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焦虑都是“卷”出来的
作者:
排版:可丘
审核:心理中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减肥是幸福的具象化(瘦了20斤版)”、“直观感受一下瘦了60斤有多震撼”……躺在床上,一堆零食放在身边,玩着手机的同时,也不忘把零食一口一口往嘴里送。嘴巴嚼着嚼着……诶?某书的推荐页怎么都在喊我减肥!瘦下来真的好好看!我怎么那么胖呜呜呜……
01
是什么让我们一直在减肥?
看来,社交平台上的一句话,就足以让一个人对自己身材的焦虑拉到最大值。那么,为什么社交平台上的内容会带来身材焦虑呢?是人类与生俱来对所谓“好身材”就会有渴望吗?我们的价值判断是从何而来?可是,世界各地的社交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好像真的会对不同地区的人的身材焦虑产生影响。因此,这就不得不提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了。
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中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行为规范, 但是与法律对于行为规定是不同的。社会规范可以分成两类: (1) 描述性社会规范(descriptive norm),即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认知,比如:“他在做什么”; (2) 指令性社会规范(injunctive norm),是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态度,即“他应该做什么”。
简单来说,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认可并遵守“瘦是最理想的身材”这个想法时,便形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在这个情境下,描述性社会规范便是“大家都在追求变得更瘦”;指令性社会规范则是“大家都应该变得更瘦”。当“瘦是最理想的身材”变成社会规范时,为了获得社会认可以及融入社会,个体也会想要符合这一社会规范,从而去瘦身和减肥。
在社会规范的影响下,个体的积极身体意象会产生变化。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外形的看法。积极身体意象意味着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持有爱和尊重的态度,减少了对自己身体的消极认知。当“瘦是最理想的身材”这一想法成为社会规范时,个体的积极身体意象就会下降。
积极身体意象的下降又是如何让个体产生焦虑的呢?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自我被分成三个部分: (1) 真实自我(actual self),即个体拥有的自我形象; (2) 理想自我(ideal self),即个体渴望拥有的自我形象; (3) 应该自我(ought self),即个体认为应该拥有的自我形象。自我差异,就是个体真实自我与理想或应该自我之间的不协调。身体意象的自我差异,就是真实与理想身体意象之间的差异。
当“瘦是最理想的身材”成为社会规范后,对于理想身材的确认使得个体拥有了理想身体意象,而个体的真实身体意象,如BMI指数等,不会在短期内产生变化,当真实身体意象,即积极身体意象下降时,个体真实和理想的身体意象不协调,便形成了自我差异。自我差异将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对身体的满意度会更加低。
02
跳脱标准身材追求范式,获得真正精神自由
受到社会规范影响而导致身体意象的自我差异,进而产生消极情绪体验是很普遍的事情,那我们能够怎么有效地脱离这个社会规范的框架呢?有研究指出,通过榜样来纠正错误其实是非常有用的方法!
由于受到个人联系、群体赋予的权威和身份认同等因素影响,榜样(role model, 比如社会模范、优秀同辈、意见领袖等)往往能够对个体施加社会影响。个体也偏好模仿成功的榜样,比如模仿明星的品牌服装选择等。因此,通过让榜样来激励人们放弃“瘦是最理想的身材”这一观念,减少不健康的减肥行为,有利于让个体摆脱社会规范的枷锁。
综上,瘦身和减肥本身其实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被“卷”、不健康地、过度地减肥就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焦虑!社交媒体的大量鼓吹,使得“瘦是最理想的身材”这一观念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在这一社会规范下,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身体意象减少,在自我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便产生了不恰当的焦虑。
“瘦是最理想的身材”不应该是一种指令性社会规范。瘦身或减肥可以是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观念而做出的行为,但千万不要因为被“卷”而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参考资料
[1] 汤美慧, 田姝菀, 谢天. (2024). 超越瘦身迷思: “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 心理学报, 56(10), 1367-1383.
[2] Higgins, E. T. (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3), 319−340. https://doi. org/10.1037/0033-295X.94.3.319.
[3] Slade, P. D. (1994). What is body imag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2(5), 497−502. https://doi.org/10.1016/j. jclepro.2018.06.293.
[4] Tylka, T. L. (2011).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body image. In T. F. Cash & L. Smolak (Eds.), Body image: A handbook of science, practice, and prevention (pp. 56−64). The Guilford Press.
作者简介:H,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官方公众号~面向清华在校生提供咨询预约入口,兼顾活动招募、心理科普~偶尔抖机灵,专业不保守,有爱不鸡汤~
原作者名: H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转载原标题: 身材焦虑都是“卷”出来的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