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想努力,身体却拼命抗拒?神经科学专家的拖延解药来了!
作者:芋泥er
来源: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大家好,我是芋泥。
一个专注「生活秩序重建」的成长实践者。
你有没有觉得:越是重要的事,越容易拖延。
这不是因为你懒,恰恰说明你太想做好了。
神经科学专家Rian Doris研究发现:
拖延者往往有超强动力(多巴胺:渴望成功);
但同时被超强恐惧绑架(皮质醇:害怕搞砸);
结果卡在“想冲又不敢动”的僵局,比单纯摆烂痛苦10倍
就像我们的日常——
盯着自己列出的各项计划,内心呐喊着“必须完成”,手指却诚实地刷起了短视频…
01
你属于哪种拖延?先来自测!
以下哪种拖延最让你崩溃?
1️⃣ 启动拖延:任务越重要,越难开始(如写年终总结)
2️⃣ 分心拖延:工作5分钟,分心半小时(如回邮件时忍不住查微信)
3️⃣ 长期拖延:年复一年立flag,从未行动(如“学英语”计划拖延1年)
对我来说,最折磨人的拖延类型就是 “启动拖延”。比如,我明明知道做复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同时我也很享受其中。但我依旧会控制不住的拖延,拖到周末晚上才开始写本周复盘....
02
拖延的本质:"趋近-回避"神经内战
与普遍认知不同:拖延并不代表着我们缺乏做一件事的动力。相反,拖延往往源自强烈的动力加上无法行动,这才是拖延让人痛苦的原因。
这种“我想做,但我就是做不到’的感受,实际上源自我们大脑中一场神经化学物质引发的“内战”,这也被称为“趋近-回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这场冲突发生在两个系统之间:
趋近系统与大脑中富含多巴胺的区域相关,影响着愉悦感和奖励机制,激发欲望和渴望;
回避系统则与富含皮质醇的大脑区域相关(如杏仁核和海马体),引发恐惧和焦虑。
所以在冲突中,我们会同时感受到一项任务的积极和消极面:
越接近任务,消极方面就越明显,回避的倾向就越强;而远离任务时,积极方面又会变得突出,趋近的倾向就增加。
比如一想到要给大家分享更有价值的文章时,我会感到很兴奋;但当我打开word,面对空空如也的页面时,又会退缩。
这样的冲突让我们无法行动,并一直阻碍我们进入心流循环。
“心流循环”的概念在之前文章中已反复提及,此处就不赘述了。指路这篇文章,每天忙到崩溃,却总是完不成任务?11分钟进入心流状态,让你效率翻倍!
今天想在“心流循环”的基础上,补充一个重要说明。
Rian Doris提出:对于现代职场人来说,心流循环还有一个可被视作第五阶段的环节。虽然它只持续几秒钟,但比挣扎阶段更具挑战性,这个环节就是 “开始挣扎”(“投入”)。
接下来,就是作者分享的一些战胜拖延,帮助我们进入心流循环的科学方法,请继续阅读~
03
3步科学方法,轻松战胜拖延!
第一步:设定「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与普通目标不同,比如跑马拉松、和朋友去哪个城市旅游,这些是目标;而明确目标是我们注意力的焦点,而不是想要实现的最终结果。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行动的结果上时,依赖的是前额皮质(强大,耗能大且效率低)。
✅当我们专注于明确目标时,依靠的是基底神经节(能执行熟悉的习惯,效更高,耗能少)。
比如:写推文这件事,每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是明确目标,而获得大家对内容的认可是最终结果。
所以,在我写推文时,我会更专注于「写作」这件事,大脑不必耗费资源去思考如何、为何或做什么来实现目标。这样不仅更容易做到,也有助于减少趋近 - 回避冲突,进入心流状态。
当然,这个目标还可以继续分解为更小的任务。还是以写推文为例:打开电脑→打开电脑桌面上的word文档→尝试写100字......
这种感觉像是在做简单的反应性工作,我也会从这些小步骤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
第二步:调节“挑战-技能平衡”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挑战-技能平衡”这个概念,它是心流产生的前提条件。
任务难度比能力高4%时,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挑战过高会焦虑,过低会无聊。
那么,如何调节“挑战-技能平衡”来克服拖延呢?
Rian Doris在这里也提供了三种方法供我们参考:
①降低门槛:减少初始行动所需的心理能量
通常从任务中最简单的部分开始,比如写论文前先整理参考文献(而非直接写引言)。
②控制时间:时间压力可调节任务难度感知
▫️复杂任务:给更多时间(如“本周内完成”而非“今天完成”)
▫️枯燥任务:设短时deadline(如“1小时填完表格”)
③明确任务范围:避免模糊性
在学习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不知道具体有做什么、要花多长时间准备,那么就容易抗拒这项任务。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花时间弄清楚这项任务。问问自己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明确问题以后,我们能够感知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也更容易投入其中。
第三步:绕过「反应抑制」
反应抑制指的是抑制自动行为反应,选择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
反应抑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大脑的情感部分(如杏仁核),有机会接管控制权,我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这时,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焦虑,更关注行动的负面后果,也更难过滤掉与任务相关的情绪。
换言之,拖延的本质是大脑在“行动前”产生了犹豫,而“反应抑制”训练能跳过这个阶段。
有一个方法可以增强我们的反应抑制能力——“睡眠 - 心流策略”。
这又回到了前几天分享的【利用醒后的90秒工作原理】油管大神:快速进入心流状态的1个早起习惯——充分利用醒后90秒
在我们还没完全清醒时就立刻投入工作,能够压制住大脑的情感部分,激活前额皮质,让趋近和回避系统没有机会产生冲突。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醒来就开始处理各种工作,而是去做那些让自己一直拖延的重要任务。
当然,为了让这个方法真正有效,需要提前把一切都准备好(比如提前一天晚上把任务列出来,第二天早上直接执行)
第四步:设计「心流回报」
心流状态得益于大脑中产生的多种神经化学物质。但要想一开始就有动力投入一项任务,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把握能进入心流状态,并持续一段时间。
毕竟咱们的大脑需要确定性奖励才会愿意重复行动!
所以可以适当设置即时微观奖励:比如,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立刻给予奖励(如散步5分钟)。
随意唠唠
我们常把拖延视为敌人,却忽略了它可能是身体最后的保护机制。
真正的拖延需要两个条件:你"不想做",却又认定"应该做"——这种矛盾催生了痛苦。
但有些"看似拖延"的行为,实则是潜意识的警报:它在告诉你,这件事要么根本不该做,要么需要彻底换种方式。
就像Rian Doris反复推迟与工程师的会议,最终发现那份合同会吞噬公司利润;也像一位写作者始终无法动笔,直到改用语音记录灵感。
这些"拖延"背后,可能藏着未被察觉的价值观冲突或 burnout(过度劳累、精力耗尽)的信号。
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能力,即实时识别拖延背后的矛盾心理。当拖延来袭时,不妨问问自己:
①这件事是否违背我的价值观?
②我是害怕失败,还是本能就抗拒这件事?
③有没有其他方式能达成结果?
说不定那些被你拖延的任务里,或许正藏着改变方向的契机哦!
作者简介:芋泥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用看得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秩序」。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