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过度反省自己?如何更好地自我接纳?
作者:SF
排版:艺儿
责编:嘉璇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本文紧接上一篇文章《自我意识如何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自我接纳是自主调节的根本动力”。
01
反思是精神自我的超越
如前文所述,詹姆斯将自我从结构上分为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并认为身体自我在最底层,精神自我在顶端,社会自我在中间。身体自我是个体存在的基本的前提,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但实体的物理特性对于其保持特征而言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人是以其社会属性,以及精神特征显示自己的本质。精神自我中最主动的部分是一种 “纯粹自我”,类似于灵魂。“
它是人的一切心理内容和品质的接受者和所有者。它接受不同的感觉并影响感觉所唤起的动作; 它是兴奋的中心,接受不同的反馈性的震荡; 它是努力与意志的来源,并且是意志的命令所由发出的地点。”
纯粹自我具有主我的性质,具有自主的特性。而 “在心理学方面第四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是没有分别的。”因而,在自我结构中,精神自我具有组织、整合的主导地位。精神自我的主动性是自我自主调节得以形成,并且持续作用的必要条件。
虽然结构性分析将自我剖析为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三个层面,但从经验的角度看,个体的自我并不是机械地割裂为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而是机能性地呈现出这三个层面的整合。精神自我的反思必然影响身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形成对自我整体的调节和超越。
埃里克森把躯体称作是有机体度过它的生命周期的原则。的确,身体自我在所有自我结构中是前提性的存在,身体的物质特性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与限制,而身体机能也是 “本我”冲动的物质根源。
躯体对刺激做出应激性趋利避害的调节反应时,并非反思性自我意识,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顺应行为,个体仅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行动,或受欲望驱使或受本能支配,都不具有真正的自主性。自我意识在身体层面的主体性调节表现为形成对自身物质力量与行动目标的思考和反省,做出或者调整行动目标或者调节行为方式的决定,以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而更进一步的是,自我意识对自我的感觉欲望、本能冲动进行觉察和反省,使行为免于为直接、盲目的冲动所左右。由此,个体得以超越自然属性单向的、直接的规定,而获得自我决定的可能。
02
自我接纳是自主调节的根本动力
自我意识的觉醒总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并且无不是对比乃至冲突、困境、矛盾斗争的结果。正如科恩所观察的,“如果一个人不能证明自己的期待是合理的,做出了与他的理想和道德规范不相符的动作,那就会出现内在矛盾即 ‘自我形象’的分裂,这种矛盾越明显,这种个人自我认识水平越高。”
“自我形象”的分裂,是因为自我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被自我意识到。对差距的意识,形成反思性认识。赫舍尔认为,真正的思想是碰壁后才发生的,是遇到困难、挫折、牺牲、不幸、压制之后发生的,是面临抉择时发生的。由此也可以说,反思是在自发行为中 “被迫”反观自身时发生的,但一旦发生,就会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成为自我调节的内在驱力。
然而,自我还有另一个维度,即潜意识的自我。人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对自我的认识与潜意识中的自我意象也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潜意识中的自我意象是个体过往生活中不能被自我接纳的身体感觉、情绪知觉等自我经验,经由压抑的方式沉积在潜意识领域而形成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潜意识是人的行为的真正原因。潜意识中的自我意象虽然不能见容于自我,但总能在意识松懈时突破意识阈限,影响自我的思想和行为。
由于真实的感知觉被长期压抑,个体无法获得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导致自我调节的功能无法健全。因而尚未能洞察潜意识的自我只能以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方式进行着自我调节。
在此意义上的自我调节是背离真实自我的,只能是防御性的不自主调节。其调节的内在驱力是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真实需求的,无法提供实现自我超越的根本动力。
因此,洞察潜意识,接纳真实的自我———让源于生理功能的本我能够进入到自我当中,让不自主系统转移到自主系统中,从而获得健康的自我调节方式———是健全自我功能的根本之路径。
威廉· 赖希 (Wilhelm Reich) 是较早关注身体层面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精神和身体、灵与肉的统一的观点。虽然个体的身体感觉并不等同于精神经历,但由于幼儿期个体的精神就存在于身体里,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被搁置于潜意识领域,因此个体身体层面的反应总会带有自身的精神痕迹。被压抑的身体感觉和情绪会无意识地反映在身体病痛 (躯体和内脏器官)、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等外显行为中。
继赖希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家更进一步认为身体是精神自我的无意识表达,身体自我也影响着精神自我的调节方式。“身体的不自主过程是对潜意识的身体的表达,看起来不受自我的控制,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我的功能。”一个无法接纳自身真实的感知觉的自我,是不可能自如地反观自身、反思自省的。因此,对自我真实感受的体验和接纳,成为健全自我功能的前提。
自我接纳首先是指对自身感觉经验的开放与接纳,积极倾听身体的需要,充分接纳身体的感觉,把身体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来体验,避免以外在的评价标准来替代或否定自我评价的机体感觉,有意识地使自己情感体验与整个身体的感受相一致,以及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感觉以及情感与外部世界相一致,从而体验到真实自我。即便是对过去被压抑了感觉和情绪再次体验都是有意义的。
罗杰斯指出: “体验几乎完全摆脱了框架的束缚,变成了过程体验———就是说,生活情境不再被当作过去已经有的事物,而是以新颖性得到体验和解释。自我变成了当下主体性的反思性的意识体验。自我很少再被看作是一个认识的对象,而更多地成为变化过程中自觉的流动体验。”
而且,对真实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使得较弱的自我功能得以恢复,自我获得自主调节的动力。“一旦一个经验被完整地呈现于意识,完整地接被纳,那它就如同任何一种明显的现实一样,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如果放弃这种自主性,就会把身体当作与自我分离的机器,将自己暴露于各种精神与躯体疾病的面前。
强调自我接纳的重要性并非要还原人性中的恶,而是要回归人之为人的善。正如罗杰斯所坚持认为的那样:在人内心并没有野兽,在人的内心只有人,这才是我们能够释放的积极力量。接纳自我的真实感受,接纳自我的独特体验,是个体直面各种生活境遇和人生遭际的心理起点。个体只有在精神层面确认了那个独特的自我,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才能在与他人共享的世界中把握自己独特的命运。
另一方面,正是对自我感觉经验的开放和接纳,个体因而真正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同深切地理解自己一般把他人作为 “人”来接纳。由自我接纳而推己及人。接纳自我的丰富性,也世界的多样性; 接纳自我的缺陷,也宽容他人的不完美。
参考文献
张贝拉.自我的接纳与反思——论自我意识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11(02):135-139.
作者简介:SF。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互动时间
你身上有什么特点呢,你能够接纳这些特点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