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
作者:杨怡
来源:微信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ID:ancareyang)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形:
总是反复检查门锁,检查自己是不是带了房门的钥匙?
手机只有20%的电量时,就焦虑得不行,要赶紧充电?
担心社交上尴尬,索性放弃社交的机会?
……
如果有这些行为,那么说明,你正在在试图用“确定性”对抗焦虑。
事实上,当你过度追求确定性,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焦虑漩涡。
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01
焦虑的根源:过度追求确定性
什么是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心理上对于可预测、可掌控状态的一种渴望。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需要确定哪里有食物、哪里存在危险,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是镌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它帮助人类躲避风险、延续生命。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不断强化。
比如,我们期望工作稳定、收入可预期,希望人际关系和谐、感情有保障,渴望生活按部就班、一切尽在掌握。
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本身并无过错,适度的确定性能够给予我们安全感和心理上的稳定感,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
然而,当对确定性的追求变得过度时,问题便接踵而至。容易焦虑的人往往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他们无法容忍任何意外和偏差的出现。
在工作中,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项目变动、任务调整,都可能让他们陷入焦虑和不安之中。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变化,害怕因此导致工作失误,进而影响职业发展。
在人际关系里,对方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微妙的表情变化,都可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猜疑和焦虑,他们渴望完全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期望关系始终保持在自己熟悉和掌控的状态。
过度追求确定性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机制。
首先,它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密切相关。
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他们认为只有在一切都确定的情况下,自己才能够表现良好、获得认可。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就意味着可能面临失败和挫折,而失败则被他们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否定。
因此,为了维护脆弱的自我形象,他们拼命追求确定性,试图通过控制外界环境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其次,早期的成长经历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不稳定的生活环境,比如频繁搬家、父母关系紧张、缺乏关爱等,这些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因素会在他们心中埋下恐惧的种子。
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到那种无助和不安,成年后的他们会更加执着地追求确定性,试图通过掌控一切来弥补童年时期缺失的安全感。
当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妨想想,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入学到上班,不停地被“确定性”要求着,要有好的学校,稳定的工作,30岁前找到伴侣……
这种世俗的标准,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追求确定性作为生活的目标,一旦无法达到,脑海中就会放大不确定性带来的危害,从而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过度追求确定性,危害是很大的。
当我们过度追求确定性,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尝试,从而错过很多的机会。有人可能会害怕承担一个项目而失去晋升的机会,有人可能因为担心关系破裂而拒绝社交。
这种“回避策略”看似安全,实则剥夺了人生可能性。
而且,过度追求确定性,确实追求的是一种掌控感。但世事哪能尽如人意呢,一旦现实和预期不符,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懊恼、焦虑,甚至变得抑郁。
02
4个办法,应对不确定性焦虑
那么,对于那些容易焦虑、过度追求确定性的人来说,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
这里给大家4个建议:
1.学会接纳不确定性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充满变化和未知的,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
我们需要认识到,不确定性并不等同于危险和失败,它也蕴含着新的机会和可能。
很多事情,都是看起来难。只要做起来,就有收获;只要走起来,就有方向。
与其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不如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你可以制定合理的计划,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但也要学会接受意外的发生。当你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确定性时,焦虑就会减少很多。
正如芒格所说:“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困境,只有不愿意战胜困境的人。”
2.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核心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到,可以战胜困难。自我效能感,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
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
人类行为动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当我们相信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最好办法,就是福格思维模型,也就是小步子原理,我们设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当你达成每一个小目标,取得每一个阶段性小胜利时,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激励自己去迎接下一场胜利,从而形成积极循环。
3.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焦虑情绪出现时,我们的身体会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身体的紧张,平复情绪。
比如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然后再缓缓地呼气,感受腹部收缩。重复这个过程,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深沉,持续做几分钟。
深呼吸可以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再比如,冥想。有科学研究表明,冥想能降低与压力有关的神经和和荷尔蒙指标。
因此,当你觉得心特别累的时候,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可以花十几分钟时间来做正念冥想,集中注意力,让你与内心深处的自我相连。
冥想可以帮助你平静思绪,减轻压力,增强专注力和心理韧性。
当情绪稳定后,我们会更容易以理性的思维去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4.寻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寻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焦虑时,他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帮助我们缓解情绪,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总之,过度追求确定性是容易焦虑的人的重要心理根源。如何应对呢?学会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提升自我效能感,调节情绪,寻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相信自己有应对变化的能力,而非掌控一切的幻觉。
作者简介:杨怡,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ID:ancareyang),做每个家庭的私人心理医生,为他们提供终生的优质心理服务。杨怡,安肯心理创始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医学博士,截止2024年,已带领安肯心理在线下20多个城市开设线40余家心理咨询机构,国内心理行业领航者。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杨怡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ID:ancareyang)
原文标题 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