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乌卡时代,新一代青少年如何找到生命意义与奋斗目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这也是一个乌卡时代(VUCA),意味着当前社会环境中以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为特征的状态。
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工作方式到知识获取,从社交模式到价值判断。对于新一代青少年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厌学、抑郁、焦虑、迷茫、意义匮乏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的“两会”之后,相关省正在陆续出台中学生周末双休、取消早晚自习的政策,意在弥补、修复学习负担过重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
2023-2024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4.6%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初中生检出率为28.1%,高中生为29.8%,大学生为25.4%;19.3%的青少年报告明显焦虑症状,考试焦虑和社交焦虑最为突出。
主要压力源数据显示,来自学业压力的占83.6%、人际关系占42.3%、未来不确定性占38.7%。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专项研究显示,34.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经常感到人生没有明确目标”,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高达42.1%。27.5%的学生担心“未来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理工科学生比例更高(32.3%)。
这种迷茫并非矫情,而是时代巨变下的真实心理困境。
01
青少年学习迷茫的深度理解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困境——他们不是不愿意回答生命的问题,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当下,青少年的学习迷茫随处可见。他们成长至上,却不知为何而学。他们每天埋头刷题、应付考试,却很少思考:“我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许多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并非来自内在兴趣,而是来自外部压力——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排名、社会的评价。
这种“被动学习”的后果是,一旦脱离应试环境(如进入大学或社会),许多年轻人会突然失去方向。他们没有自主探索的习惯,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于是,“空心病”现象越来越普遍——看似优秀,内心却充满虚无感。
在日常的心理工作中,不少青少年学生来访,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小宁(化名)是其中一个。
他说,在小学初中时,我还是很积极学习的,觉得学习有劲头有奔头。但我高中后的这两年特别是今年,AI开始大爆炸。
AI人工智能让信息获取变得无比便捷,学习资源空前丰富。但是问题也来了。
“我为什么去努力?”、“我的奋斗有什么意义?”、“如果AI能替代大部分工作,我还能做什么?”成为我上高中以来日思夜想的问题。
深圳的AI公务员上岗了,电视媒体的AI主持人上线了,自动驾驶上路了,以后还有我什么事儿?这些现象的出现,无不让大中小学的学子们陷入深深的无力与迷茫。
02
为什么找不到学习目标和意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上一代人及之前的人们为了五斗米而劳作努力,充满着原初的生存焦虑,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吃饭、要活着。
但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青少年不再需要为温饱发愁,于是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一是,存在主义危机空前。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现代社会并未提供足够的精神指引。消费主义告诉人们“快乐就是买买买”,社交媒体制造焦虑“别人都比你成功”,而学校教育只关注成绩,很少探讨哲学问题。
因此,许多年轻人陷入存在主义危机:“如果终其一生只是为了赚钱、消费、然后死亡,人的模式都是这样,那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却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只能跟着高考“指挥棒”陷入学习的困局,成为学习“工具人”。
而学校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要学会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了解自我,具备不盲从权威,能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事实却是格式化的统一“标准答案”。
要培训学生的个体创造力与适应力,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寻找自己的擅长特长。
二是,价值感缺失,在“内卷”中迷失自我。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许多青少年被灌输了一种“只有赢家才有价值”的观念。他们不断比较:谁的分数更高、谁的学校更好、谁的实习更光鲜……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忘记了:“我到底想要什么?”
当一个人的价值感完全依赖于外部评价时,他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一旦遭遇挫折(如考试失利、求职失败),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如果我不够优秀,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当下的现状却是,许多年轻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擅长应付考试,却不擅长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三是,传统路线被打破,职业发展出现新迷茫。
过去几十年,社会为年轻人提供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路径:“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份稳定工作→结婚生子”。
但在AI时代,这条路径正在瓦解。当下,大学文凭甚至硕士、博士学历,不再保证能获得一份好工作。
在AI时代,许多职业可能在10年内消失,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终身职业越来越少,灵活就业成为趋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依靠过去的经验规划未来,因而更容易感到迷茫。青少年难免会困惑:“我现在学的知识,未来还有用吗?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焦虑迷茫之下,他们或选择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或高薪职业,而非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者逃避选择、不作选择,用娱乐或拖延麻痹自己,迟迟不行动。
03
如何找到生命的目标与意义?
在迷茫焦虑的乌卡时代,寻找活着的目标和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所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活出生命的意义》)
寻找生命的意义,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接受乌卡时代的不确定性,在迷茫中寻找意义。
萧伯纳说得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发现自我,而在于创造自我。”创造自我就需要变“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迷茫是成长的正常阶段,甚至可能是好事——它说明你在思考,而非麻木地活着。
其实,与其一步找到答案,不如勇敢地小步试错,把人生看作实验,允许自己调整方向。
比如,我们可以多“扪心自问”:
“如果完全不用担心钱,我最想做什么?”
“我希望十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什么样的问题或社会现象最让我在意?”
《三体》作者刘慈欣在成为职业作家前,他是一名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了近30年的计算机工程师。他在晚上和周末坚持科幻创作,发现自己的兴趣潜能所在,实现了从电厂工程师到科幻作家星辰大海之路的转变。
著名作家毕淑敏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作为军医在西藏阿里服役11年,由于自己的探索和坚持,实现了从医生到悬疑作家的华丽转身。
其次,要寻找生命中的“微小意义”,而非等待“宏大使命”。
人生的意义感往往来自日常的小成就,而非遥远的宏伟目标。
青少年可以从帮助他人中寻找意义感,哪怕只是倾听朋友的烦恼,也能带来自我价值。
也可以通过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设计一个小程序,或选择一项技能(如写作、编程、运动),享受进步的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不要努力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价值往往见诸于微小意义和行动。
《2023中国职业转型白皮书》记载:李雨桐,28岁,英国金融硕士,曾就职于投行。高压工作下长期失眠,直到某次出差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缂丝展品,"机械复制的数据图表和千年手工的温度对比,像一记重拳"。
他成立"数字缂丝"工作室,通过AR技术展示工艺改变产品,月营收突破10万元。
他在细微处看到更多的变革与可能。“当我把第一个缂丝钱包送给奶奶时,她流泪的样子让我明白——金融市场的数字没有温度,但文化传承能温暖三代人。”最新用户调研显示,她的客户中18-25岁青年占62%,证明传统手艺正在年轻群体中复苏。
三是,建立“成长型思维”,主动适应AI时代。
在AI时代,青少年确实面临独特的挑战,但这也是一次重新定义人生的机会。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存在的宝藏等待发现,而是通过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逐渐构建的。
或许,我们不必急于找到“终极答案”。当你开始做真正热爱的事情,当你的行动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当你在不确定中依然保持探索的勇气——意义自然会在过程中显现。
最终,战胜迷茫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寻找答案的勇气和行动。
未来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知识——AI可能比你懂得更多——那么你的方向应该是,快速掌握新技能的学习能力;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创新(如“AI+医疗”、“心理学+科技”)和跨界思维;AI难以替代的创造力、共情力、领导力。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演讲中说:"你的工作将占据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唯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
这就是你学习、成长和发现的意义。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