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人生的“独特经验”里汲取积极能量?|问题故事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昨天的课程里,我们学习了叙事疗法的第一个核心观点和重要视角:人不等于问题。这个观点让我们重新理解了“问题”的含义。

 

如果将叙事疗法和其他传统心理疗法相对比,你会发现:传统心理疗法重视对人的问题的诊断、分析与解决,将问题看成是个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叙事疗法则将人和问题分开,鼓励人们发现和感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体验由内而外产生的力量、学会欣赏和尊重每一个生命,包括自己。

 

在这个态度养成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叙事疗法的第二个核心观点: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解决专家。

 

在一些传统心理疗法中,咨询师或治疗师往往以权威、专家的角色出现,而在后现代“去权威”理念下发展起来的叙事疗法中,咨询师不再以专家和权威自居,因为每个人本身才是自己生命的专家。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和自己的问题相处、博弈时间最久的人,另一方面,虽然看起来面对着那么多问题,但一个人仍然能够坚持走下来,甚至有力量走到咨询室里寻求帮助,说明他身上有着超出自己想象的资源来支持自己。而咨询师要做的,只是协助来访者一起、将问题外化、将积极资源调动起来,看见前所未见的自己、听见前所未听的故事,最终写出自己不一样的生命故事。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位看着爸爸跳楼的4岁小女孩吗?咨询开始前,我特地请助理买来一只大大的抱抱熊玩具,一方面,柔软的抱抱熊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另一方面,它也将是我们问题外化和重写故事的游戏道具。前三次咨询,孩子给我讲的故事里,抱抱熊都死掉了;第四次,抱抱熊没有死掉,但是病的很重,我问孩子:“有什么东西可以治好熊熊的病吗?”孩子摇摇头,说:“没有。”我又问:“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生病的熊熊感觉舒服一点点呢?”孩子说:“它想要妈妈亲亲它。”我说:“阿姨可以做它的妈妈吗?”孩子点点头。我认真地亲了亲抱抱熊,又问孩子:“它也想要姐姐亲亲它,你可以做它的姐姐吗?”孩子点点头,也认真地亲了亲小熊,然后轻轻地说:“它现在感觉好一点了。”我说:“谢谢小姐姐。熊熊说姐姐真好,它也想要姐姐的妈妈亲一亲姐姐,可以吗?”孩子点点头,以妈妈的吻结束了咨询;第五次,抱抱熊仍然病着,我又问孩子同样的问题,请她找找看咨询室里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治好小熊的病。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几乎想都没想,就走到房间一角,从茶盘里拿过来两颗樱桃摆件,就好像她早就准备在那里了一样。小熊终于好起来了,因为孩子小小的心灵有了更大的力量。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在治疗小熊,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将内心的创伤和恐惧外化之后、寻找自己的积极资源的过程。那两枚樱桃,是一种生命的隐喻,至于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咨询师并不需要加以分析,因为透过它们、孩子已经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这,就足够了。

 

有时候,我还会邀请来访者自己带一些象征着积极资源的物品来到咨询室里,因为寻找这些物品的过程,就是见所未见、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线索的过程。这些物品,可能是一面小镜子,一朵花,一块石头,每一样,都带着自己的故事、编织到了来访者的生命故事之中。有一次,一位轻度抑郁的女孩带来了一张火车票,那是她十多年前第一次来上海时的纪念,她说:“如果不是咨询,我都快忘了那个时候的自己,忘了自己当年多么有激情、对这座城市寄予了多少梦想。”这张车票,成了她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源泉,而找到这个源泉的,是她自己。

 

所以,我也很想邀请你为自己找到你所需要的积极资源。比如,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有行动力,那么,问问自己:有哪些物品、哪些人或者哪些情境会让你比平时多一些行动力呢?

 

找寻这些资源,你可以借助叙事疗法的第三个核心观点和重要视角:强调独特经验,而不是强调过去问题的原因。

 

所谓“独特经验”,和我们下一章会学习的焦点解决疗法中的“例外问题”很像,也是所有后现代心理疗法的共通特点。意思是:凡事总有例外。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行动力,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我总是如此吗?有没有哪一次不一样呢?那一次是什么触发了我的行动力?哪怕只有一次,也足以颠覆你原来对自己下的“缺乏行动力”的故事结论,你就可以将自己的故事改写为:“我是一个在某某情况下有行动力的人,而且,我还想要更大的行动力。”

 

对比两个故事的描述方式,你有没有发现:前一个故事是将自己当作了问题本身,越描述越无力;而后一个故事,则带来希望和光明,让自己成为了生命的主人。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可能已经发现:叙事疗法对问题的成因、历史比较不感兴趣,而是关注问题是怎样造成负面影响的,然后,把关注点放在独特的经验上,强调过去与问题相伴的时候,发生的少数成功、例外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给人一种连贯的感觉并提供生活的意义,为改写生命故事提供可能性。

 

到这里,你也可能已经感受到,“故事”,在叙事疗法的语境中,指的是人们活过的经验,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讲述生命故事的过程,就是叙事。人类自从有了语言,讲故事和听故事就一直是我们主要的语言使用方法,早期的人类历史就是通过故事、诗歌等等这种叙事的方法口耳流传下来的。故事,可以描绘生命、也可以影响生命。

 

在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疯狂原始人》里,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瓜哥的庇护下生活,每晚听老爸叙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跑出了洞穴、然后死掉了。爸爸希望通过故事来告诫孩子们:千万不要离开洞穴,只有躲在洞穴里才是安全的。爸爸的故事成了儿子的故事,儿子虽然身高马大、但却胆小如鼠,觉得自己就该在洞里过一成不变的生活;女儿小伊则不同,她和老爸的性格截然相反、充满了好奇心,不满足于一辈子留在小山洞里,一心想要探索外面的新奇世界。因为想要写出自己的生命故事,所以才有了小伊以及全家人后来的精彩人生,才会发现:故事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和结局,只要确立了方向,按照方向来铺设线索,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像电影中的女孩小伊那样,做自己问题的解决专家,要善于倾听内心那个自己是怎么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只要稍加用心,你就会发现:这些讲述中,其实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蛛丝马迹,而这些蛛丝马迹里,往往藏着独特和例外经验、或者特殊意义事件。这些事件都是信息线索,顺藤摸瓜,你就可以找到隐含在背后的力量、勇气、资源或者是成功的经验。而注意到这些线索,并进一步挖掘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有机会重新讲述自己的主线故事,改写生命故事。而改写生命故事,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