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焦虑、恐惧、回避,你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
很多人玩过“大风吹”的团体心理游戏,这个游戏是让我们体验团体成员间的信任的,有的团体成员身体很放松,在团体成员支撑他时可以放心地倒下去,有的成员身体却非常僵硬,哪怕有足够的支撑也不敢往下倒。
我曾经也是那些不敢放心倒下去中的其中一个。那些不敢倒下去的成员潜意识里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他们对本可以信任的人和环境不能够全然的信任。
这种不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过分羞涩,不敢主动和陌生人打交道;社交回避,在公众场合发言紧张,讲话声音太低,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做事迟疑、犹豫不决,不容易打开自己;身体僵硬,思维动作不够灵活,经常做噩梦;渴望被爱,但爱来临时却又恐惧害怕等等。
曾经的过往乃至现在的你有过下面这些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的经历和感受吗?
01
小樱幼年生活在奶奶家里,她从小非常胆小,一次奶奶让她去打谷场问问还有多久轮到她家打谷子。小樱磨磨蹭蹭到了场上,在场边羞涩地观望了大半天,愣是没敢问,回到家挨了奶奶一顿臭骂。
小易是留守儿童,11岁左右回到城里与父母一起生活。这是本该属于他却又让他感到陌生的家。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易总会感觉紧张和不自在,就连打个招呼都很犯愁,似乎心理有深深的恐惧。有时妈妈等在门口教小易怎么问候客人,可小易一听家里来人了,就满脑子官司,宁愿偷偷躲到外面不吃饭都不想进家门。
龙儿学习成绩优异,独自完成一件事情对他来说会比较容易,学习上稍稍用点心在班里就可以名列前茅。但集体活动对龙儿而言却很难,同样的自己会变得非常笨拙。“六一”儿童节排练节目,非常简单的舞蹈动作龙儿却总也做不规范,他越怕影响整体形象表现就越糟糕。
成年的培志做媒体工作,他怀疑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工作上需要对外联系时,培志常常感到焦虑,常常是拿起话筒又放下,内心里隐隐的有害怕自己表达不得体或被拒绝的恐惧。
集体聚餐时,他不知道该不该动筷子,端酒杯的时候好像有千金的分量,手不听使唤。当众发言时,本来准备得好好的,有时脑子一片空白,有时刚开始还好好的,讲着讲着身体就紧绷起来,有时感觉手都在抖。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但感觉是很相像的,紧张、不安、胆小、恐惧、焦虑等,无论你承认与否,这些都是内心里很深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02
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是安全的,而另外的人会觉得不安全呢?这种不安全感又是怎么来的呢?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有不安全感源于他早年的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投注出现了问题。
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认为,人在早年会形成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4种依恋模式,有不安全感的人基本属于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依恋模式。
简单地说,不安全感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婴儿早期与母亲的互动中,母亲对婴儿的反应不够敏感,常常忽略或不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
二是母亲本身是有焦虑的,母亲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三是早年有寄养或被遗弃的经历。三岁以前母亲和孩子分离,孩子的感觉是:因为我是糟糕的,不值得被爱的,那个最爱我的人离开我不要我了。
四是生命中的重要客体(父母或养育者)过于严厉和苛刻,让孩子感觉动辄得咎,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即便和父母远隔千里,但内化在孩子心里的父母作为内在客体依然在监督着自己,潜意识依然会不停对自己说,你做得不够好,你的表现很糟糕。
03
怎样的成长经历和养育环境可以让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0-3岁甚至更早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形成重要影响。在0-1岁,特别是婴儿刚出生时期,妈妈要满足婴儿的全能感,简单说就是以婴儿为中心,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即便在以后的成长中,也要尽力为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就是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孩子。这种抱持性环境也包括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让其逐步体验挫折、焦虑等情绪和感受。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边界要清晰,父母不能过多控制干涉孩子,让孩子独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独立选择和决定自己的需要和人生。一个健康人格的孩子当然会远离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
04
对一个有不安全感的成年人来说,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如何缓解不安全感呢?
1、觉察自己的不安全感。觉察是调整和改变的开始,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以及不安全感,这意味着改变的开始。
2、接纳自己有不安全感。这是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有不安全感;没有人的养育是完美的,哪怕是很成功的人也会有不安全感,知道了这一点是不是很疗愈呢?
3、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安全感的人很害怕周围人的评判,然而只有在你认同了别人对你的评判,或者别人的评判在激活你内在的评判时才能伤害到你,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放大了那个糟糕的自我意向,尝试去接纳自己,给到自己一些积极心理暗示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从不安焦虑中挣脱出来。
4、反转自己的内心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在体验者自己看来像是环境和他人对自己有很多的敌意和威胁,其实质是自己内心里对他人有敌意,因为自己不能允许或容忍自己对别人有敌意,所以对他人的敌意折回来形成环境对自己的威胁。觉察了这一点你的不安全感就会大大缓解和降低。
5、拥有一段足够温暖抱持的关系。有了被允许、被理解、被接纳的感受,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在意识和认知层面了解了还不足够,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底气和自信需要在感受和体验层面发生。
比如有一个足够好的欣赏鼓励你的老师,一个陪伴你接纳你的闺蜜和伴侣。
再比如,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一起去看看去抱抱内在那个脆弱的受伤的小孩儿,内在有了足够的温暖与爱,才能做到自在、从容,处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