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废掉心理咨询师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过早接个案丨壹心理专访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的心榜。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我们创设了【创始人说】栏目,邀请心理行业内知名的大咖,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与心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本期的内容,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养正心理创始人李明老师,一起来谈谈:心理咨询师想往更高境界走,要注意些什么?
以下文字节选自专访内容:
如果一个咨询师,在未来20年,想朝着更高的境界去走的话,应该怎么去走这条路?
首先,既然发心想做心理咨询师,那一定是有渊源的。
第一步,先要非常清晰地去向自己澄清:是什么因素让我想去当个心理咨询师?是想赚钱吗?想帮人吗?想成长吗?还是别的什么?
这个发心,要反复的向自己澄清,要如实地、真实地去看。
这个问题,是让咨询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一个很重要的修心的方法。
我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不清楚的话,那我和稀里糊涂地做别的事情没有差别。
但是这个事情,它又跟别的事情不一样。因为,你要去深入一些陌生人的精神世界,你还要承担着给人家提供疗愈的一种期待和功能。所以这个肯定要反复地去问。
如果说我做这行当就是为了挣钱,也不是不可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就去看你在这个领域里边,怎么样能够赚到钱,而且是要能够给别人提供服务的那种。
第二步,这个行当它不是一个速成的行当。在美国,年轻的精神分析师几乎没有,他都要花十几年的时间去训练,到工作的时候,大都已经四十几岁了,才开始接第一个个案。
所以,现在很多人二三十岁做咨询,其实还是有点早的。
一开始的时候,这个领域就是觉得你报个班嘛,然后拿个证嘛,你就有资格做了——这个是有点误导性的。
而且过去二级三级那种考试,还很容易考。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完了之后不去持证上岗?因为他不会呀!
不要有一种速成的想法。心理的工作,和单纯的技术性的工作,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你如果太早就觉得自己可以,就大量地接待来访,会把自己做伤了的。
你可以做一点,但是不要一开始就专职的、全面的、一天接待好几个小时地去做,这样做你就很容易就做疲了,对所有的来访者,你都说的差不多的话,效果就会很差。
要么就是做伤了。如果你很在乎,然后你又没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承载,就会把自己做伤了。
我不希望一个好不容易发心想做这个事的人,做伤了或者做(油)滑了。
有很多网络上的人会引诱你,跟你说:跟我学三天你就可以做咨询。我不认为这个是对的一个态度。
第三个呢,我的建议就是:也不要太魔幻化,或者说理想化。不要觉得我学了心理咨询,从此我就不得了,我就成了圣人了,我就跟别人很不一样了。
大概也不是这样。因为这个东西除了训练之外,也需要一些天分。也有可能你学了10年,你还是个“麻瓜”。
我这么说,不是说带有评判性的。但的确,我见过很多人,学了十多年,报了很多班,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报各种各样的班,他依然在一个迷茫的状态下。
因为他有的时候会就外求,就觉得自己需要找一个老师,让这个老师来把我变成什么样的人。
但是心理咨询的训练,它是需要内外都要求的。既要求法,要求理,还要求道。你要反身,这东西没有人能替代。
另外一个建议就是,要系统地去学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不要说我是学心理咨询的,就不需要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要学的,你从一个学生到一个专家的转化过程,是绕不开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你不掌握他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你都形不成一个心理学的头脑,很容易被人家洗脑、PUA,或者被一些诱惑给带偏了。
科学的头脑是做这个行当极其重要的定盘心。我讲一些传统文化、心理学之类的内容,我是不会偏离科学的、实验的证据的。科学,对于心理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