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强化力量1: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相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一.如何搞清楚彼此的需要

二.如何有边界地拒绝对方

三.如何在清楚自己的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需要

 

-本期课程文稿-

 

上节课,我们深入讲了自我内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黑度阶段,然后是灰度阶段,最后是白度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自我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我们要学会迅速辨别,也要允许自己的反复。我在课程最后教给大家的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去不断地练习和体验,拿到越来越多的成果。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分享当自己的需要和别人冲突时,该怎么去平衡。我们前面讲过怎么在爱自己的同时更好地爱别人,我相信伙伴们也去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可能依然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这节课,我们再深入地谈谈这个话题。

 

我们常常会在遇到一个选择的时候,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比方说当我个人的需要和我的工作有冲突,那我到底是该辞职还是该接纳这份工作,去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呢?又或者孩子对我有些需要,但是当下我有我自己的需要,我想先满足我自己的需要,那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这些都是我常常收到的学员提问。

 

首先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不存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其实所有的答案都是在动态中得到的。你当下所遭遇的场景不同,你个人当下的状态不同,对方的状态不同,你的选择也会是完全不同的。

 

在一段祈祷词里面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叫做:神赐予我平静,让我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让我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所以接下来我就来展开讲一讲: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有边界地去拒绝对方;什么时候可以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感受,并且能够满足对方;以及,我们又该如何分清楚这两点。

 

一.如何搞清楚彼此的需要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概是前几年发生的,那时我大女儿刚刚上小学,大概一二年级的样子。有一次放暑假,她就在家里一直看动画片。我就提醒,说:“宝贝,你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了。要不要去写作业或者是做点别的?”她说:“妈咪,那你陪我画画吧!”那个时候我正在看自己的书,我当然是想把我手上的书看下去,不想画画。所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她,说:“我在看书,你想画就自己画呗。”

 

可是她继续要求我陪她画,她说:“妈咪你就陪我画嘛!我一个人画,觉得没有意思。”我还是拒绝她了,然后她就说:“那算了吧,我就先看一会儿动画片再说吧!”

 

过了两三分钟,我觉得这样不行,还是把书合上,拿来纸笔陪她画画。然而在我画画的过程中,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想画什么,我就在手机上翻图片,找了好长时间。这个时候女儿已经找到一个图,开始画了,可我还在找。

 

她就问我:“你怎么还不开始画呀?”我说:“我不知道我要画什么。因为本来就不是我想画的,是你想让我画的。所以我要多找一下。”她就说好吧,就没有管我,继续画她的画去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爸爸问:“你们在干嘛呀?”我说在画画。然后我女儿就说:“是我在画画,妈妈一直在翻她的手机,说好的要一起画画的!她根本没有陪我。”

 

我当时一下就怒了,那个时候我刚刚翻到一张图片,刚刚把那个图片打开,画了几笔。我说:“我怎么就一直看手机了,我看手机还不是为了找那个画画的图片吗?而且我本来是不想画画的,我还不是为了陪你才画的。我陪了你这么半天,你还说我看手机,我自己的书都没有看成!”当时我的态度很不好,和平时很不一样。

 

然后我女儿就很生气很委屈,一个人跑到房间里面生闷气。我在外面冷静了一下,发现我刚才的情绪反应是有些过度的,然后我就觉察,为什么我会有这样一个反应呢?

 

我突然意识到,那个时候之所以我没有遵循自己的感受,是因为我当时有一个小私心:我觉得,孩子已经看了好半天动画片了,如果我陪她画画,至少她可以做一点在我看来比她看动画片更有利身心健康的事情。所以相当于,我在某种程度上强迫了自己,或者说是要求自己去陪她。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觉知到,这都是我自己的决定,我出于一些综合的考量做了这样的选择,其实没有人逼我。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无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我会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被女儿要求了,甚至是胁迫,做了我不想做的事情。所以当她没有感激我的时候,我就有很强的愤怒感。

 

其实,我是可以拒绝她的,因为当她说“好吧,我再看一会动画片”的时候,我可以遵循内心的感受,继续把书看完。她如果实在要看动画片,那也是她的自由。

 

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们去接纳和满足对方的需要的时候,其实有时候虽然我们在行为上满足了对方,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愤怒的、烦躁的,甚至是不甘心的、充满怨气的。无论你是选择拒绝对方,还是选择接纳对方、满足对方,其实都是可以的。但是你需要做的是,当你做了选择的时候,就需要为那个选择负责,并身心一致地去做一个决定。

 

二.如何有边界地拒绝对方

 

当你发现,你没办法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的时候,那么一定要能够拒绝对方,同时也能承担这个拒绝的后果。

 

我见到过很多人,明明心里不想答应却又不会拒绝。就像我陪女儿画画那样,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积攒的情绪会越累积越多,最后会在一些很微小的事情上爆发出来。尤其是对身边的人,孩子、父母,包括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比方说,孩子缠着父母给他买玩具,父母买了,但是态度很糟糕,会说:“现在你满意了吧?可以了吧?”或者说:“你要我给你买这个,我买了,你现在还闹什么闹?”

 

其实,当父母在最初做了一个决定给孩子买那个东西,他就已经有很多情绪了。后面孩子只要表现出一点点的不配合或者是不乖,他马上就会一点耐心都没有。因为这个强烈的反应不是当下发出来的,而是在上一件事情甚至是上上件事情的时候就已经积攒下来了。

 

再比如说,我听到有些人会对他的伴侣说:“上一次,你要我回你老家去过年,我陪你去了。这一次我让你陪我回去,陪我父母吃顿饭,你都不愿意!”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把最初“我陪你回老家过年”这件A事件,和“今天我让你陪我父母吃顿饭”这件B事件,两件事情混为一谈了。那为什么他会混为一谈呢?

 

是因为在最初他做A选择的时候,他其实就没有做到为自己负全责,他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而是委屈了自己。虽然A事件已经结束了,但是他的情绪其实一直都留在那里。那个时候的委屈、憋屈,等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一直都在延续。所以,他就希望能够在后面别的事情中找补回来,如果对方没有符合他的期待,那么这种情绪就会污染现在的B事件,甚至是C事件、D事件……会出现很多的交叉感染,然后会让这个关系中的问题越来越多。

 

这也是我要提醒大家的,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可以在行为上拒绝,在态度上很温和、很平静。

 

比方说,我的小女儿把饼干渣撒到沙发上去了。我以前提醒过她不要在沙发上吃饼干,然后她保证说不会弄到沙发上去。结果那一次又在沙发上吃,弄得沙发上全部都是饼干渣。

 

我当时就对我的小女儿说,虽然她那个时候只有三岁多四岁,我就要求她:“你要把饼干渣收起来,清理干净。”然后她就用她的小手一颗颗捡那些渣渣,在那里很认真地捡了很久。但因为有一些饼干渣真的是很细的小粉末,她实在捡不起来,她就说:“妈咪我弄完了。”我说不行,还是很不干净。她就又在那里弄,弄得很辛苦、又累又急,一直哭。

 

这个时候我就说:“妈咪这一次陪你来弄,下一次我就不会陪你了。下一次你要自己收拾好么?”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行为上尽可能让她去做,但同时态度上是温和亲近的。很多父母却恰好相反。当他们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在行为上满足对方——他们去帮孩子收拾饼干渣,收拾各种烂摊子;但态度却很不好——一边收拾一边唠叨,一边收拾,一边心里面有各种不满和烦躁、愤怒,然后又把它们丢出来。

 

其实这样做,既没有让对方学习到如何去面对他该承担的,然后又破坏了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还积攒了一大堆的不开心。这就是我要讲的,我们是可以带着理解和接纳去拒绝的。

 

三.如何在清楚自己的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清楚自己的需要和边界的前提下,去满足对方。这是我要说的另外一种选择。

 

我们知道当下如果我拒绝对方,那么那个后果我不想承担。这时候就可以去适度地满足对方,既让对方高兴,也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再讲一个我跟我女儿的故事。有一次我的小女儿让我陪她讲故事,可是那天我很困。如果是在平时,我说“妈咪今天好累,就不给你讲故事了”,她通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那天是我已经有四五天出差不在家,所以当我拒绝她,她就说:“不行,我要你跟我讲!你好几天都没陪我了!”一副要不依不饶的样子。

 

我当时就评估了一下,她当下真的很希望我陪她。如果我拒绝了她,她有可能会哭闹大概10到20分钟才能消停下来,而我依然需要哄她,然后才能去休息。所以我综合评估了一下,我认为OK,我愿意给她讲,因为其实花的时间差不多,我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自己困倦的状态,去享受这个过程就好了。于是我就做了一个选择,放下了当下准备上床睡觉的计划,去陪她。

 

在这个过程中你看,我做了一个选择,我愿意去满足对方的需要,同时放下我自己的需要和原计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依然在维护自己的边界,和尊重自己的需要。虽然我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但是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是综合考量之后,选了一个对我当下、我认为最优的选择。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会带给他人、带给外部环境一个作用力,而它会回向给我一个反作用力。那么这个反作用力,是不是我可以接受的?我知道,如果我坚持拒绝的话,这个反作用力的结果是,她可能会哭闹的时间很长,我还是要兜底。于是,相比于调整自己20分钟给她讲故事,这个结果我更不愿意承担。

 

当我看清了自己的需要,那我就为自己当下的选择负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委屈和不满,或者进入受害者的状态,去演绎孩子怎么这么懂事,怎么不体谅妈妈的辛苦!你看妈妈在外面赚钱,每天起早贪黑地给你们最好的生活,现在妈妈困得头都痛了,你都不让妈妈休息。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下做一个对我们来讲最优的决定。然后做完了之后,这个事情就完结了,然后就进入到下一刻。那么当你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活在当下,你不会被过去和未来拉扯。你也能够在每一个时刻,有着足够的力量和智慧,来平衡你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你就能够很好地做到既爱自己的同时又能很好地爱他人。

 

其实只有你有力量为自己做选择,不管是拒绝还是接纳,并且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的状态。爱会带来力量,力量又会反过来让我们更好地去传递爱。最后你会发现,爱人和爱己本质上是一件事。

 

好了,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这节课我们谈到了当我们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遇到冲突时,我们可以有一些怎么样的做法。那么其中一个就是学会去平衡,做一个你认为最优的选择。

 

那么今天也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这个作业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去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很多时刻,我们是不是有的时候,有的选择在当下满足了对方的需要,但是我们带着牺牲感和付出感?我们是不是虽然在行为上满足了对方,但是我们内在其实并没有真正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是无意识地进入到了受害者的模式?

 

那还有一个练习就是,在这最近的一周之内,每一次你做新的选择的时候,在遇到这种冲突的时候,去看一下,你当下能不能做一个完全让自己内在平衡的选择。并且,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就让这个事件完结,而不会把那个延续的能量带到下一刻。

 

好的,这节课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