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理咨询中的沉默
文:咨询师之家督导师·冰千里
很多行业外的朋友总会说,心理咨询师应该口才很好吧?每天都在指导那么多人。
我总会笑而不语。
事实上,真实的心理咨询不是上课,咨询师说的话很少很少。
在我的经历中“沉默”大量存在,甚至每个来访在每节咨询中都会沉默,只不过时间长短不一。
在咨询中后期,我与来访彼此不说话经常在10-20分钟以上,最长的几次我与来访全程沉默,只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的时间到了”。
沉默的含义太广泛,广泛到超过了语言表达的范畴。
我们都知道,说出来的内容一般都是可控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未表达的语言”。
其含义包括了来访者的情绪(愤怒、羞耻、焦虑、悲伤、无奈等等)。
包含了与咨询师的关系(紧张、忐忑、焦虑、不满、赌气、较劲、报复、控制、愧疚、享受等等)。
也包含了情绪与关系的混合体。
对咨询师的沉默,我的总体态度是:
第一,觉察到来访待在自己情绪中的沉默,咨询师不要打破;
第二,觉察到是你们的关系(特别是负面关系)导致的沉默,咨询师可在片刻沉默后主动打破;
第三,有一种沉默叫“心照不宣”。那一刻不需要语言,是一种深度遇见(上一章谈及的),那是世上最珍贵的沉默,任何打破都是破坏,这种沉默往往发生在咨询1年以上的关系中;
第四,来访者的任何提问,咨询师的沉默都是不明智的。特别网络咨询的首次访谈,咨询师不可过多沉默,需要在来访者沉默的时说点什么。
但我再次强调:必须排除来访者是否在自己的情绪中。
比如正在流泪或若有所思或唉声叹气或陷入回忆,只是没说话而已,这就是待在情绪中,咨询师要允许这沉默并陪伴。
而要少用“你在想什么”、“看起来你很悲伤”、“有什么想说的吗”这类话来打破沉默,因为这都是“必要的沉默”。
首次咨询更多的沉默是因为紧张,或因为咨询师的态度而焦虑,或因为自己表现不好,或因为思维混乱大脑空白不知该说啥……
我称这种沉默为“非必要的沉默”。
尽管他也可以沉默,但往往会难以独自承受这份沉默,识别标准如下:
第一种识别标准:你会感受到一种“尴尬的”或“怪怪的”、“别扭的”沉默,越久就越不自在。
第二种识别标准:这类沉默会觉得时间漫长。比如你感觉过了很久,其实才几十秒,而前面我描述的“情绪中的沉默或心照不宣的沉默”时间过得很快,觉得没多久却已经十几分钟了。
第三种识别标准:你本人的移情。很多时候是你耐受不住沉默而并非来访者,表现形式就是要迫不及待说些什么,或者紧张度超过了来访,视频中通过微表情看的很明显。
那么,对这类“非必要沉默”就需要打破,不必较劲或僵在那里。
打破沉默的态度是:
先允许沉默持续一小会儿(十几秒或几十秒),然后说些什么。
比如“你在想些什么吗?还是什么也没想?”、“说到这里你好像有些讲不下去了”、“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了吗”、“是希望我说些什么吗?”……
注意,这样的打破要温和地提醒,决不能“生硬”。
比如“你怎么不说话了”、“你是不是觉得紧张”、“你好像有些羞愧”之类,这样的打破带有一些“不耐烦”或“评判”。
这种打破沉默并非一种技术,并不是“沉默太久了我应该去打破”,而是很自然就会想到去问点什么。
问后他可能会说“哦,我什么都没想,脑子很乱”,或者会描述此刻的紧张,或者认为你没认真听他讲而这让他很生气,或者觉得自己讲得很乱担心你的评判等等。
不管怎样,此刻沉默的打破让他放松了,你分担了沉默给他带来的压力,你们又继续开始了互动。
还有种情况很常见,那就是咨询师在思考中,但来访耐受不住沉默。
看到咨询师不说话,会问,“老师你怎么不说话啊?”这时你只需实话实说就好。
比如我通常会说“刚我在想,当遇到那样一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把你的思考告诉对方,让对方明白,你正在感受他的感受,而这又是事实。
来访会有被懂了的触动,同时打消了对你沉默的顾虑。
然后也许他会说“对啊,那时我太无助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真想死了算了……”
此刻,你们又链接上了,探索得以继续。
但如果以后,来访会经常耐受不住沉默频繁发问,你就可以去探索为何如此。
比如“我注意到每当我不说话的时候,你总会问我为什么”,这里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那是以后的事,在第一次咨询尽量不去碰触这个。
记住,首次咨询宗旨是打消来访者找你做心理咨询本身的焦虑,其他都不重要。
“打破不必要的沉默”与“维护必要的沉默”就是遵守了这个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