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咨询中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大部分时候,改变很难发生。如果没有对某种模式工作,会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推动我们按照相似的模式做出反应,比如在人际关系中会吸引特定的人,对特定的人或特点的事情敏感等,有些人很难建立持久关系,有些人却总是陷入到某些关系里难以脱身。
前者或许总是寄希望找到更好的关系,或没有意识到对关系的破坏;后者通常会待在一种类似受虐的关系,但却无法真正离开。
那么心理咨询是如何促进改变的发生呢?我在这里总结了三个部分的工作(当然咨询工作的复杂性远远不止于此),这三部分工作我会认为是心里咨询中促进有效工作联盟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是某种意义上的“合作者”,我们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改变。
01
“看见”本身对一个人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看见,是通过咨询师看见来访者,从而促进来访者看见自己,也就是为培养一个观察性的自我。
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去描述自己的经历时,我们自然是会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比如我们会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没有被很好的养育,遭遇了不公平对待;也或者作为一个“内疚者”,我们可能无意中伤害了某人,我们害怕对抗权威等等。
但这条熟悉的赛道却很难有可以思考的空间,那么改变的契机是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看见、并能组织,消化这个过程中的复杂体验的人;比如你觉得是恨在主宰着你对过去的感受,但背后可能是基于爱,嫉妒,内疚,匮乏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对于“被看见”其实是会有很多阻碍的,这或许来源于内在的恐惧、以及害怕面对重复的痛苦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可以耐受的空间来承载这些苦难。
这个被看见和带着观察的自我会将我们带到下一个阶段:从一个我们熟悉的行为反应模式要到一个我们不那么熟悉规则的地方,也就是我们从原来的“协调”到“不协调”的过程。当然这个“协调”可能是带有“症状”的,只不过在过去的反应模式里需要它们保护我们暂时逃离当时难以承受的灾难体验。
02
建设性的反馈
我们说的有建设性的反馈,是一个成熟的咨询师所具有的功能性的部分。在人类最初的体验中,另一个人的在场、回应和反馈是实现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的心理学普遍都在研究母婴关系及母婴互动,并提出没有单独的婴儿这回事,只有母亲和婴儿。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人类最初都是需要在依赖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下来的,尤其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反应的人类,我们的出生就需要一个有着从即时的回应到随着成长可以延迟满足以适应社会规则要求的这样一个成长序列。
其实归结一句话就是:成长要在不同的需要层次过程中有着近乎适切的反馈。
比如刚出生的宝宝,那需要妈妈近乎24小时的贴身照顾,这时候的需要是全然满足式的,也就是我也不讲什么道理,我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还需要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肌肤触感以体验安全感;
但孩子慢慢长大,比如会走了,妈妈的回应就是可以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向外探索,并保护安全。那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觉得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怕孩子弄脏,怕孩子受伤不让孩子踏出这一步,那这时候就不是那么适切的回应了。
我们中国的孩子可能都熟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这些反应了不适切的回应或反馈。
如果一定量上的错误的反馈就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心理发展的障碍,甚至会形成创伤类的障碍。有建设性的反馈是可以接收到来访者传递过来的讯息,能够通过咨询师有效地加工,消化和思考,再还给来访者,这些都需要在关系中实现。
因此在咨询的关系里,我们需要重新建设一个适切的反馈,当然这不是去纠错,而是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有机会回到一个真实的人类可以沟通的世界里,从而让我们很大程度上能够面对现实,哀悼我们曾经失去的痛苦感受。
03
对自己、对咨询过程的耐心
(Be patient)
我一直觉得patient这个词很有意境,它一方面在说我们陷入了某种生病的状态,在某种困境里;另一方面也有耐心的意思。
在巴别塔的隐喻里,一对不同国家的文字如果可以在某种情感的表达上几乎完全相通,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进而在词义所表达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改变。我在想这个词本身就仿佛具备了这样的隐喻和功能。
我们有句俗语叫“活的不耐烦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觉不耐烦的时候,有可能是一个趋近于破坏性的过程,我们知道不耐烦的时候会有冲动行为,比如会口不择言,甚至想毁灭某些让我们无法忍受的人或事,也就是这个时候的破坏冲动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人要做出改变,需要的是动力,更需要的是耐心,能有耐心去耐受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起伏跌宕。当然,这不是来访者一个人的事情,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受力以及帮助来访者去消化和耐受各种焦虑的唤起。这条路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也一定是有颠簸的,但这也正是我们未完成的人生体验中不可逾越的路程。
04
临床实例
接下来我举一个临床的例子来简单说明这个过程(伦理要求,经过改编)。
R在生活中是一个有着好脾气的女孩子,善于为他人着想,几乎不和人发生冲突,在我们的咨询中她也总是表示出一副虚心好学的样子,她来咨询是因为有着一些不可名状的身心症状。
随着咨询的进展,我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反应,我似乎很容易忘记她,这反映在我记错了她咨询的时间,甚至有一次差点忘记了我们的咨询。
我开始注意这个情况,并询问她的感受。R又表示出她的善解人意,说她猜想我肯定在忙,我也有自己的生活等等。她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她的朋友和她的亲密关系中,似乎自己总是那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人。
随着我们讨论的深入,R逐渐说出了自己内心的体验:她感觉是一个,在她的想象中,她之所以不被用心照顾,是因为她有着太多孩子般的需要折磨了大人。
因此我逐渐明白,R在内心加工了一种她潜意识的内疚感及匮乏感:一个有强烈需要的孩子是会被厌烦甚至被抛弃,照顾者也会因为她的需要而难以忍受并逃离;她在极力地向我呈现她是一个多么不需要被用心照顾的来访者,以便我不会因为她的麻烦而“抛弃”她。
同时为了克服这种内疚感,她在关系中就会下意识让别人忽略她并远离她;与此同时,她要努力做到像一个“大人”一样,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不要麻烦别人,并且还可以体谅别人。
这样一方面在大人眼里,她是一个很省心的孩子;另一方面,别人的对她的疏忽又同时验证了她心里对自己是一个不被用心照顾的孩子的确信感,就这样R就被锁在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内心世界的牢笼里,只能借由严重的身心症状来获得精神世界的喘息。
R内心的体验几乎是被她的好脾气和善良所层层包裹,我们需要穿透这些包裹看到她内核中的恐惧、冲突、挣扎,这个看见是咨询师需要沉浸在R的世界里去感受的,也就是和R在一起时唤起的强烈的感受来理解她内心的真实体验。
这时候的反馈就不是纠结于症状,或者去纠正所谓的消极的情绪,而是能聚焦在她内在深层的焦虑,只有这部分焦虑得到释放,被看见,被理解,R被锁住的能量才有机会释放出来,才能够有空间去重新审视自己在关系中的渴望和需要,也能够理解自己关系模式中现在不那么适切的恐惧。
这一切的发生都需要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去容纳这个过程中唤起的焦虑,也就是说当R意识到自己也有着强烈的需要,这份强烈的需要会让她产生强烈的伤害别人罪疚感,这便是她一直想要回避和阻抗的部分。
我在这里想要呈现一个人改变的契机,在一段可以促进发展的咨询关系中,改变的可能性会被更好地触发并启动。这需lingc要心理咨询工作者和来访者在一起共建的过程,也就是:被看见、有建设性的反馈和营造一个可以耐受的空间恢复我们对自己的耐心。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