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罪论”正在伤害原生家庭
作者:侯吉亮
来源:微信公众号:侯吉亮(ID:psychotherapist-hou)
“原生家庭”概念在过去的10-20年间逐渐火爆,在许多心理学畅销书和网络自媒体的推动下,这一理论逐渐成为许多中国人反思个人问题、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话题。
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他们第一次和我咨询时,谈到孩子的问题,就像被捕的犯人向警察交代罪行一样,忏悔自己的各种不当养育方式,让我有一种“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即视感。
也有一位家长和我说:她孩子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她“不负责任、害了孩子”,让她无所适从,倍感委屈,咨询后反倒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越走越远。
我并不否认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相反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但我存疑的是,不分青红皂白把责任归到父母身上,这种“有罪推论”过于常见,甚至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一种政治正确,往往会伤害到家庭。这是因为:
1.忽视复杂性:“原生家庭有罪论”忽略了个人发展中多种因素的作用,比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把责任简单地归于父母或家庭,缺乏全面和理性的分析。
2.加剧家庭对立:把家庭问题直接归因于原生家庭容易让家庭成员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责备和对立,使亲子关系恶化,造成误解和伤害。
3.削弱责任感:它让人们陷入“归因怪圈”,认为自身的困境都是家庭的错,无法主动承担改变现状的责任,这不利于个人成长和问题的解决。
事实上,将心理问题简单归罪于原生家庭的做法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代心理咨询的原则,也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01
“原生家庭”概念的滥用
原生家庭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概念,豆瓣之前就出现过“父母皆祸害”这样的小组。一些书籍也揭示家庭如何伤人的“真相”。
我猜,几千年来以“孝顺”为人生准则的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不快乐源于父母。
将心理问题的根源归因于原生家庭,是有好处的:家庭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就在那里,一个个童年经历客观的发生过。
把问题归因为家庭,是直接、也具操作性的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时的解释和行动方向。
相比之下,归因于基因或社会环境往往让人感到无力,因为基因是不可改变的,而社会环境的变革则需要漫长的时间。
对子女来说,一旦认为问题来自家庭,那么的确会会找到各种因素,印证了这种猜测:小时候被母亲忽略,被爸爸责备,被哥哥姐姐欺负……这些都可以成为现在自己抑郁、焦虑、不快乐的原因。
—— 哇,痛苦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对父母来说,把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他们会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改善养育方式来修复孩子的问题。这种归因方式在短期内能够减轻人们对不可控因素的焦虑感,因为它让父母感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仍有控制权。
然而,这种解释虽然看似有利于采取行动,但往往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家长背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恶化亲子关系。
02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多层次的心理问题分析
当代心理学中,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是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该模型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案例1 ] 中学生小A一直与父亲关系很好,但进入青春期后情绪波动大,经常容易发火。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告诉小A,她的问题来自父亲的养育问题,这让小A越来越反感父亲。后来问题越发严重,家长不得不带小A去医院诊断,医生给小A做了更客观的解释:她患的病是“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抑郁症的一种,这种病的重要病因是激素波动,不能全都怪罪家庭。家长和小A恍然大悟,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亲子关系得以恢复,小A也开始更加正规的治疗。
错误的“有罪推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越是认为家庭有问题,就越容易发现更多的问题,越觉得父母不好。这是一个自我验证的认知偏差过程。
通过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解释,可以让来访者及其家庭对问题的成因有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减轻不必要的自责与指责。小A的情况是复杂的,既有生物的因素(基因、遗传等),也有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03
基因的影响:难以忽视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 案例2 ]小B从10岁开始就有自杀倾向,并且这些想法常常突然而至,无法控制,目前被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I型。家长告诉我,他们家庭很和谐,对孩子也非常好,没有过高要求,孩子也和他们无话不说。我最开始怀疑家长说的是否真实,后来这位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儿子是刚出生就被收养的,孩子的亲生母亲及其亲戚中,也有人患有精神类疾病。
心理问题有时确实与基因有关,简单地将责任推给养育者并不公正。基因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力不断被科学研究证实,人们如果能认识到遗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全面的态度看待问题的困扰,避免不必要的指责和归咎。
同时,基因的影响也提醒人们,在处理心理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环境的角度去寻找原因,而是要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遗传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4
系统论的观点:多因素的思维转变
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基本理念类似,系统论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理解,是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一种思维转变。
单因素思维:传统上,人们习惯于以单一原因来解释复杂问题,比如把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某一个特定因素(如原生家庭、基因、某次创伤事件)。这种单因素的思维方式虽然直观,但往往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片面或不完全的理解。
多因素系统思维:系统论引入了多因素的视角,认为任何现象都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不同因素之间的动态联系,且认为这些因素在系统中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影响的。例如,在理解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时,系统论会考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强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系统论关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因素,而应当把不同因素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这意味着在理解和干预问题时,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关注个体与其周围环境、家庭、社会系统的互动,从而获得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思维转变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现象,看到问题背后多层次的因果关系,进而促进更全面的干预和改进。
05
后现代视角:多元理解原生家庭的作用
后现代心理治疗强调去病理化的视角,并重视人们的主观经验和叙事。在后现代心理治疗中,原生家庭的结构通常不是被视为造成问题的唯一根源,而是被看作一个丰富的、多样的故事或情境,供个体重新理解和赋予新的意义。
后现代心理治疗(如叙事疗法)认为原生家庭中的经验并不一定是病理化的,而是个人生活故事的一部分。心理治疗师会帮助个体摆脱对原生家庭的单一负面评价,引导大家看到家庭经历中的积极部分和多样化的解释,从而弱化“有罪推论”。
因此,后现代治疗非常注重“叙事重构”。原生家庭的影响被看作是一个个人与家庭共同讲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可以通过重新叙述来改变其影响力,从而发现不同视角的可能性,重新理解原生家庭的作用,构建更有力量的生活叙事。
后现代心理治疗强调原生家庭只是影响个体的众多因素之一,它并非不可改变。通过解构原生家庭的影响,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受限于过去的家庭经历。
06
近30年“家庭”已发生巨大变迁
而在当今社会,家庭逐渐从多代同堂的结构向核心家庭转变,家长的压力和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但对教育的复杂要求和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如今,孩子的成长受到学校、同伴、社会媒体、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这种转变背后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问题上都承担了沉重的压力。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不仅来自家长的期望,也来自学校和社会的高标准。
家长对孩子施加的学业压力并非全然来自原生家庭的教育,而是受到整个社会对“成功”的普遍定义所驱使。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解决问题不能单单依赖于指责父母或家庭,而是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家庭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亲子关系和孩子发展的影响。
07
解决当下的问题,展望未来
有人可能会批评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要说的是:我的原生家庭也并不完美。对每个人而言,家就是给我们爱、也给我们痛的地方。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如果将所有困扰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不仅对父母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难以真正帮助到自己。
当代很多心理咨询流派的思路,也是我的咨询思路,既要看到过去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更重要是发现当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更多精力放到面向未来。
所以我经常问来访:“如果我有一个魔法,能让你明早醒来,过上想过的生活。你希望明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发生什么变化?”(奇迹问句)
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不再纠结于问题背后的原因,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不仅复杂还往往不能指导未来的生活。就像很多来访经常问的那样:童年经历已经不能改变,所以我就无能为力了吗?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更妥善方法,或许是:
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同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在成年后通过自我成长来超越家庭带来的限制。对于有心理困扰的朋友,接受家庭影响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寻找合适的方法和积极的策略来应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