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怎么判断一个来访能不能接?
作者:吴依家
来源:微信公众号:吴依家(ID:Wuyijia321)
《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第七章 治疗评估
阅读笔记
所有前来咨询的来访,咨询师都可以接手吗?
不是的。到底能不能接,要看来访者是否适合该形式的咨询,这需要做出多方面的评估。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来访,需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本章就此做了介绍。
01
咨询是否能得到支持?
父母是否支持孩子来做咨询,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具体有哪几方面与“支持”相关?
1.父母的诉求是什么?
寻求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寻求对孩子某些行为的理解?很多时候,父母只寻求孩子的行为改变,但对探索孩子的内在世界没有兴趣。
是谁要介绍孩子来咨询的?如果是学校要求的,父母也许很难真正参与到一个长期的、带有不确定性的咨询过程中来。
另外,父母是否喜欢孩子?是否有“看见”和“感同身受”孩子的能力?这些关乎到父母是否能真正地支持到孩子。
2.父母是否理解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焦点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咨询的目标是,要理解促使孩子做出某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因素,并帮助孩子去调节情绪,而非控制行为。
父母需要认识到,咨询需要一个过程。它没有明确时限,是不断推进的;它是非线性的,要耐受“不知道”,要忍受“平淡期”,不是每一节咨询都会出现奇迹般的疗效。
3.父母是否知道他们的参与很重要?
父母要确保孩子规律和准时地参加咨询,即使孩子不愿意来,父母也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出席。
父母自己也要定期会见孩子的咨询师。
父母的职责是,通过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其提供支持,并更有效和有意识地教导孩子。
父母是否将问题都归因于孩子?若是这种情况,家庭治疗更为适合。
4.父母能支持设置吗?
支持的一个指标是:
在评估期间出勤的可靠性和准时性。
现实原因缺席、迟到等情况,可能表明父母对会面持矛盾态度,或自身有着混乱的议题,无法履行承诺。
5.父母过去有没有全力支持过孩子的心理咨询?
是否过去曾“货比三家”?孩子有过多次转学经历吗?是否对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持批评态度?
类似的经历,可能会令人怀疑父母是否能支持到一个长期的、不确定的心理咨询过程。
6.孩子的外部世界足够稳定吗?
咨询所适用的条件是:
孩子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需要是稳定的、可预测的、非创伤性的。
如果外部环境不利,精神分析性的心理咨询就不应该开始。比如,孩子正遭遇家庭的暴力。
父母的支持不够,会导致个案的中断。没有父母的参与,就没有儿童的心理咨询。
02
孩子是否需要咨询?
1.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什么?
一是病理学因素,比如明显的症状,通过咨询获得改善;二是成长因素,孩子的情绪功能发展受到抑制,内在空洞和感受缺失,咨询需要排除限制因素,促进新的发展。
2.你感觉孩子需要帮助吗?(移情和反移情)
你感觉孩子的能力和沟通质量怎么样,对环境和咨询有怎样的预期?
咨询师的主观感受,做为一种直觉性的反应,是了解孩子的重要因素。
3.评估孩子的焦虑
焦虑的程度。当处于高度焦虑时,孩子无法游戏、或不能自由自发地游戏。焦虑的孩子,他们的游戏缺乏结构性和连续性。
焦虑的广泛性。焦虑是否已经蔓延到孩子生活的多个领域,比如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学校、游戏中?
焦虑是如何被应对的?焦虑能否被安抚和涵容,孩子的自我功能处在怎样的水平,能否运用有效的“防御机制”(管理策略)来应对焦虑?
焦虑已经持续多久了?焦虑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孩子情感成熟的必要推进剂。我们要审视的是,焦虑是由当下的情境引起的(比如升学、家庭变故等),还是与过往经历有关?
4.从外界获得反馈:父母和其他人
从父母和其他人那里,了解他们对孩子的看法和描述。
判断孩子功能失调的类型或性质,了解这些问题是孩子个体内在的困难,还是家庭内部的冲突,从而来考虑个体咨询的形式是否适合。(有些问题采用家庭治疗会更有效)。
03
孩子是否有能力使用咨询?
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这个问题。但有几个方面能帮助我们作为参考。
1.与孩子“一拍即合”
你有一种感觉,你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交流,无论形式如何。
你和孩子有“一拍即合”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一个强大的“无意识对无意识”的交流的冰山一角。
不能因为不喜欢这个孩子,就不考虑为其提供长期咨询。
对孩子的心理动力学有一些理解和构想,通常预示着你与孩子有着很好的心理连接。
2.儿童能够接收到沟通的信息并给出回应吗?
使沟通交流能够抵达孩子的内心,或呈现在咨询关系中。
那么,孩子能接收到交流信息,理解它并做出回应吗?是否能够使用咨询师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空间?
3.试验性干预
咨询中,一般不会太早给孩子做诠释。
“试验性诠释”,是指在评估阶段,可能会做一些温和的评论,看看孩子的反应。
到最后一次评估会谈,才会谈论呈现出来的问题。先前的反应,可以了解孩子的防御情况。
但试验的结果,并不能绝对地预测后续咨询中的成败。
4.孩子有好奇心吗?
这一特质反映在孩子丰富、自发的游戏中。
我们能看到生动多样的想象,真正的享受,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次内在的旅程。
对游戏的真正兴趣和好奇心告诉我们,孩子有能力利用长期的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开放空间。
作者简介:吴依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美国加州整合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吴依家(ID:Wuyijia321),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学习分享,愿生命葱郁、心灵自由。
原作者名: 吴依家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吴依家(ID:Wuyijia321)
转载原标题: 咨询师怎么判断一个来访能不能接?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