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拒绝做心理咨询,父母应该怎么办?
作者:侯吉亮
来源:微信公众号:侯吉亮(ID:psychotherapist-hou)
我的来访者中,有一半是青少年。他们大部分面临着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躯体化症状、双相情感等问题,并在上学、同伴关系、父母沟通等方面产生了困扰。
有一部分青少年,是自己主动要求父母给自己找心理咨询师的。我发现,这些青少年来访,对心理咨询往往已经比较了解,能够很好的和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因此,问题改善也很迅速。
但大部分青少年来访者,是被父母要求来见心理咨询师的。他们最开始会很抗拒咨询,不愿意开口,不谈自己的任何心里话,感觉自己没什么问题,或者问题都在父母或者学校、同学。随着咨询的进行,我们逐渐建立信任关系,这些青少年逐渐明白,咨询师不是父母的“爪牙”,而是帮助、理解自己的人,是为自己解决问题和困扰的人,从而逐渐顺利开始咨询。
然而,还有另外一些青少年,他们已经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焦虑,或者面临休学、沉迷网络等问题。他们的父母通过我的公众号,对我很信任,很希望我给他们的孩子做咨询。
但问题是:他们的孩子抗拒做咨询。很多家长会纳闷:“孩子明明很痛苦,我们是为他好,为什么他连尝试一下都不愿意?”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是孩子不接受心理咨询又没法解决心理问题。
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这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孩子不听话”那么简单,而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家庭关系、甚至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纠结。
01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
首先,我们得理解:青少年的世界和成人真的不一样。
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迷茫和抗争的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担心被否定。这种矛盾心理常常让他们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
比如,有的孩子觉得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丢脸”的事。他们会想:“我去心理咨询,是不是说明我不正常?”特别是那些在学校里很在意同学眼光的孩子,甚至可能担心别人知道了会怎么看自己。
还有些孩子则觉得父母让自己去咨询,其实是在暗示“你有问题”。例如,小明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情况。她总是急匆匆地对儿子说:“你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去看心理医生!”小明听了心里别扭极了,他觉得妈妈根本没在理解自己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认为他“需要修理”。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对心理咨询本身缺乏了解。他们可能会想象心理咨询师像医生一样,要“诊断”他们的“毛病”,甚至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一来,信任的门就彻底关上了。他们不知道,心理咨询是平等的、倾听的,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
总结起来,孩子不愿意做心理咨询最常见的三个原因:
1、对心理咨询存在污名化、羞耻感,感觉丢人
2、认为接受心理咨询代表自己有问题,是被父母控制
3、不了解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不会帮助自己
02
父母应该怎么做?
面对孩子的抗拒,父母的第一步,不是立刻找到“解决方案”,而是先停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看看他究竟在抗拒什么。
1. 别急着说服,先听听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咨询的原因,就藏在日常的对话中。比如,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你有没有耐心听过他的抱怨?有没有试着问过:“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让你特别烦的事?”
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告诉孩子:“我在意你的感受,我愿意理解你。”
有一次,我和一位母亲聊天,她说女儿初中开始变得很叛逆,甚至和父母吵得不可开交。她苦口婆心劝女儿去咨询,可女儿总是冷冷地回一句:“我才不要去。”
后来,这位母亲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式,她不再直接说“去做咨询”,而是先试着陪女儿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喜欢的偶像、学校的趣事。渐渐地,女儿开始对她敞开心扉,甚至主动提到自己在学校的压力。
这时,母亲才小心翼翼地提到心理咨询:“或许有个人能更懂你,可以帮你理清这些困惑,你觉得呢?”女儿居然点了头。
2. 换个方式,别“逼迫”,试着引导
如果孩子把心理咨询当成一场“强迫行动”,那父母的急切只会让他们更抗拒。与其命令,不如给孩子更多选择权。
比如,你可以这样问:“如果有一个专业的人,完全站在你这边,愿意听听你的烦恼,你会想试试看吗?如果不喜欢这个人,我们还可以换另一个,你觉得呢?”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一定不会同意啊。”这就涉及到父母的心态问题。真正的引导,关键是耐心和尊重,而不是想让孩子立刻“服从”。
3. 帮助孩子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
其实,很多青少年对心理咨询有误解。他们可能以为咨询师会像学校里的老师一样教育他们,或者像医生一样给他们“下判断”。
父母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方式,给他们科普一下:“咨询师不会教训你,也不会随便告诉别人你的秘密。他们只是愿意倾听,并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我会建议青少年来访者,不用叫我“侯老师”,叫我侯吉亮、吉亮甚至小侯,都可以。(有一位20多岁的女性来访就叫我小侯,我感觉蛮好)
我曾经听过一个妈妈的故事。她的儿子特别反感心理咨询,觉得去咨询就好像自己“有病”。后来,这位妈妈找了个机会,带他看了一部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影。在电影里,心理咨询师用幽默的方式和来访者对话,这让儿子觉得心理咨询并不像他想的那么“严肃”,反而有点意思。最终,他同意尝试一次。
我个人比较喜欢两部电影。第一部是《心灵捕手》,展现了心理咨询在帮助人们走出心理阴影、建立自我接纳中的重要作用。
电影《心灵捕手》
第二部是《第六感》,讲述的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帮助一个青少年走出痛苦的故事,我每次看都会落泪。(提醒:这是一部惊悚片,但是很感染)
电影《第六感》
4. 用小小的“体验”降低门槛
有时候,直接让孩子去面对陌生的咨询师,确实有些难为他们。
父母可以试试“曲线救国”的方法,比如先让孩子参加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讲座、工作坊,或者线上聊天活动。这些场合对孩子来说压力较小,能让他们对心理咨询有初步的了解。
有位父亲和我分享过他的经验。他的儿子在学校里因为人际问题感到压力很大,但又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他灵机一动,找到一场心理健康主题的公益沙龙,邀请儿子一起参加。
虽然起初儿子有些抵触,但在活动中听到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后,他开始产生共鸣。几周后,这位父亲再次提到心理咨询时,儿子居然主动说:“我想试试看。”
5. 父母也需要“示范”与反思
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抗拒,有时是对父母的一种“反馈”。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他们自然不会信任父母推荐的咨询。
父母可以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比如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告诉孩子自己也曾寻求过帮助:“有时候,我也觉得有点迷茫,所以我去听了一场心理讲座,感觉很有收获。”
这样的坦诚会让孩子觉得,寻求心理帮助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首先让父母接受第一次心理咨询,不仅因为我可以通过父母更全面的了解孩子的信息,让我和父母建立信任关系,其实,也是让父母体验一下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
我不希望父母觉得,他们孩子“有病、有问题”,交给心理咨询师,我给他们“修理”或者“治疗”一下孩子。这种心态,孩子会有一种被物化的感觉。
写在最后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抗拒背后,有复杂的情感和故事。父母的任务不是让孩子立刻接受心理咨询,而是慢慢陪伴他们走出那道心理防线。相信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会逐渐敞开心扉,尝试接受新的帮助。
心理咨询的路上,家长和孩子其实是一体的。改变不只发生在孩子身上,也会发生在父母的心里。当我们放下焦虑,学会倾听和理解时,或许我们才真正找到了帮助孩子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