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怎样识别危险关系,远离伤害我的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现;

二、如何避免这种伤害;

三、对于出现这种伤害的家庭,如何干预;

—本期正文—

好,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是如何避免伤害,远离那些可能伤害我们的环境或者是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描述的是这样的一种情景。就是当你接近了伤害和伤害你的人,最后居然和伤害你的人,产生了连接。你会认为他们是英雄,那些伤害不是伤害。甚至你会怀着某种兴奋的情感,要接近他们。


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那些家暴受害者。比如说,一个妻子,被她的丈夫暴打。旁观者要她离开这个丈夫,她是做不到的。当别人来调查家暴时,指责她的丈夫,妻子还会挺身而出,为他辩护。这样的话,她在家里就长期处于一个危险的一个状态,但是她对危险浑然不知。


早年有一个纽约的白领,她长得很漂亮。她跟她的治疗师描述到,就是有时候晚上的时候,她会衣着光鲜地,来到美国布鲁克林。这是一个治安比较差的地方。她还会到那些,就是城市边缘的地方去逛。但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有这种冲动,她知道那些地方是很危险的。

那么,她的这种觉察,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因为有的人,他还没有这种觉察。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混,到什么地方去玩,做什么危险的行为,这些都只会让他们觉得特别的刺激。


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她经常的自残和自伤,那她父母亲当然是不同意了。然后,在治疗中,大家有一个约定。就是如果你要坚持治疗的话,就不能自残自伤。那她答应了,就说“好,那我就纹身吧”。那她纹身,就不属于自残和自伤。父母亲看着,那也没办法,因为她只是纹身了。


谁知道,她纹身越来越大,先是纹身小的东西,然后再搞一个全身、搞一个大花臂。那父母亲说,这样也不行,“你才十六七岁的一个女孩,这样、这样不行”。她又灵机一动,她说,“那好,那我去学纹身,我给别人纹身可以吧?”


你可以看到,她是很聪明的,总是行走在症状和妥协之间。当然,纹身是要比一味的去自残和自伤来得要好。但是她后来跑到什么地方呢?她说要跑到云南去学纹身。但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实际上,是她爱上了那个比她大很多岁的纹身师。


那可能你要想象,到纹身店里面去的人,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说,到纹身店的人可能有很多。可能有人是追求新奇,也有很多人也可能是爱情受挫,或者有时候,有人纯粹是彰显自己时尚。


但是总的来说,你们会想,以前去纹身店的人,通常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因为她十六七岁,又是小姑娘。所以,她很容易结交上一些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人。但是她自己觉得很兴奋和刺激。


所以,你可以看到就是,如何避免这个事情呢?有时候,这在意识上,是说不清楚的。因为这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这个女生的潜意识中,能够闻到某种味道。这种味道是带有施虐,受虐的味道。它带有某种被虐待的危险,但对她来说,这种味道很刺激。什么刺激呢?就是可能躯体会遭到虐待方面的刺激。


比如说,有一个女性,她从小被她父亲无缘无故地家暴。那么以后,她结婚了。等到她跟她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她没有办法获得性的满足,只有跪在床的中间,把她的丈夫赶走。她一个人独自待着,想象她丈夫家暴她的时候,才能获得性的快感。


所以,这是一个什么呢?我们以前会把这个概括为阴影。可是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上面提到的这类型的人来说,这个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一个刺激源,一个让人异常兴奋的刺激源。就是以前异常的这种经历,构成了人异常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能对他们来说,需要的刺激是不同寻常的,所以,这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这是他们早年的经历和潜意识所决定的。


那么,你要避免这种伤害的第一条关键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最好拥有一个氛围比较平和的家庭。如果父母亲小时候有这种特别严厉的伤害。这种家庭的创伤,是来自父母,孩子逃无可逃。那么如果陷入过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上面提到的局面。当然啦,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变成上面那样,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有能力去接触一些真正的对他好一些群体,像老师和同学,还有朋友。


我们会发现,这种孩子,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在潜意识中,就识别到那些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人。例如有些女生特别会辨认渣男,对吧?


所以说,如果你小时候,有一个会家暴你的父母。日后,你找的男朋友,也可能会找那种会打你的人。如果你找到一个很平和的人,你可能还会觉得你们彼此的关系不够过瘾。


当然,也有人经历了家暴长大,日后的亲密关系会与原生家庭里那种关系截然相反。这个很重要,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因为有的人,在一个家暴的环境中长大了,他以后建立了家庭和结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对他有帮助的一些人。但是有一部分人,那就正好相反,他可能会往两个方向走。


一个方向,那就是非常地极端。你既然打我吧,那我就到社会上去打架去。所以,他就经常参加社会上的犯罪团体,斗殴,无恶不作,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那这一部分人,他就进到了监狱里面去了。选择这类方向的人通常是男性。


那么,还有一部分人,他就去寻找类似父母的人来虐待自己。随之,他们在长大后,就又遭到了家暴。这一部分人里,女性人数相对较多。最后,这些人如果还希望改变现状,会怎么做呢?他们就可能会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所以,临床上,斯德哥尔摩的这种症状,出现在女性身上比较多。因此,心理治疗是他们的第三个方向。因为心理治疗,特别是动力性的心理治疗,它可以主要是通过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就是治疗师跟来访者呆的时间会比较长一点。


那么,因为受害者对加害者的这种奇特的这种情感,是通过某种长期的抚养关系形成的。因此,当受害者在一个专业和长期的关系中,才有可能被治疗,才有可能会转换这种想法。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如果有人陷于这种关系,不想改变。你是不是觉得他一定就是会受到伤害呢?这是正常人的担心。但有时候,还真不是这样的。就是受害者在一个这样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之中,有可能是双方都比较享受的。


所以尽管,他们俩吵吵闹闹,甚至动起来手。但是他们双方,却是一个非常匹配的状态。所以这个就形成了一个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吵的比较厉害的伴侣。我们认为,他们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状态。但是,他们两者之间其实比较享受,而且他的两个人的关系。有可能会比较那些相处平和的夫妻的关系来得更加持久。这也是临床上的一种表现。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夫妻,只要不是造成特别大的身体的这种伤害。一方不是把另一方往死里打。有的时候,这可能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没有其他交际能力。他们只能通过打打闹闹来进行交流。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许就做不了更多的干预。因为他们双方都比较享受,而且不觉得这有问题。


那我们应该干预是什么?我们干预的是他的下一代——孩子。因为夫妻之间这种激烈的和异常的这种对抗,并不避讳孩子。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时候,夫妻双方一起来打孩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护的是孩子。


所以对于斯德哥尔摩这个现象,说到底,它就是个创伤的一个结果。但是,对于这种创伤的结果,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第一个:它的确对人造成了重大的身体伤害。我们就要去干预,甚至是社会要强行干预。

第二个:我们要对孩子加以保护。那不管成人之间吵吵闹闹觉得没问题,孩子仍然需要得到保护。

第三个:如果夫妻双方比较匹配。而且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对他们自己的身体,没造成特别大的危害。那我们作为朋友或者是作为咨询师也好,也只能听之任之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你作为治疗师,要对斯德哥摩尔的患者进行治疗。你可能要做好创伤治疗的准备。因为这些创伤,通常都来自于来访者早年的,而且还比较严重的创伤。所以,治疗师本人,需要具备一些创伤治疗的专业知识。

好,我们今天就聊到这,下次再聊,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