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赢了”孩子=“赢得”孩子?
“爸爸妈妈好像从来都不懂我。”
“他们好像从没有听过我的想法,也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他们眼里就是个错误。”……
大人往往带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想法约束着孩子,“大人”本身象征着权威,孩子对父母或老师产生的依赖或依附会导致孩子没办法做出绝对反抗,这时候大人以为自己控制或惩罚的手段是战胜了孩子,赢了孩子,不过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其实大人可以通过“赢得”孩子而并非“赢了”孩子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赢得”孩子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01
为什么要“赢得”孩子?
因为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倾听,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并努力找出解决方法。
那要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听取父母、老师们的意见的?
《正面管教》里“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更愿意倾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Step 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Step 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如果你告诉孩子,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Step 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Step 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尊重是该四个步骤的根本。
02
案例时间:赢了VS赢得
3年级的女儿小雨回家抱怨老师当着全班面对她吼骂。
妈妈这时双手叉腰,带着一些指责的口气问女儿:“哼,你当时干什么了?”
小雨垂下眼帘生气回答:“我什么都没有做。”
妈妈:“得了吧,你什么都没做老师会吼你?你到底干嘛了?”
小雨丧气着脸地坐在沙发上,带着怒气瞪着妈妈。妈妈却依旧带着指责的口吻说:“那你现在抱怨,所以呢?你想怎么解决?”
小雨怒气冲冲:“我没什么想法!”
当小雨妈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回应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3年级的女儿小雨回家抱怨老师当着全班面对她吼骂。
妈妈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吼你,我敢肯定,你觉得很丢脸对不对?”(第一步,表示理解)
小雨带着疑惑的表情盯着妈妈,妈妈继续:“我记得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当着全班面批评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类似的经历)
小雨:“真的?我只是借同学一支铅笔,老师就吼我,就因为这点小事就吼我,我感觉很不公平。”
妈妈:“嗯,就是,你看有什么方法,免得以后再被老师发现又被吼?”(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里没太大必要。步骤选取视情况而定。)
小雨:“下次我就多在笔袋里放几根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同学借了。”
妈妈:“这个办法听起来不错!”
作为大人,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办法,当妈妈使用了“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孩子感受到的是亲近和信任,而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
当我们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这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
那大人们还愿意相信自己制造的距离感和敌意能够对孩子们造成积极的影响吗?
所以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一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阿德勒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基本概念,也为我们增进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了解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就会丧失基本概念。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对方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或身边人时就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