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倒置,长大后面临什么样的课题?
作者:傅晓秋
来源:微信公众号:傅晓秋(ID:zhaoji88801)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比昂指出:关系的实质是,看谁传递焦虑,谁承接焦虑。
传递焦虑的,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正常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传递焦虑,父母承接化解焦虑。父母是涵容孩子的人,父母包容承接孩子,孩子会内化父母的方式,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自己。
现实中很多亲子关系:父母制造、传递焦虑,孩子承接、消化焦虑。
亲子关系倒置,孩子成为承接父母情绪的人,需要照顾父母的情绪,害怕父母随时发脾气,处在恐惧中,他需要时刻担心周围的环境,和父母在一起本能的想逃。一方面想靠近父母,另一方面又怕父母会随时发脾气。一次次的反复体验,形成混乱型依恋关系。
亲子关系倒置,孩子长大后会面对什么样的课题?
害怕亲密关系
与父母混乱型的依恋关系,会平移孩子成人后的人际关系。
孩子会害怕与人交往、与人深度联结,总在有人靠近自己或关心自己时,本能的想逃。
他很疑惑,明明内心渴望亲密关系,为什么总有人靠近时想要逃。
因为在童年时他有无数次的体验,父母靠近时,自己总是很痛苦。
他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向他传递焦虑,在无数次失望后,潜意识为了自保,会自动屏蔽所有人靠近的信息。一旦有人靠近,他就像要受伤一样逃的远远的。
如《心灵捕手》中的男主角,他在每次谈恋爱后,当对方表达爱意时,选择逃走。
从小与父母建立的相处模式形成一个人的强迫性重复,以后的人际关系只是不断的重复和轮回。
童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模式是被牺牲、被共生、被操纵,他会害怕所有的亲密关系,害怕重回以前的体验中,当别人靠近时,他会出于自保而逃走。
承接父母的情绪
形成自我攻击的内在模式
父母没有处理情绪的能力,总是在压抑到极限时,借由孩子的事情,转身扔给孩子;孩子会错误的认为是自己的错,才导致父母发脾气。于是,孩子会内化父母的批判,从父母批判变成自我批判,写下自我攻击的思维模式。
当孩子长大成为大人时,他也会本能的把一些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转身扔给孩子。
如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爸爸被老板骂,回家骂了儿子,儿子转身踢了猫。
踢猫效应中处在情绪末端的人往往受害最深,他们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承受着最深的伤害。
社会功能弱,补偿童年
孩子从小需要照顾父母的情绪,成为父母的父母。
没有当过孩子,没有任性过,没有被包容过,长大后,会不知觉找补童年的缺失。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过度照顾父母,而他的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他只能为了生存,模仿大人的样子去照顾父母的情绪;
没有机会体验童年时的需求,这些需求和创伤留在体内,在长大后,会时不时出来搞一下破坏,想让你看见并弥补这些需求和创伤。
童年时的需求只有在得到满足时,才会继续走向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会卡在某个阶段。身体长大了,但内心依然是孩子。
童年过度承接父母的人,外面看似坚强,但内在是空心的。社会功能弱,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补偿童年的缺失。
形成虚假自体,成为空心人
如温尼科特所说,以自我感受为主形成真性自体,以妈妈的感受为主形成虚假自体。
从小过度照顾妈妈的感受,会抛弃自己的真实感受,成为妈妈期待中的孩子。
真性自体在童年像一颗种子,只有一次次忠于自己的感受,才会慢慢形成真性自体,找到“我是谁”。
而以妈妈的感受为主形成的虚假自体,会成为妈妈的替身和工具,精神上被妈妈操纵,慢慢成为一个空心人,成为一个傀儡。
忠于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活着的意义。
美好的体验就像一次次的充电,会得到更多的动力,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而活成虚假自体的人,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只是麻木机械的按路就班,为了做而做,为了活而活,只是任务,只是到此一游,没有体验和感受。
没有自我掌控感和选择权,会慢慢失去一切的动力,没有充电的来源,只是日复一日的被消耗。自我安慰“反正结果都一样,反正大家都这样活。”
寻找真正的自我
你试图寻找那个被冷落多年的自我,但它太弱小、太模糊了。你需要在废墟中重新构建自己,学会哭、学会笑、学会表达真实的情绪。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但它是你重获自由的唯一途径。
看到真相,回到此时此刻,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孩子,你现在已是成人,可以找很多资源帮助自己;走出以前的困境,走出童年的模式;拥有改写自己命运的机会,成为自己命运的导演。
过去的经历造成了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得到不同的体验,会改变未来的你;现在写下你想成的人,想过的生活,一点点找到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这样的人生才真正属于你。
作者简介:傅晓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40岁俩娃妈,记录自我成长、自我反思,分享书籍、心理学、家庭教育、女性成长等。本文转载自傅晓秋(ID:zhaoji88801),爱心理,爱写作,用书写反思自己,记录成长。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