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想要的样子vs 相信的样子,你会成为哪种?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一.爱自己太少的三种表现

二.怎么做出改变?

 

-本期课程文稿-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我不配”的信念,其中讲到,我们内心其实隐藏着自卑和自负两股分裂的力量,这种矛盾的状态是最阻碍我们成长的,只有通过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才能整合平衡这两股力量。

 

无条件地爱自己,对你来说,目前可能比较难,那我们先来聊一聊你最熟悉但又最容易忽略的“你不爱自己”这件事。

 

一.爱自己太少的三种表现

 

我在生活中观察到很多人,每当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大到职场晋升失利,错失一个重要的客户,恋爱的终结;小到一次新发型没剪好,一次说话没说好,都会懊恼很久,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怀疑。这些都是不爱自己的表现。

 

你知道吗?对自己的爱越少,自我接纳度就会越低,对自己的期待和标准就会更多更高,就常常会产生很多这样的自我对话:

 

“我本来可以……”;

“我当时要是那样就好了”;

“如果当初我没有那样该多好”……

 

假设你遇到一件预期之外的、不喜欢的事情,只要你想一下以上这几句话,去感受一下,我想你一定会变得比之前的状态更糟糕。因为所有这种“如果”、“要是”、“当初”、“应该”的念头,携带的都是后悔、懊恼、愧疚、自责的情绪,而这些情绪都是很低的能量频率。当你的能量状态更低了,那自然就更难实现你想要的目标。

 

总地来说,对自己的爱太少,主要会表现在三个方面:过度苛责、过度纠正负向消耗。

 

1.过度苛责

 

我们先来看过度苛责。

 

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我不配”的信念,相信只有自己足够优秀、乖巧、负责任、漂亮……这样的自己才值得被爱,否则就不配得到爱,甚至不配活。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讲的这样一个女孩的故事,电影里的松子丝毫不爱自己,觉得只有让别人满意,让别人开心的自己才有价值。因为她一直带着这样的信念生活,最终她的人生变成了一个悲剧。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物化”,也就是把自己当作商品一样,认为只有当自己足够好、拥有的足够多,才值得别人等价的爱。而这个等价,其实是你自己内心里的一个标准。当我们把自己物化之后,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永远无法体验到无条件的爱,所有的爱都是建立在计算、权衡和交换的条件下。而且,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够好了,拥有的够多了,而是永远觉得还不行,还不等价。

 

所以不配得和我不够好的信念,就会滋生出一股向外抓取的力量。你会拼命想拥有更多:有更高的收入,更出色的伴侣,更优秀的孩子……内在越匮乏,外在就会越抓取。而越抓取,就会对想要达成的那个标准,变得无比饥渴和迫切。

 

你可以仔细去想想,我们今天所处的状态,所有拥有的成果,是不是在3年前或5年前的梦想?可是如今有很多你已经达到了,你是否真的完全幸福快乐平静了呢?

 

并没有,就像你的财富,当我们赚到了100万,身边就会出现赚1000万的人,因为这些人在你以前赚20万的时候是遇不到的。当你遇到赚1000万的人的时候,你就又对自己不满意了。你还是很焦虑,甚至可能更焦虑,因为你又给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你还是不满意自己。

 

我们不是因为长得不好看而不爱自己,而是因为不爱自己,所以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很多在别人眼里很优秀很出色的人,可能内心却是自卑惶恐的。事实上,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真实的呈现出来的样子,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是跟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爱和自我价值感的高低有关。

 

当自我价值感不高的时候,就很容易对自己挑刺,看自己哪里哪里都不好,对自己有各种苛责

 

这种因为自爱力不足导致的过度苛责,不仅会向内,也会向外,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会对自己不满意,还会嫌弃身边的人。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投射我们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出去,对象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伴侣,比如孩子。我们会对他们也有很高的要求,觉得他们不够好、不够上进、不够努力。

 

2.过度纠正

 

当我们不满意自己或别人时,那么就很容进入第二种情况——过度纠正。

 

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达到预期,就会有很多的自我怀疑、自我攻击、自我否认,觉得是不是我不行?我很笨?我真的太差劲了!我应该受到惩罚!感觉非常焦虑。然后,就会很急迫地希望尽快从这个状况中摆脱出来。这就是过度纠正。对别人也是一样,恨不得立刻改变对方,于是就会无意中过度控制。

 

如果你有足够的觉知的话,就会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会变得多糟糕,反倒是因为你太想操控这件事,把这个事情变得更糟。因为所有的控制干预如果是在焦虑、急躁、恐惧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个管控的结果一定不会好。

 

其实人类历史上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反倒创造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了治疗破伤风,发明了抗生素,结果现在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现代人的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紊乱。

 

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举个例子。比方说一个妻子因为害怕她的先生出轨,然后没事就翻他的手机或者是追魂夺命call,或者是去做其他一些控制的事情。她以为这样做可以减少丈夫出轨的概率,但实际上她的这些行为本身更容易把她的先生推向她害怕的那个方向。因为这种状态会不断激发先生的抗拒,消耗彼此的信任,反倒会让她的丈夫的心离得更远。

 

从养育孩子的角度看,比方说一个内心惶恐的父母,期待孩子有很大成就,光耀门楣,很害怕孩子的人生出一点差错,所以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督促他学习,不断地鞭策、施压,看到一点点不好的苗头就严防死堵,不让任何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滋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看不到这样做的隐患,甚至还觉得挺有用,但等到孩子越来越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很可能变得越来越叛逆、愤怒,和父母疏远。

 

而且父母最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孩子越来越厌学,对学习越来越没有热情和信心。因为他内在对自己也有很多苛责,这些苛责是他内化了父母的声音,他变得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很爱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接受不了自己一点点的表现不佳,对自己要求越高就对自己越不满意,越不满意就越没信心,而越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力量去行动。最后,孩子果然成功地朝着父母所害怕的那个方向去发展了。

 

3.负向消耗

 

一旦这个趋势开始就会进入第三种情况——负向消耗。

 

就是越控制越恶化,越恶化越控制,事情不断升级,直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原本只是个小问题,但因为这种控制变成一个大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孩子越不听话,家长越训斥,越训斥,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越糟糕,孩子就更叛逆倔强。夫妻越想对方改变越对对方提要求,就越容易争吵,越争吵就越多裂痕,对方就离自己期待的样子越走越远。对自己也一样,我们的表现越不好,越是对自己高要求,然后表现更不好。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研究发现,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动机越强效率越高这样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动机在中等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但动机过强时会导致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认知能力,让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我相信你一定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某次考试前夕,带着强烈的压力和焦虑感复习,虽然也在看书,但看了1、2个小时,眼睛也盯着书,视网膜也扫过了每个字,但是把书合上,什么也记不住,脑子一片空白。记不住书本上的内容,是因为内在空间完全被焦虑的情绪填满了。

 

情绪也是一种信息,当心智被紧张、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填满之后,根本没有松弛的状态,把能量导向处理书本的信息。

 

你看,这就是我们生命中一直以来发生的状况,在预测事件时,你偏偏看到其中某一种最糟糕的可能性。所以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人们就去管控、去干预,最后促使了那个结果真的发生。这就是我所说的,你的潜意识其实相信它会发生。

 

而你的担心无法停止,其实就是因为内心对自己的爱不足,而爱不足自然就会导致信任不足。

 

三.怎么做出改变?

 

那怎么办呢?

 

对于我自己来讲,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跃迁的点,就是当我开始彻底可以不再进行自我攻击,可以接纳我自己的任何面向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更大的力量。

 

你不相信自己足够好,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相信人的生活就是可以很喜悦很顺利,那么你即使要很多外物来武装自己也是不够的。

 

即使一个人真的拥有了人人称羡的生活,但内心是虚弱的,“我不配”的信念也会让你对你所拥有的生活感到惴惴不安,觉得随时要失去它。

 

学会去信任自己,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爱自己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你是没有办法把爱和信任分开的。当你能够很好地爱自己,也能够接纳状况很糟的自己,其实在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学会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个自我认知,用这个自我认知去扩展你的信念系统,重新去看到,你的生命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因为只有你相信它,它才有可能来到你的生命中。这也是这节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人,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那个人

 

如何给出自己更多的信任呢?信任是建立在力量的基础之上的,内在没有足够的力量时即使头脑想给出信任也给不出来,那我们如何收回更多力量呢?在下一节课程里我会给到大家一个收回力量的方法。

 

好的,这节课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