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遇「放鸽子」同事:从愤怒到理性应对
上周我组织跨部门会议,提前一周约定时间、跟进材料进度,却在会议开始前 10 分钟收到同事消息“哈哈哈,我还没准备那个表啊。”当下的无语、愤怒几乎瞬间涌上来,甚至觉得 “对方毫无信用、缺乏职业素养”。但冷静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件事会让我如此生气?
愤怒背后的 3 个心理机制
1. 期待落空:当「契约」被打破
我们默认 “约定 = 必须遵守的职场契约”,但对方的轻慢态度(如 “哈哈哈” 的回应)直接冲击了这种认知。
心理学中的情绪 ABC 理论指出,愤怒(C)并非源于事件本身(A),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B)。当我将 “未准备材料” 等同于 “不尊重人”“不专业”时,情绪就会被放大。
2. 责任焦虑:害怕对结果失控
作为会议组织者,我潜意识里把 “会议效果” 与 “个人责任” 绑定。
我内心担心同事的失误可能导致会议延期、内容空洞、甚至导致公司决策受阻,这种对工作失控的担忧,在我收到同事消息的那一刻,立马转化为压力和愤怒。
3. 自我投射:用他人错误定义自我标准
“我认真对待工作,所以无法容忍不认真的人”—— 这种思维本质是在用他人的行为反向验证自己的价值观。当对方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时,就会触发 “自我捍卫” 的情绪反应。
愤怒背后的潜在需求:
我在捍卫什么?
愤怒的底层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冷静下来,为了更精准地疏导自己的情绪,我发现自己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核心需求:
1. 对可靠协作的安全感需求
职场中,部门间的信任是高效工作的基础。
同事的临时疏漏引发了我的连锁担忧:“这次没准备,下次是否会继续拖延?未来合作是否还能信任?我跟老板约定了后续汇报计划,是否也要延迟?老板会不会怪我没有组织好?” 这种对 “不可控风险” 的焦虑,加剧了我的愤怒。
2. 对尊重与认可的情感需求
当我主动推进流程、提示会议时,潜意识里期待他人给予同等的重视。而对方以“哈哈哈”这样轻佻的态度回应,触发了 “我的付出未被看见” 的感受,本质上是对 “职场尊重” 的需求未被满足。
3. 对秩序感与掌控力的本能需求
大脑天生偏好可预测的秩序,而计划外的变动会激活 “威胁反应”。尤其我是习惯按流程推进工作的人,这突发状况引发我本能的排斥反应,表现为焦虑和烦躁。
三步疏导情绪
回归理性应对
我想很多人都会在职场上遇到类似情况,当情绪上头时,亟需一些有效的方式来缓解情绪。在这次事件中,我尝试了以下步骤,亲测好用,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接纳情绪,标注而非压抑
告诉自己:“我生气是因为我在乎工作质量,这很正常。”用语言标注情绪(如 “我现在很愤怒,因为对方违约了”),激活大脑理性区域,降低情绪强度。
第二步:区分「事实」与「评价」,避免情绪泛化
事实:同事未准备材料,会议可能受影响。
评价:“对方人品差 / 不专业”—— 这是主观判断,可能带有情绪滤镜。我追问自己:
这是 ta 的常态吗?还是偶尔失误?(不算常态,怒气值-1)
是否存在沟通误解或突发情况?(那几天同时确实有经营汇报材料需要提报集团,理解+1)
结果是否真的无法挽回?(那倒也不是,还有时间,还是可控,情绪逐渐平缓)
第三步:聚焦解决,用行动替代指责
即时处理:
若会议可延期:明确告知 “因关键材料未备,会议改至 X 日 X 点,请优先完成 XX”;
若需推进:调整议程,先讨论其他内容,同时请同事现场梳理核心数据。
后续沟通:用「非暴力沟通」框架表达需求:
观察:“上次会议前我发现材料未提交。”
感受:“这让我担心影响讨论效率。”
需求:“以后重要材料能否提前 1 天同步进展?”
请求:“下次我们用邮件确认最终版本,好吗?”
当天下午我用上述【即时处理】方式,顺利推进了会议,比原计划只延迟了3小时。所以行动是良药,问题得到解决,情绪也迎刃而解。【后续沟通】我在其他工作推进项目使用,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长期思维:
职场中的「课题分离」与边界管理
这次事件让我意识到,我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与自我价值强行绑定。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并用它提醒自己:
我的课题:认真筹备、主动跟进,尽到组织者责任;
他人的课题:是否配合、是否按时完成,后果由 ta 承担。
我无法控制他人行为,但可以通过流程设计降低风险(如书面确认截止时间、抄送领导同步进度),也可以通过沟通规则明确边界(如 “未按时提交将影响会议优先级”)。厘清了这些课题边界之后,我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经历这次事件,我明白了愤怒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 “某些边界需要被维护”,但成熟的职场人会用它推动建设性改变,而非陷入情绪内耗。如果你也遇到类似情况,试着把 “ta 为什么这么不靠谱” 换成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你会发现自己不仅能更快冷静,还能赢得更多主动权。
最后想对大家说:职场难免有摩擦,但每一次应对都是成长的契机。愿我们都能在理性与共情之间找到平衡,让情绪成为我们职场进阶的助力,而非阻力~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