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可耻但有用?不!情绪聚焦疗法说:直面羞耻才是真男人
策划:蒙迪
文字:豌豆
排版:阿南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理趣谈(ID:gh_1f882deac12d)
宝子们,今天是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EFT)专题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帮助人们戒除成瘾性的问题上,ETF疗法是如何大显身手的!
想象一个男人,他因为长期酗酒失去了工作、家庭关系支离破碎,甚至发展到偷钱去买酒。每当他清醒时,糟糕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醉驾差点撞到人、无法兑现给孩子的承诺、对着妻子满口谎言……这些回忆让他恨不得把自己溺死在酒桶里。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EFT疗法研究中14位存在成瘾问题(substance use disorders,SUDs)的男性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最近一篇发表在《心理治疗整合期刊》的论文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自我宽恕(self-forgiveness)”打破“羞耻-成瘾”的死循环——放下自我谴责的钥匙,藏在一把空椅子和两把椅子的对话里。
选读段落:
自我宽恕是戒瘾关键:长期成瘾者常因自责和羞耻陷入恶性循环,EFT疗法通过“四R模型”(责任、悔恨、修复、新生)帮助打破逃避模式。
三阶段心理历程:患者从“退缩逃避痛苦”→“反思承担责任”→“康复接纳自我”,最终实现价值观重建。
实用心理学工具:两把椅子对话、空椅子道歉法、自我宽恕信等技巧,可有效缓解自我谴责。
有趣发现:参与者形容自我宽恕感觉像“冰块融化”或“锚被卸下”,生动比喻揭示心理转变。
什么是ETF疗法的4R模型
4R模型是情绪聚焦疗法(EFT)中用于促进自我宽恕的四个阶段,具体包括:
责任(Responsibility)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减少或停止推卸责任,接受自己与价值观不符的行为。参与者需要承认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停止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
悔恨(Remorse)
在承担责任后,参与者会体验到羞耻、内疚等痛苦的自我情绪。这种悔恨感是自我宽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因为它标志着个体开始直面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逃避。
修复(Restoration)
这一阶段涉及通过行为修复对他人的伤害,并重新连接个人的价值观。修复行为可以包括道歉、补偿或其他形式的修复行动,帮助个体重新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新生(Renewal)
最后一个阶段是个人成长和放下负面情绪的过程。参与者通过自我宽恕,逐渐释放对过去的自我谴责,并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同情心,最终实现心理上的新生。
这四个阶段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帮助个体逐步实现自我宽恕和价值观的重建。
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团队选取人际过程回忆(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IPR)作为研究方法,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成瘾者在EFT治疗中的自我宽恕过程。通过回放治疗片段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能够捕捉到参与者在治疗中的关键情感和认知转变,揭示了从逃避痛苦到自我宽恕的复杂心理历程。旨在深入分析成瘾者在情绪聚焦疗法(EFT)中的自我宽恕过程。
戒除成瘾问题,会经历那些过程?
研究发现,这些男性在戒瘾初期普遍经历三个阶段:
退缩(Retreat)
反思(Reflection)
康复(Rehabilitation)
退缩阶段像极了我们熬夜刷手机逃避工作的状态——他们用酒精、毒品甚至自我封闭来麻痹痛苦。
一位51岁的参与者坦言:“一想到自己做过的烂事,我就猛灌酒,喝醉了继续骂自己是个废物。”这种“逃避一时爽,一直逃避火葬场”的模式,本质是用物质掩盖价值观的崩塌。
比如有人偷钱买毒品后,觉得自己“背叛了信仰和家庭”,这种“人设崩塌”的羞耻感,比宿醉更让人崩溃。
转机出现在反思阶段。治疗中,他们被要求玩一场“人格分裂游戏”——两把椅子对话。一把椅子代表“自我批判的声音”(比如“你真是个烂人”),另一把代表“渴望被宽恕的自我”。通过反复切换角色,参与者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一直用羞耻感PUA自己!”
一位44岁的男人说:“以前我总怪社会、怪原生家庭,直到我承认“选择吸毒的是我自己”,才能真正向前走。”这种“甩锅变接锅”的转变,正是EFT疗法“四R模型”中的责任承担。
最治愈的莫过于康复阶段。当参与者尝试给被自己伤害过的人写道歉信(哪怕不寄出),或对着空椅子说出“对不起”,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像“心里的大石头被卸下”,有人则说“冻结的心脏开始融化”。更酷的是,他们开始用行动重建价值观——有人从躺平宅男变身西装打工人,有人通过社区服务找回自尊。这种“从自我厌恶到自我和解”的历程,被研究者称为价值观驱动的行为激活,简单说就是“做个人样的事,重新喜欢自己”。
研究还挖到一个反常识的彩蛋:适度的悔恨感反而是戒瘾催化剂。一位24岁小伙分享:“正是愧疚感推着我做正确的事,而不是继续摆烂。”这印证了EFT的核心逻辑——情绪没有好坏,关键在如何应对。羞耻让人逃避,悔恨却能激发修复行动,就像游戏里的“怒气值满格大招”,用对了就是神助攻。
基于这些发现,咱们可以薅点心理学羊毛:
“两把椅子”自愈法:下次自我批判时,试着把“我真是个失败者”和“我想原谅自己”写成两段台词,用不同语调念出来,你会惊讶于自我PUA有多离谱。
空椅子道歉仪式:对着空椅子说出对某人的歉意,哪怕只说“我当时不该……”研究表明,这种象征性修复能显著降低自我谴责。
羞耻感转化日记:当羞耻感来袭时,立刻写下:这件事违反了我哪个价值观?(比如诚信)。我现在能做点什么弥补?(哪怕只是不再犯)。把“全球自我差评”转为“具体问题解决”。
“冰块融化”冥想:闭眼想象心脏被冰块包裹,随着深呼吸,冰块逐渐融化,水流向全身——参与者反馈,这种具象化练习比单纯说“放下”更有效。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有硬核科学背书。比如研究中93%的参与者在“责任-修复”练习后,酗酒天数明显减少,甚至有人实现了“从每天灌伏特加到穿正装上班”的骚操作。
所以啊,自我宽恕不是阿Q精神,而是用科学方法把羞耻感炼成改变的燃料。就像一位56岁大叔说的:“当我学会把‘我这个人烂透了‘改成‘我那件事做错了’,镜子里的自己终于敢抬头了。”
参考文献
Carroll, T. D., Cornish, M. A., Marie, L., Kim, E., Fadoir, N. A., Taylor, S. E., Borgogna, N. C., & Currier, J. M. (2024). Understanding self-forgiveness in emotion-focused therapy: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study with men in recovery from addictio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34(4), 401–419. https://doi.org/10.1037/nn0000356
作者简介:豌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理趣谈(ID:gh_1f882deac12d),分享高质量心理学文献的内容,探索有实证支持的心理学奇妙世界,用不正经的方式讲很正经的事儿。
互动时间
当羞耻感来袭时,你会怎么做呀?来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