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该坚定的时候固守本心,该行动的时候顺势而为?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最近两周的学习,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像爬山,快要爬到山顶时,有些吃力和气喘呢?如果是,你可以稍稍休息一下,回过头再梳理一遍之前的课程,静静心,等到准备好了,我在音频里随时等着你,陪你一起,慢慢走向智慧的更高峰。为了让大家轻松一点进入今天的主题,我先来说一个关于脚垫的小故事。

 

我家进门的脚垫上,写着一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意思是:保持冷静、继续前行。这句话来自二战时期,英国皇家政府制作的海报,原计划是:如果纳粹占领英国,就用它来鼓舞民众士气。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这张海报反映了典型的英国性格,反映了国民所设想中的英国人形象:低调、勇敢而略显刻板,能在轰炸中照常煮茶的性格。2007年金融危机中,这张海报再次流行起来。据说,英国首相战略部以及白金汉宫宫务大臣的办公室内也贴有这张海报。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2007年左右,林紫机构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压力,为了鼓舞团队、勉励自己,我在MSN签名栏写了一句从心底里出来的话:“如如不动、全力以赴”。意思是:内心保持安定、外在全力行动。后来看到了这张英国海报,就像看到了签名的英文版,真的是心有戚戚焉。选它作为脚垫,是希望家人们每天都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出入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再后来,在成都文殊院图书馆看到了影印版的古籍《阳明先生集要》,大喜过望,复印了整本书,想细细研读、将它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虽然论文最终选用了别的主题,但心里却留下一个愿望,希望在合适的时间将《心学》的精华与热爱心理学的朋友们分享。所以,我想说的是,把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内容、放在课程的高潮部分,不是因为这几年它突然流行起来,也不是为了显示我有多么高深的造诣,而是:心有所感、随机而动。

 

随机而动,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阳明开创的心学重要观点之一,完整的表达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是王阳明在平复宁王叛乱期间提出来的。当时,官府想尽办法集结了一批官兵而王阳明却不着急发兵。一同参与平复叛乱的知府问他为什么按兵不动,王阳明与他探讨兵法,并说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字箴言。

 

这句箴言让王阳明一生都战无不胜,从来没打过败仗。而早在此之前,年轻时代的王阳明就在心里种下了这颗思想的种子。他曾经两次考科举而不中,第二次落榜之后回到家,大家都以为他会比较难过,打算安慰他,谁知他自己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以为考了两次没考上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但是却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相反,如果自己因为落榜就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闹情绪,这才是可耻的。

 

在我看来,“此心不动”就是英国海报里的“keep calm”。教你冷漠、冷酷、对周边人和事不理不睬、不关心,而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能够保持自我心身统一的完整性和安定性,心灵是自己的主宰,保持这个主宰,不会被外界的一切东西,包括名誉、富贵、利益等来牵引,使自己丧失本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不动心指的是人格独立、完善健全,只有这样,内心的方向和力量才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才可以全力以赴、继续前行。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成形之前,因为身体不好,深入修习过佛道两家的养生术,提倡静坐,类似于我们学习过的正念练习,并且修炼到了比较精深的境界。后来,他因为在官场仗义执言而被贬职,流放到龙场,结果因为“此心不动”,所以能够“随机而动”,将坏事变成好事,正式开创了享誉世界的心学思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因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所以王阳明的一生真正实现了儒家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主要体现在在心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和陆九渊的思想合称为陆王心学”,并且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陆九渊,形成独立的阳明心学;外王则体现在仕途和战场上无往而不胜的赫赫功绩。我们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要义,是为了从一个完成了自我实现的古人身上、汲取我们过好自己今生的养分。

 

王阳明有首诗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没有念头丛生的心本来的样子,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态势、也就是天理的;当有了起心动念,就有了符合天理的善和不符合天理的分别,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恶之分;良知是指自我觉察、念念分明,分辨得出哪些是合乎天理的为善去恶,就是带着正念管理好自己的心、知行合一,采取顺应天理、顺势而为的行动

 

听起来,可能有些烧脑,而且善恶的分辨很容易被误解为道德的善恶。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里的情形,就会一目了然。

 

比如,我常常接到一些朋友的孩子高考前后打来的电话,他们的问题都是:“阿姨,我想学心理学,可我妈不让,说以后不好找工作,你能不能说服我妈?”然后他们的妈妈就会抢过电话,噼里啪啦说一堆不允许的理由,最后还会加上:“别人都说学心理学的人问题多,我怕TA越学越不正常怎么办?

 

这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先要让自己“此心不动”——既不拿自己个人经验来说服妈妈们“学心理学是一个’的选择”,又不否定和掩盖“有可能不好找工作的’果”。怎么办呢?我要做的是“随机而动”,而“机”,在这里是指父母和孩子在这件事上的关键分歧、各自准备和心理发展态势。我会请孩子当着妈妈的面说明自己喜欢心理学的理由,这时,孩子往往会袒露一些家长从不知道的心声,比如:父母经常吵架、自己是在孤独害怕之中长大的,希望学习心理学之后,可以帮助更多跟自己有类似经历的孩子;或者,自己中学好友因为心理疾病而休学甚至自杀,想通过学习心理学来缓解自己当时没有能够帮到好友的内疚和悔恨……

 

这时,一旁的妈妈们往往安静下来,有的还会开始抽泣,因为从不知道孩子表面上的不听话背后有着那么强烈的心理需求。让妈妈们了解孩子的深层需求,就是把她们带入到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势之中,顺着孩子的目光望向前方,看看她们看见了什么;同时,我也会邀请孩子站在妈妈的角度,顺着妈妈的视线看过去,看看两人的视线有没有可以交汇的地方。

 

这么做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如愿以偿、不但取得了妈妈的理解、还得到了妈妈的实际支持,比如跟自己一起去听心理学的讲座、去大学蹭一些公开课,切身地了解和感受心理学;有的孩子则采纳了妈妈建议中合理的部分,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某个本科专业,再把心理学定为未来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

 

对他们来说,顺势而为,才是他们善的选择。而要看见这样的善,需要孩子展现真实的自我,父母放下自己的私心物欲和担忧杂念。

 

对你来说,也一样。当面对选择困境的时候,不妨试着先找到自己的生命主线,回归自己的生命中心,看一看你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想要去的方向,把各种选项带入到“我愿意……”的句式里,而不是用“我必须”、“我应该”来造一个关于选择的句子。

 

经常这样练习,慢慢地,你也就能接近“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境界、并且运用自如,该放过自己的时候放过自己,该努力的时候全力以赴了。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