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5种“牺牲者”角色
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总是不理性的。
你是这样的吗?
童年时,我们将“错误”当作自身好坏的证明,我们该改善的错误没有变化,反而开始「害怕犯错」。
随之我们发现,想要缓和父母的怒火,并为自己的过错赎罪,就是采取一种让事情恢复平衡的态度。
可能是逗爸爸妈妈开心,帮忙料理好家里的一切;又或者是生病、揽责。因为我们那时候相信,父母不开心都是我的错,我应该做点什么来补偿。
这就是「牺牲」的开始。
当亲密关系走到了后阶段,我们会开始质疑自己做的是遵从本心,还是义务感。但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就会发现,现在的行为就是小时候的翻版。
亲密关系里5种「牺牲者」角色
看完以上的所有类型以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扮演了其中一种以上的角色。
史匹桑诺博士指出,这五种主要的牺牲者角,是大部分人成长过程中所选择的。
除了这5种以外,还有其他的牺牲模式:
好心人、帮手、沉默的受难者、有过人成就者、喜欢社交和享乐的人、娱乐他人的人、小丑、慢性病患者、不能适应环境的人、刚毅木讷的人、流浪者、维持和平者、取悦他人者、叛逆者……
当人们为伴侣扮演这些牺牲者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悦、趣味或平静。
所以,采用“内省”模式,你会渐渐明晰——你一生中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你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
「牺牲」对亲密关系的3种危害
第一种: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感到愤怒
——这种愤怒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甚至是仇恨。你会觉得你做了对方期待的事但是你依然得不到回报。
第二种: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
——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毁灭性。
第三种:心力交瘁
——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候,你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发疯。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半是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是很难分辨“牺牲”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有什么不同。
但如果身处其中,就很容易感受,真心诚意地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疲惫,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更不是为了缓和自己的罪恶感。
怎么为「牺牲」画上句号?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
也许我们很需要爱,需要付出爱,需要归属感,甚至需要活下去,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怪罪别人“逼迫我们作为牺牲者”是很容易的,但不是一个让人放松开心的选择,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我们就会明白牺牲者的角色其实一直都是我们的选择。
接受“负责”,就能得到“做更好选择”的力量。
作者:呀梨
责任编辑:日月银
互动时间
你在关系中是「牺牲者」的角色吗?
现在,你做好准备为「牺牲」画上句号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体验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