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优秀咨询师的4大特点、7个技能与1种心态丨壹心理专访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的心榜。
本期【创始人说】 ,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养正心理创始人李明老师。
本期的内容,一起来谈谈什么是好的心理咨询师。
以下文字节选自专访内容:
01
最厉害的咨询师长什么样?
我理解的最厉害的心理咨询师的状态,大概有这么三四个特点吧:
第一个,就是他得有这么一个场域,得让来做咨询的人和他待在一起不会战战兢兢,不会觉得不舒服。
不管多么高级别的心理咨询师,不能显得高不可攀,要让别人跟他坐在一起喝个茶、聊个天,会感觉心里很舒服。
要达到那个状态,还挺不容易的。因为心理学的很多训练,是让咨询师学习如何让人“不舒服”的,他好像总处在一个对别人做审视的一个视角下,他的专业训练让他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大概是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就像你学过变态心理学,你眼睛里全是变态的人,你看别人就是:他是哪一种变态?别人肯定觉得不舒服。
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那些特别迫切地想去帮人的咨询师,也会让人不舒服。
因为帮助别人和打扰别人的边界,有时候很模糊。
如果不是对方的诉求,咨询师很刻意地去帮助人,可能就会打扰到别人。
好的咨询师应该让人觉得他随时都在,随时准备帮助你,但他不会迫切、刻意地去帮。
第二个,资深的咨询师,一定要很稳定。包括他的情绪、行为,都要很稳定,老成一点,不要蹦蹦哒哒的那种,特别不稳重的一定不是很好的咨询师。
当然有一些疗法,比如舞动疗法,它需要活跃。但是,它那个活跃里头,其实有一种稳定在,它才具有疗愈作用,它不是单纯的活跃。它的眼神、动作、神态、气场,它传递出来的东西,都是很稳定的。
咨询师就要给人一种很稳定的感觉,当你靠近他,跟他待在一起,你就觉得越踏实,看到他就像山一样,稳定地在那里,你那个躁动的心就会自然地沉静下来。
不管东方心理学还是西方心理学,都有一种共识:特别躁动的心,不太可能看清方向。
而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很多就是迷失了方向,他可能不见得缺乏资源、手段之类的,甚至不缺乏朋友,但他缺乏人生的方向。
这时候,他就需要能够“借定慧”——好的咨询师应该能让来访者定下来,定能生慧。
第三个特点,就是特别顶级的心理咨询师看问题、看人性,都特别通透。
通透的意思大概就是,他可以比较一针见血地回应——他不会卖弄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但是他有很多知识和学问;他不会很随意地去戳破别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别人在撒谎。
有一些时候,说出真相不见得能够疗愈。
比如说你的小孩撒了一个谎,你能看清楚他撒了谎,还知道他为什么撒谎,然后你去呵护他那个小小的小面子,这个用心对他的成长是有利的。如果他好不容易编了一个谎言,把自己保护起来,你却很精准地给他破坏掉了,那么这就不是爱了。
所以,如果我们的来访者他选择了——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保护在一个小小的谎言里边,咨询师要宽容他,陪伴他走出那个阶段。
好的咨询师不仅要能精准地回应,还要有这种呵护的本领。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不能光是刀快,他还要能够停在他想停的地方。
第四个,顶级的心理咨询师,会有那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深情。
他见过各种各样的烂事,但是他依然不舍对于普通的人生的那种珍惜;他见过各种心理的波折,但是他还是会为当事人的那一点点哪怕看上去很小的伤心事而伤心。
当来访来求助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阅历、知识、格局、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可能就是觉得这个事过不去了。但咨询师他有自己的一些资源、一些经历,他觉得这都不算个事,我早就经历过了。
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的那个视角,强加到来访者身上。他不会因为自己可以不觉得这个事是个事,而期待他的来访者也不要觉得那个事是个事。他不能说:哎呀,你这算个啥事啊?我都见过太多了,你这都不算个事!
他会觉得每个人的事都是事,都很重要。他要有能力自己出得来,还要能够在那个当下融入进去。
这其实也是一种看见的能力,能看见一个特别微小,甚至在咨询室里面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然后他能够共情到,能意识到,对来访者来说,那个事就是唯一的事。
所以,最最顶级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很不像个心理咨询师,更像是一个宗教家,你靠近他的时候,他不见得要跟你说什么话,但你能够感受到那种慈悲、那种关注、那种智慧。好像他的存在,就能够把你内在的那个本色具足的智慧给勾出来。
02
心理咨询师必备的
7个通用技能
作为一个咨询师,有7个通用的技能,不管你学的是什么流派,学叙事也好,学认知也好,都必须要掌握。
第一个,你得有聆听的能力,必须掌握听人家说话的能力:认真地听,听得见,听得进去,还听得懂。
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的人根本没有兴趣和耐心听别人说话,他老想说话,只要别人说一句话,他就也想讲讲自己的观点和评论,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
语言有一个毛病,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合盘脱出,它需要像画中国画一样渲染,你必须要有耐心,认真地听,学会不那么快得出结论和指导意见。
第二个,就是要坐得住。这个坐得住的这个能力,就是说,你不那么容易被冲击到。
如果一个人跟你讲一个令人发指的、闻所未闻的邪恶的事,你能不能坐的住,就意味着你有没有能力在接下来帮到他。如果他说了那个事,你已经浑身发抖,或者他讲了一些有点情色意味的一些经历,你就被激活、被点燃了,那是不行的。
心理咨询师的心要像个镜子一样,镜子照了染污的东西,它本身是不染污的。咨询师不应该因为一个色情的画面,而变得脸红的。他就是在听着特别紧张的事,也要能坐得住。
还有一个,就是要能够说得出。我们日常生活里边,有一些话我们说不出口也就算了。但在咨询里,有一些重话,有一些你可以精准地回应的一些重话你会不会说?敢不敢说?能不能说?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说?
罗杰斯举过例子,说有一些人,他的某一些做法,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很恶心,但是周围的人都不告诉他,他就不知道。但咨询师要能说得出来,要有这种精准回应的能力。
再比如说,你就是喜欢上你的来访者了,你感受到了那个东西——当然你不会去付诸行动——但是这个时候,你没有能力说出来?如果你是在回避,反而会让这个关系变得更有风险。
听得进、坐得住、说得出,这三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也是首先要有的。
再一个,你要有极强的心理消化能力。
做这个工作,你一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一些事,你是不是能够消化它?
再比如,如果你的来访者走了,你的心里边一直挂着,你就会很沉重的,这也是不行的。
学校里有一个倾听技术,叫双重倾听,double listening,就是指向这种能力,比如有的来访者,说了一些很沉重的经历,你不要光听他的不容易,你还要听听他的了不起。
如果只听他的不容易,你就消化不了——你要看到,在那么不容易的场景下,他还可以做到某事。当你看到他的了不起,就会觉得不一样了,虽然他仍然很不容易,但是你的心能够平衡一些。
我觉得这种双重倾听的能力很重要。
第五个,就是你得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普适的,学习心理学的这些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
包括各种疗法你都多少要了解,千万不要说“我是搞精分的,别的我根本看不上,我根本就不去看的”,你不要这样说,因为一个疗法它既然能够形成,能够传播,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人要开放一点的。
我不会用一个疗法来标签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因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他是用他的人格来工作,而不是用他的技术。他一定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像海绵一样,对所有能够有助于你更好地疗愈别人的东西进行吸收,又把自己变成一个能量的通道。
而且,还不能光学习心理学。哲学啊、宗教啊、科学AI什么的,这些技术你都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你可以不是它的专家,但是你不能一无所知。
我有一次接待一个来访,这个小伙子拿一张纸用火星文给我写了他的那个问题,我完全看不懂,就觉得很受挫。我就问他是什么意思,他一点点地跟我讲,我才发现:哇,他这个很高级,传递了很多东西。这就让我联想到那个道家的符,也是像火星文一样,它把很多东西凑成一个字。
你不能说你这个太幼稚了,你要你认真地、好好地跟我说。其实他很认真地在跟我说,因为对他来说,那是他最有效的工具。
我也会去学甲骨文,你看甲骨文就有这个特点,一个字相当于现代的好几个字的意思放在一起。这也算扩展了一下自己的认识。
第六个,就是要去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咨询师要有极强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本身并不见得能够疗愈到人,但是它可以帮助你理解人。你知道很多关于人的疾病的知识,不表示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要理解这个人必须要靠共情能力。
英文里边说的know和understand,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只鸟,你知道它叫什么鸟,懂得用各种语言叫它,都不表示你懂它。你只是知道在人的世界里边,有哪一些符号指向这个鸟而已。你根本不understand,不理解它。
所谓理解它,就是你可以忘掉所有对它的指称,然后你知道它的味道、知道它的颜色、知道它的习性,你看到它时知道它在干啥,那才叫understand。
对一个有抑郁情绪的来访者来说,你知道关于抑郁症的所有的知识,都不表示你understand他。这个东西就是要用共情的。
这可能就是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工作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精神科大夫可能就know的东西多一点,而心理咨询师可能他understand的东西要多一点,要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要能够嵌入别人的精神世界。
还有最后一个,我还没有想好用一个词去描述,我想大概就叫超越性或者精神性吧。
就是,心理咨询师都要有一点修行人的精神追求,要借事修心,不要把心理咨询就当成一个世俗化的工作。如果我们把这个工作的原型往前倒一倒,你会发现它特别贴近牧师的工作:要认真的听啊、要保密啊等等。
如果没有一个超越性的、个人生活之外的那样一个东西的信仰,大概你的心理咨询师做不了很久。
这个不只是在高级阶段才需要,我认为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你要有一种修行人的自我定位,你来人间走这一遭,见各种各样的生活,对于人性、对于宇宙、对于这些超越性的东西,不应该有一点思考吗?我认为是应该有一点的,所以我想把它叫做超越性或者精神性。
它可能是需要很多的体验,要不人你就生不起对于一些在世俗道德意义上的恶人的那种承接的心,你就很想把他排斥到一边去,不想见他。
当然,有人说对自己要求那么高,这样不就成了圣人了?其实要求自己成为圣人也不是什么毛病,本来圣人都是可以学而成之——人人皆可以尧舜嘛。你有这个要求,有一个自我的期许,只要不要那么快地觉得自己已经是了,就好了嘛。
我们学古典的这些东西,就是为了成为圣人嘛。你好歹成为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贤人,也是可以的。
03
咨询师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我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是这个失败,有的时候,咨询师的视角和来访者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我给你讲一个我印象很深刻的我认为很失败,但来访者不认为是个失败的案例。
有一个来访者,跟着我做了应该有五六年的时间的咨询,每个星期都会准时来,但每次来都不怎么说话。我尝试了我会的所有的方法,想让他跟我讲讲他的问题之类的,我也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一些他的问题。
但是,我最终也不知道他的问题是什么。
我好像感觉到,我们两个之间有一个隔阂。他希望有一个人叫咨询师,在陪着他,但是他并不想跟这个咨询师说真话。他自己在控制自己的节奏,原本每周他都会来,后来他又调整成两周一次,再后来调整成一个月一次,最后慢慢地不来了。
最后一次不来的时候,他觉得他自己好了。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好的,我想问这个问题了,但我还没有问,他就说“其实你也不用问我是怎么好的”,就把我堵回来了。我还挺难受的。
我就在想:他究竟是怎么好的?我在这个过程里边好像没有起什么作用?
在他那里,他并不信任我,他也并不想跟我讲很多他的问题。我什么手段都用了,甚至催眠我都用过,但他就是不讲。他每次来都会自己找一个话题,而且经常换,没有什么连续性。如果写这个案例的话,我大概写不了两页。6年的咨询,很多时候都是沉默,可能一次咨询都不说一句话,到点他就走。
后来我督导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跟我报告说他那个案例老不说话,我想起我这个个案了。
我跟那个学生讲,他不说话,不见得就没有帮助,你就让他不说话好了。他觉得很好,能够有一个空间允许他不说话,这是好的。
但当时,我面对我那个来访时,是不太允许不说话的,我其实是很希望他说话的,我很希望通过我的技术,让他跟我讲点重要的话。
但最终也没有发挥什么技术,而来访竟然自己也好了。
这个是10年前的一个案例,如果说有什么启发的话,就是这个案例告诉我:心理咨询师别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不要觉得自己能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或者用什么特别的技术能力给来访者提供什么指导。
因为有的时候,来访者不想要这个,可能咨询师在他那里,就只是一个符号。
如果说起什么作用的话,就是他在这个经历的过程里边,有那么一个叫咨询师的角色在陪着他。这就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