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
盯着题目过了两分钟,总觉得仅仅是题目本身就包括了一部分的答案。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母亲素来就是极其重要的角色。你在开头就提到了“生娃后”自己心理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推测,“睡眠不好”、“心情不顺”或许都是“成为母亲”这一重要的角色变化给你带来的影响。
而当你提出疑问,希望改善自身状态的那一刻,我想,你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同时也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转变(开始承担母职)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和你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尽可能围绕你对自身变化的描述)。
1. 一种身份的转变
如果把“产前产后”这个问题标签看成是一个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个女性身份的转变。
也许分娩,或者再往前说,怀孕之前你还有其他的身份,比如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职场的职员(主妇某种程度上应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作),但基本上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许日常生活里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参与他人的生活、维系与己攸关者的关系……
然而,在产后,新出现的母亲的身份一定会占据你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和精力。在现实生活上,这会体现在孩子睡眠还未形成规律的情况下需要你时时给予安抚,如果选择母乳喂养的话在一段时期中需要你每两个小时(印象中)艰难地从弥漫的疲倦中挣扎起来哺乳……
此时,母亲自然是你在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身份,而且还是前所未有的全新身份。能顺利地为婴儿提供这些照顾绝不是轻松的事情。
2. 母亲,是孩子的母亲
有一种说法(他很关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大概意思是“没有单独的婴儿”,也就是说,没有母亲也就没有婴儿。反过来也同样成立。原因就在于相比动物王国里许多其他物种,我们人类的婴儿常常是更脆弱的,在尚未成年(身体和心理上某种程度的成熟)的时候几乎无法生存或者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
母亲的照顾对于婴儿就像是“生命保护罩”,在婴儿出生最初一、两年里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婴儿对母亲的需要就是时时的,二十四小时的,履行母职也因此不能不说是一种“繁重”的“工作”。如此,婴儿对母亲的需要,或者作为母亲满足婴儿的需要,就使得母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频繁地以婴儿为中心,成为属于孩子的母亲。某种程度上确实导致了母亲这个人不得不把其他身份放置次位,以个人的身份投身到母亲的角色当中。
之所以说频繁,是因为在现实层面,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7*24小时随时待命(更多是一种内心的准备状态)。至此,就呈现出了一种关涉时间的现象。在你的描述中提到了“三个月用500多小时”看“千篇一律”的小说和漫画,孩子需要母亲的“时时”、“7*24小时”的照顾……与其说是“逃避”,倒不如将看小说和漫画看作是某种表达,在我的猜想中,那句话也许是“我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无论做什么,起码能获得一点我属于自己的感受”,熬夜、晚睡或许也是在做类似的表达。毕竟,这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很自然的需要。
也因此就引出了下面不知道算不算建议的一点考虑。
3. 母职,在心理层面或可视为一种家庭集体操劳
一般来说,一个孩子会称呼妈妈的角色就这一个,但我认为履行母职不应该完全交给这个叫做“妈妈”的人。原因在于,不管怎么看,母亲的职责并不比所谓“大厂”的员工轻松,只会更加繁重,可能主要是劳心。但重劳动者尚且可以理解为个人自主的选择,相比之下也还有腾出时间做些内心修复的机会。反倒是母亲的功能和职责就是为孩子的需要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让位与孩子的需要,对于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只需要想必某种程度上已是无暇顾及了。
履行母职的能力,首先需要她曾经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个人生活,而在孩子出生之后作为一种自主选择,将自己(借诸爱)作为辅助孩子成长的“工具人”。为了弥补母亲在这一身份转变过程中失去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独立个体的身份,以及自身作为人的情感需要,丈夫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势必须要为新晋母亲提供必要的支持与照顾。这也是有条件的家庭会选在在一段时间请专业保姆的缘故。
对于新晋母亲来说,恐怕履行父职者也是新人,大家庭的话就是集体升了一级,对于新晋母亲需要怎样的帮助可能需要共同协商,逐渐适应父、母、长辈的新角色了。
我大概算了一下,三个月500+小时,每天6小时左右,不到四分之一天的时间,也许这是你在履行母职的同时需要确认自己还有自主性的量(足够的感觉?)。或许你和家人可以一起协商,在与他们的关系中获得一些支持,我想可能会比千篇一律的小说和漫画更管用。
最后,推荐你找一本书来读《妈妈的心灵课》,作者唐纳德•W.温尼科特尤其关注母婴关系,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启发。
以上。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