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时间到,匿名发布你的秘密
题主说
实时榜单
悬赏专区
  • 陶朱公(范) 陶朱公(范) 的回答 9小时前
    题主,您好!看完文中所述的种种情况,我的内心深感担忧,对您正承受的痛苦与煎熬感同身受。一个 12 岁的孩子,本应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学习、与伙伴畅快玩耍,却要忍受躯体化带来的不适,那种难以自控的身体难受以及心理上的压力,着实令人心疼。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恰似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迷茫。 从文中内容可知,目前我们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题。其一,存在躯体化反应。孩子一到学校便难以自控地感到难受,每日呕吐多次,还伴有头疼、恶心症状。这种身体不适严重影响了在校的学习状态,例如上课打瞌睡。其二,存在情绪与睡眠障碍。孩子晚上精神亢奋,而白天本应认真听课之时却困倦不堪。尽管孩子与同学的矛盾基本解决,还收到了同学们的祝福、毕业签名,甚至有喜欢的漫画卡片,这表明人际关系有了一定改善,但身体的这些反应依旧存在,如同身体发出“假警报”,即便明知可能并非真正危险信号,却仍难以抑制难受之感,只想回家。 深入去看,这些躯体化反应极有可能是心理压力的外在体现。对于一个 12 岁的孩子来说,学校是充满挑战的环境,学习压力、与同学相处等都可能造成心理负担。尽管与同学的矛盾已解决,但此前积累的压力或许并未完全消散,身体便以躯体化方式表达内心情绪。 我们可用“心理防御机制”解释这一现象。当我们面临无法直接应对或处理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将心理痛苦转化为身体症状。就像身体是个“容器”,心理压力如同不断注入的水,当“容器”无法承受过多压力时,便会以躯体化形式“溢出”。对 12 岁的孩子来说,学校或许曾让她经历不愉快之事,虽现在矛盾解决,但潜意识里对学校的恐惧与压力依然存在,故而身体出现这些反应。 此外,睡眠障碍也与心理状态紧密相关。晚上精神、白天困倦,可能是心理紧张与焦虑打乱了正常生物钟。处于压力状态时,大脑持续兴奋,即便到了休息时间也难以放松入睡。白天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自然会感到困倦,影响学习效率。 在改善上,首先,我们可尝试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找一处安静之地,缓缓吸气,使空气充满腹部,再慢慢呼气,重复数次。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身体,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如同给身体和心灵进行一次“深呼吸”,将压力与负面情绪呼出。 还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表达情绪。把每日的感受、想法记录下来,如同有一位忠实的朋友倾听心声。书写过程中,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情绪,释放部分内心压力。 其次,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至关重要。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便在周末也不宜有过大时间差异。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我们可在睡前阅读轻松书籍或聆听舒缓音乐,让身心逐渐放松,如同给大脑和身体“拉上窗帘”,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我们也可以与老师沟通目前的情况,老师或许会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例如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适当休息,或调整学习任务安排。我们也可尝试与同学交流感受,说不定同学也有过类似经历,能给予鼓励与帮助。 最后,尽管目前我们胃口欠佳,但可选择其喜爱的食物,如巧克力和甜品,但需注意适量。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身体提供充足能量,增强抵抗力,如同为身体这辆“汽车”添加合适的“燃料”,使其更好地运转。 我是陶朱公,您的心理小护工,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虽具挑战性,但请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努力,积极采取上述改善措施,情况定会逐渐好转。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契机,让我们勇敢面对当前问题,逐步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
    收起
    评论 0
    有用 7
    分享
  • 四夕有景 四夕有景 的回答 昨天
    题主你好呀,抱抱你 感觉你过得很辛苦呢,提出新的想法的人总是会让群体觉得你危险而错误,他们恐惧改变呢。 你描述的状态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只知道读书也没什么朋友,偶尔表达自己明明对的想法只会被忽略或者嘲笑。 这相信对你也是很难忘的状态,这种既渴望突破又害怕碎裂的矛盾,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心灵暗夜。 ✨当你说“看到别人的幸福会扎心”,这其实是个重要的信号。 就像受伤的动物会躲避天敌,我们心理的防御机制也在用这种方式提醒:你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正在呼唤关注。 不要自责,这种刺痛感并非源于嫉妒,而是你的生命本能对完整性的渴求。 当我们把安全感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你抓得越紧反而陷得越深。 你提到的“拼个你死我活”的冲动,其实是对内心脆弱感的反向形成防御————当真实的自我被否定时,我们会通过极端对抗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你说你有一颗“玻璃心”,玻璃心的本质,是尚未完成的心理分化过程。 就像小朋友们需要母亲的表情确认自我存在,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往往源于自我价值感尚未真正建立。 那些让你痛苦的嘲笑声,认真感受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是帮你识别哪些关系需要重建边界的机会。 当你试着将“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的困惑,转化为“我需要怎样的互动关系”的探索,这会是我们真正开始改变重要的转折点。 ☀️你可以先准备一个专属笔记本,最好是那种你很喜欢的封面材质,让你会想起它。每天记录三件“被触动的时刻”————包括但不限于看到他人幸福的刺痛、还是被玩笑刺伤的瞬间、电影让你流泪的片段等等。 是不是触动你自己来宽泛的确定就好啦,接着用第三视角描述事件,比如:“下午三点,当他们展示全家福时,观察到自己胃部收紧,呼吸变浅。” 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能逐渐打破情绪自动化反应。 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每周尝试一件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事。 比如去从未去过的街区面包店,用手机拍下三片不同形状的落叶,在离家很近但是没去过的小公园坐一会儿都可以。 这些微小而安全的突破,能逐步唤醒被压抑的生命力,配合着前面的笔记,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有种内生动力在重新发展💪。 可以多看一看《论人的成长》,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和上面的方法相辅相成,助力你开始新的成长。 不要太着急,我们慢慢来,总会有独属于你生命合适的角度在等着你。 祝你幸福🥰
    收起
    评论 0
    有用 6
    分享
  • 张明志 张明志 的回答 15小时前
    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对亲密关系的抗拒很可能与内在深层的羞耻感、恐惧有关。你并非不渴望亲密,也具备建立关系的能力,能与朋友无话不谈,说明你有紧密的人际联结的需求和能力。不过,一旦靠近“亲密关系”这个更深层的关系时,内在的依恋模式就会被激活,而这部分往往跟早期养育者之间的经验记忆有关。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依恋,亲密关系就像是早年依恋模式的一种延续和投射。如果小的时候在表达真实情绪、暴露脆弱之后,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不是接纳和安抚,而是责备或忽视,小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并且觉得隐藏真实的自己才安全、避免遭到家长的责骂。时间长了,它就被内化成了自我保护的一部分,遇到可能亲密的人时,大脑本能地发出警报:暴露自己可能会被嫌弃、拒绝,你会受伤。于是就在风险发生之前主动退后,把关系停留在“朋友”这个更安全的位置上。 你提到母亲因为你没有结婚而责骂你,让你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头晕、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这其实是挺典型的创伤应激反应,可能你在过去与母亲一起生活中长期处于高压和无法反抗的状态。“和她吵,只会让责骂的时间变的更久。 她也开始一次比一次骂的狠”,你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应对母亲的责骂,这也会影响到你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只有回避才能减轻伤害或痛苦。 遇到可能产生情感依恋的对象时,你的内在小孩于潜意识里发出提醒:“我不够好,被否定、被羞辱怎么办”,然后呈现在回避的行为上、以保护那个需要关爱和安全的自己。想要慢慢打破这种抗拒,也许不必立刻要求自己接受一段亲密关系,可以先逐步建立自己跟母亲的边界,确定你的独立性。把母亲的需要和她的情绪议题与你的需求区分开来,当她责骂时,在心理上做出隔离,告诉自己:“她现在是在发泄自己的焦虑,但这不等于我不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课题和责任,你可以优先照顾自己的需要,而不必要求自己去承担母亲的课题。 试着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害怕别人不接受,其实是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当意识到自责和羞耻冒出来时,先看见这部分情绪,不去否定它,而用理解的态度解释它:“我害怕暴露脆弱,是因为我渴望被接纳,我需要理解。过去的记忆可能还在影响我,但我有机会去慢慢培养新的经验。”
    收起
    评论 0
    有用 7
    分享
        • 全部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