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逻辑|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
“应该如何、必须如何,否则就如何”的思维方式,其实都蕴含着一个心理学概念:私人逻辑。
这是成年人最常见的10条私人逻辑错误:
你知道吗?我们毫无意识地坚持自己的私人逻辑,一方面是缺乏对私人逻辑的觉察;另一方面是缺少产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具体做法,甚至有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还有别的处理方式。
01
什么是“私人逻辑”?
“私人逻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属于私人的生活意义。每个人都会从观察中诠释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使我们相信,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进而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决定、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命运。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核心信念视作普遍真理,认为“本来就是这样”。所以导致我们会认为身边人在处理某件事情时顽固不化、自以为是,其实是源于我们的私人逻辑的差异。
(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02
私人逻辑是如何形成的?
塑造你人生的不是你遭遇的事情,而是你对这些事情的「创造性解读」。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无法决定哪些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但你可以决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在个人遗传和客观环境的框架内,一个人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显现出对直接环境的反应方向,这种反应方向一开始是试验性的,随后在反复失败或确认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性的总结整合经验,逐渐形成个人经验,和一整套反应模式与评价方案,这种模式与方案,决定其生活、适应、成长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体现出一种“私人逻辑”。也就是说,“私人逻辑”是主观建构的发生方式。
人的观念、行为、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基于事件、感知诠释、信念和决定等四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而这四个方面被称为私人逻辑。有其中一个变化,就会产生新的私人逻辑。
私人逻辑是有一个线路的,如果拆分开就可以看到在上面图片中的四个步骤:
Step 1——我们对事件产生一定的感受;
Step 2——我们会对这种感受产生自己的诠释;
Step 3——基于解释又产生了适合于自己的一个信念,或者是自己认为合理的信念;Step 4——对这个信念有了一个决定,从而有了行为。
1. 孩童时期私人逻辑形成的案例
小学1年级的闪闪在一次期中考试,考到了班上第二名,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告诉了爸爸这个好消息。正在看电视的爸爸并没有什么表示,反而问班上第一名是谁,让闪闪好好向第一名同学学习。
面对爸爸的回应,她会出现怎样的感受、想法,并滋生何种信念和决定呢?
2. 跟随“四步骤”探“私人逻辑”
事件——我考了第二名爸爸没有表扬鼓励我。
感受诠释——我感到失望、难过。
信念——爸爸喜欢第一名,我是不优秀的,成为第一名才有价值。行为——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得到第一!
成年后,更要留意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
——爸爸妈妈为我花钱,供我上学,这是应该的;
——女生要文静端庄,男生有泪不轻弹;
——懂事乖巧才是好孩子;
——只有男朋友处处让着我,他才是爱我。……
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都是私人逻辑而已。一切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都会成为阻碍。
“私人逻辑”会直接影响我们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动的内在信念,影响着我们的各种关系。给心灵增添养料的关键,就是不断觉察我们的私人逻辑,并且向着我们想要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升级和改变。
改变,绝不是否定过去、否定自己,通过强大的意志力逼迫自己彻底改变。
真正持久的改变,是直面过去与现在,从鼓励的这一小步开始,找到自己内在的勇气,看见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