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如何减轻挥之不去的羞耻感和内疚感? | 羞耻感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一)内疚感

(1)什么是内疚感、内疚感如何产生;

(2)内疚感在教育中的应用;

(2)如何减轻内疚感;

(二)羞耻感

(1)什么是羞耻感、羞耻感如何产生;

(2)羞耻感在家庭中的传递和负面影响;

(3)如何减轻羞耻感。


—本期正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如何减轻挥之不去的内疚感和羞耻感?

实际上内疚感和羞耻感是不同的两种感觉,相比而言,内疚感比羞耻感在心理的程度上可能要更加轻一点。原因是内疚感在西方翻译过来,就是负罪感,就是说你有罪;或者是惩罚感,就是你应该赎罪或者获得惩罚。

什么样叫做内疚感呢?

就是你欠别人钱,那你心里有一种内疚感,“我是不是应该把钱还了?”;你过马路、被安全协管员抓住了,说,“你闯红灯了,你应该在这儿、帮助协管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以后你才能走”,或者是“你抓到一个同样的人,你才能走”。

你看,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可以用现实的一件事情来让你产生内疚感,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情,你才有这种内疚感。所以,减轻内疚感的一个方法就是去完成一个替代性的事情,比如说,义务。义务劳动、或者是把钱还掉;或者是惩罚你、罚站。

那么,这个在学校里面,在对于青春期犯了错误的青少年,做一些惩罚性的东西、跟减轻内疚感有关系,除非这个人没有内疚感。所以,他做这个事情,一个是要增加你的内疚感,因为增加你的内疚感,使你更有道德感。这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和对青少年的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学校里面会有这样一些不同的规则,这些规则跟惩罚感有关系。

但问题就在于,在家里面的父母亲为了使孩子乖呀、听话,他也会用不同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使得孩子有特别强的负罪感,老是觉得就是这个自己做的不好、做的不对,老是觉得自己应该为父母亲做更多的事情。

于是,就产生了中国的特有的名词,叫做孝顺。孝顺它包括两个,一个是孝,就是你要对你的父母亲好,要尽量的不让父母亲生气。第二个是顺,不管父母亲说的对不对,反正你听着就是了。

所以,负疚感,我们总结一下它的特点就是什么呢?就是,在现实中你犯了错误,你用现实中的行为去抵消它,或者去让自己受某种惩罚,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

那么,羞耻感是什么特点呢?

羞耻感就是特别强的低价值感,如果说负疚感还没有让你作为人的一个完整性消失的话,那么羞耻感基本上就是感觉不到人的完整性。

那么它经常的名词就是什么呢?就是,“你有没有脸呢?”、“我都要地下找个洞钻进去”,或者说,你这样做的话,父母亲会说,“我真为你感到丢脸”。所以,丢脸啦、没有面子啊,这就是羞耻感的一个特点。

那么,羞耻感它的级别、在心理的级别上,比内疚感的级别更低一点,更原始一点。所以它更加让人感觉到,无地自容的这种样子。如果说它的这种感觉是:让你觉得人都不是一个人、让你觉得活着没意义的话,那你觉得活的就没有一个完整性。那么,羞耻感它会产生巨大的这种崩解的感觉。

因此,它在中国的文化中变成羞辱人的一个特有的一个方式。比如说,一骂人就骂到你的祖宗去了,这就让你产生羞耻感;一骂人,就骂到你的人格的特点去了:长得丑啊、长得像丑八怪呀、都这个样子还出来混了,等等。种种这些羞辱人的方式,都直指你的羞耻感的。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说,“只要她父母亲吵架了,家里就到处飞着,那个生殖器,各种祖先的生殖器全部在空中飘着”。你可以想象,她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就是她父母亲在吵架的时候,会把各自父母亲的祖宗的生殖器拿出来吵。所以,你可以看到羞耻感跟内疚感相比,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形式,它直指你的自我价值,自尊,它能够导致你的人格崩离。

那么,它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用来教育孩子、羞辱人的,有力的武器。那么它能够使人低自尊,觉得生活、存在没有意义,“因为我觉得活得没面子,因为我觉得我恨不得在地下找一个洞钻进去”。

这种情况,也是经常的用于教育中。我刚才说过在内疚感的形成过程中,它可以通过惩罚、通过对一个错误的事情,具体的用一个惩罚的方式来对待他。但是,这个很容易混淆,就是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你还有没有脸呢?”、“我真后悔生了你”、“我应该当时把你给掐死了”、“早知道要活成这个样子的话,我当时就不应该让你活下来”、“你把我们祖宗的脸都丢光了”,诸如此类的。

同样的,老师也会对学生说,就是“你成绩都这个样子了,你还这么高兴,你跟其他同学相比,你有什么脸到我们班上?”,诸如此类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有些学生,他可能跟同学开了一个玩笑,同学就不依不饶了,然后,这个同学就过去道歉。那么,这个过去道歉就是内疚感,对吧?但是同学不接受他的道歉,然后老师又说这个同学,然后这个同学转身就出去跳楼。你可以想,内疚感他不会跳楼,只有羞耻感他才会跳楼。

为什么这个孩子他稍微一动,他就跑道羞耻感去了呢?那显然不仅仅是同学不接受道歉的这个事情,还有他以前在家里面,父母亲对他的一些行为。

所以,你来区分一下,你就可以看到,如果你的父母亲从小到大、对你的教育是,形成你有特别强的这种羞耻感,那你在人际关系上就特别的敏感,你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人、你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你总是觉得自己在人前没有面子。特别在人际关系中,你就特别的容易激惹;容易指向自己,就觉得别人说的话都是针对自己的。

所以,过强的羞耻感妨碍人际的这种沟通。因此我们在对孩子相处的时候,教育的时候,或者老师对学生教育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要说一些带有鼓励性的这种话。还有一个,就是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惩罚,适可而止就行了。

就是你如果要是用特别强的这个话去羞辱人,对于小孩子来说,你去跟他开一个大人认为的玩笑,可是对孩子来说他可能是很强的这种羞耻感。那么这种玩笑你就不要开。

最近,有个我的来访者,她说,她九岁的女儿成绩不好,在上学的时候老是趴着睡觉,然后老师就给她建议,就是说,我们邻居班上有一个,是这样的,就出去捡垃圾,你就让她出去捡垃圾吧。

你看,捡垃圾是一个惩罚,对不对?具体的动作嘛。可是捡垃圾产生的感觉是羞耻感。就是她要当街、当着很多人的面,她要去捡那个塑料瓶子。然后她说这是一个教育方式,因为捡了塑料瓶子以后,你拿去卖,卖只能卖一点钱嘛,好像通过这种方式就达到一种惩罚性的目的。

第一个,你要当街去捡垃圾,这是做了这个动作,这个动作你可能不好意思、不想做;然后,你换了塑料瓶子以后,换不了多少钱。你就知道以后你要做这个,不好好学习,你可能就是捡垃圾,然后你捡垃圾就只能换这么多钱。

你看这不是很好的一个内疚感、一个惩罚吗?但实际上在内心中产生的感觉是深深的羞耻感。所以我就问她的妈妈,你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吗?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她妈妈当时就觉得,“我很生气啊”!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母亲很生气的时候,她实际上在潜意识中,她是特别想羞辱她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她自己感到羞辱了。“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我经常被老师喊去,所以我自己觉得有特别强的羞耻感”,她急于要把这种羞耻感转移出去,于是她当然、她以这种方式去对待她的孩子。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羞耻感和内疚感,它的差别,以及如何避免羞耻感和内疚感。一般来说,这两种感觉都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说,就是父母亲对孩子如果要是有更多的爱和包容,那么孩子他就不容易形成羞耻感,顶多内疚感。那么内疚感,因为它现实中它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得到弥补、缓和,因此,它影响就小一些。

如果一个人,他有很强的羞耻感,它是一个内心的、无形的、挥之不去的。所以,我们会觉得,就我刚才举的例子来说,羞耻感常常是父母亲的这种羞耻感,挥之不去的,他要传递给他的孩子。所以,他在小的时候经常跟孩子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啊、经常做一些动作去羞辱孩子啊,从而使孩子有深深的这种羞耻感。

因此,我们为人母、为人父,当父母亲的要好好的来检讨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不把更多的这种羞耻感传递给孩子。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儿,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