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吒2》里, “中国式”家长和孩子找到了最渴望的和解
作者:李若辰
责编:卢思伶
编辑:周亚婕
美编:孙嘉良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哪吒2:魔童闹海》压各大IP、突破贺岁档的重围,刷新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实在是让人又惊又喜!一部动画电影能够让无数观众携家带口地走入电影院,或许因为它不仅为我们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有着引起广泛共鸣的思想情感内核:
电影通过哪吒的成长故事触到了千万中国观众对于“原生家庭”的集体感知,成为了一则探讨家庭教育的深刻寓言。
在这一部《哪吒》电影中,我们除了被主角哪吒和敖丙吸引眼球之外,还可以看到互为对照的两组家庭。
《哪吒》系列电影在故事改编上也一改过往“父母皆祸害”的设定,没有如《封神榜》所记让父亲怒斥哪吒为“畜生”、让母亲怜子而无法教导佑护,而是让哪吒拥有了一双爱他、懂他的父母。与之相对的,东海龙王敖光也一位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的、“有爱”的父亲。
不过两个家庭表达“爱”的方式各有不同、也对孩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今天,我们继续《哪吒》电影解读系列,从心理学视角聊聊《哪吒》是怎样展现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一起向影片中的主人公学习怎样做“好家长”。
01
从【忽视】到【理解】:让孩子学会接纳和处理情绪
在电影中,哪吒从小就是个不善于表露脆弱和真实情感的孩子——他唯一发泄情绪的方式就是愤怒,而内心对爱和归属的渴望却常常被深埋心中。
在第一部中,他用“攻击”和“伤害”来回应被误解欺凌的委屈,用“沙子进眼睛里了”来解释自己的流泪;第二部中,他也用一句“矫情”拒绝了妈妈的拥抱。
这样一个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自己的孩子,却愿意为救父母的命而赴死。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因为不懂得好好表达感受和需求而看起来易燃易爆、毫不懂事的孩子们?
哪吒的父母面对这样的儿子,并没有选择压制或则放弃,而是尽力给他关怀和理解。在第一部中,哪吒拒绝拜师学艺、降妖除魔时,旁人只看到了他的乖戾不驯,而殷夫人则坐在他身边温柔地说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是因为遭受大家的冷眼和偏见、感到委屈,才不愿意帮助别人。
虽然小哪吒还在嘴硬,但这份来自母亲的看见和理解还是让他微微放下了撇起的嘴和挥舞的拳头。
就是这份理解,让我们看到“妖孽魔童”的标签背后,是一个缺爱缺陪伴,内心敏感孤独的孩子;也是这份理解,让“魔童”成为斩妖除魔、真诚善良的小英雄。
在电影之外,也有多项心理学研究证实了关爱和理解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受到父母情感忽视的青少年爱和归属的需求无法满足,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情绪困扰(Cohen et al., 2017)。特别是孩子处在逆境和挫折中时,如果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支持,则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同时情绪调节理论也指出,父母在情绪上的回应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习得对待和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减少其出现情绪表达和调节障碍的风险(Gratz & Roemer, 2004)。
也就是说,家长能够看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不仅有助于满足孩子爱和归属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情绪。
02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找到自信与归属
两部《哪吒》电影中,殷夫人与哪吒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拥抱形成了闭环,刻画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第一部电影的开头,当太乙真人把婴儿哪吒视作妖孽、准备斩杀之时,殷夫人一把将哪吒护在怀中;而哪吒从破坏力爆棚的小火球、到扑朔着大眼睛的乖宝宝,也只因为殷夫人的一句话:“别怕,娘在这儿”。
在第二部影片的尾声,殷夫人不惜刺伤自己也要拥抱哪吒,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你就是娘的儿。”
正是这份没有分别心的、深厚的爱,给了哪吒自信和勇敢,让他在旁人的无数冷眼和偏见中没有怀疑和放弃自己,拥有了“逆天改命”的力量。
的确,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对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消极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学业成就、自尊水平和复原力呈现负相关,而“情感温暖和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则有益于孩子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复原力 (唐甜 等, 2024)。
另一项关于亲子依恋的研究则表明: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儿童具备更强的情绪适应能力,即依恋越安全、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同时这项研究还揭示了“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相较于母亲和孩子的依恋关系,父亲和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影响更具有继时性,并且安全型的父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不安全母子依恋的消极影响。
简单来说,不仅孩子和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很重要,孩子和父亲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取代的 (赵金霞,2012)。正如《哪吒》电影中的父亲李靖拼尽全力保护儿子,愿意用自己的一命换儿子的命、并给了他悉心的陪伴。这份与父亲的连接,也让哪吒获得了更稳定的内心。
03
从【控制】到【放手】:培养自立自主的孩子
正如上一段所说,电影中李靖的父爱是深沉而节制的:他保护哪吒、怕他受到伤害,同时更始终相信哪吒善良的本性、给予了他充分的自主权。
哪吒对于自我的信念就是来自父亲的那句话:“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或许对李靖来说,彼时劝说哪吒拜师学艺时撒的谎并不是“谎言”——哪吒真的就是他心中的一颗“灵珠”。这传达出一种深刻而坚定的信任,使哪吒的自我信念稳固而正向,让他可以在无数人的贬损和偏见中始终相信自己的价值和选择,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也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不论是魔、是仙、是妖,都发出最耀眼的人性光彩。
与李靖正相反的是,敖丙的父亲东海龙王敖光,对孩子的爱却缠绕上了“控制”的枷锁。
在第一部中,他私自将灵珠注入龙蛋,让孩子自出生起就背负了“把龙族带离海底炼狱”的巨大使命,要求年幼的敖丙按照规划好的路途发展成长。
敖丙作为“全族的希望”,从未被理解和倾听过,不得不在与哪吒的友情和家族之间做出选择,甚至为了完成父亲的意志差点杀死全陈塘关的百姓。
然而面对敖丙的死讯,敖光眼中的怒火和“我儿若死了,全陈塘关都得陪葬!”的咆哮,流露出的是一位父亲的悲痛欲绝。
这样的敖光,自然是爱孩子的,但他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过度保护”和“控制”的父亲;而父母的这种过度保护和控制,往往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过分干涉和心理控制型的父母倾向于否定孩子的价值、不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容易作出消极的评价反馈,导致孩子“自主需求”和“能力/胜任需求”无法满足,使其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受到影响(蒋欣玥 等, 2022),并降低孩子的自尊(贾高鼎 等, 2016)。
与此同时,一项对于母子关系的海外研究发现, 母亲在“过度保护”养育方式维度上的评分越高, 孩子就越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而当孩子报告的母亲过度保护水平高于母亲所报告的水平时,孩子所呈现的挑衅、逆反、暴力等外化问题以及挫折感则更为严重(Van Petegem et al., 2020)。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爱为名”的控制很大可能会伤害孩子,使其无法发展出真正的自主意识、引发多种心理风险;而“控制而不自知”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还要更大。
正如影片中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敖丙,虽为灵珠,眉宇间却常常藏着一蹙哀伤,活得孤独而又压抑。
幸而,在我们的主人公哪吒和敖丙打怪升级的同时,他们的父母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电影尾声,敖光也终于懂得了对孩子的爱不是控制,而是“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他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要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
瞧,这一条从“控制”到“放手”的路,东海龙王都走了许多年。
而敖丙和父亲最后的拥抱,或许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式家长”与孩子,最渴望的和解吧!
参考文献
贾高鼎, 曾明, 王爱平, 杨子京. (201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独特贡献: 儿童气质的调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535−539+543.
王中会, 罗慧兰, & 张建新. (2006).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3), 315-317.
赵金霞. (2012). 儿童中期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8.
蒋欣玥, 林悦, & 刘勤学. (2022).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和环境敏感性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8(2), 254-262.
Cohen, J. R. , Menon, S. V. , Shorey, R. C. , Le, V. D. , & Temple, J. R. . (2017). The distal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nd emotional neglect in emerging adults: a person-centered, multi-wave,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Abuse & Neglect, 63, 151-161.
Gratz, K. L. , & Roemer, L. . (2008).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development, factor structure,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 Behavioral Assessment, 30(4), 315-315.
Van Petegem, S. , Antonietti, J. P. , Eira Nunes, C. , Kins, E. , & Soenens, B. .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overprotection,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need frustration: a multi-informant stud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9(1), 162-177.
作者简介:李若辰。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欢迎关注!
互动时间
在看《哪吒2》时,有没有触发你与父母相处的什么回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