制欲太强该怎么办?她说:我一直想活出自己,但是,他们永远就是想把我压制住。大学的时候逼我和当时的男朋友分手,毕业以后又逼我考公务员,他们永远都是铺好了路让我走。有时候在想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按着他们的想法去活吗?我心里一直就想不明白,一直我就过不去,感觉自己都快抑郁了,我该怎么办?

 

我们用这个问题来练习“心外无物”。还记得王阳明“南镇看花”的故事吗?假如把“父母的控制欲”当作一朵不那么美的花,这朵花之所以影响到了你,是因为你把它看在了眼里。换句话讲,父母的控制,只有通过你的允许才能“开花”。

 

你一定会万分委屈:明明痛苦的是我,为什么问题反而出在我身上呢?

 

其实,“心外无物”并不是说“都是你的错”,而是在告诉我们:假如现在的状况不是你想要的,那么除了你,没有人能够改变它。父母的控制欲,是他们的问题,不想被控制,是你的需要。如果把重心放在责怪和改变父母之上,你就会感到频频受挫,因为他们会和你一样不想被控制。唯一的办法是:收回你的着力点,看一看:你有没有做哪些努力来掌控自己的生活呢?比如,当父母要求你和男友分手,无论他们用了怎样的方式,假如在你的心里跟男友在一起的愿望足够坚定、坚定到像古代的“富二代”才女卓文君一样、可以义无反顾的话,那么,今天的父母,会不会继续铺好了路让你走呢?假如你能够像卓文君一样,既可以吟诗作赋、又能够当垆卖酒,为自己争取自由的同时很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话,父母会不会也最终能够像文君父母一样、放下他们的担忧和控制呢?

 

所以,心外无物,要想活出自己的自由,就需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让父母看见你的独立和清晰的边界。

 

南怀瑾老师曾提到过王阳明的一段趣事:有一天,王阳明在江西的一个寺庙游玩,看一个僧房紧紧锁着,很好奇,要求和尚开门看看。和尚说,房里有一位老和尚入定,已经五十年了,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可开门。王阳明却坚持要开门一看,和尚强不过他,只好开门。结果门打开一看,一个和尚肉身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守仁是王阳明的本名,纸条的意思是:50年前关门的他,就知道将来开门的还是自己。

 

我很喜欢这个小故事,也把它送给大家。开门即是闭门人,你,才是问题的答案。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