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兴的父母,挫败的孩子
作者:何冰娴
策划:蔺秀云
编辑:丁欣怡、周兆霆
排版:姜赛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近段时间,“扫兴式父母”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一热点的出现源于一则新闻——一个14岁的女孩做完一桌午饭后欣喜地叫母亲吃饭,却遭到了母亲的指责:“你做这么多菜,我们两个人怎么吃得完啊!”
在新闻中,女儿对母亲的满桌爱意在母亲眼里只是无意义的浪费,家长非但没有肯定、夸奖,反而大声谩骂。这让网友们议论纷纷,也使我们开始思考“扫兴式父母”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扫兴式父母”,做与孩子亲密相处、给予孩子支持鼓励的“不扫兴父母”。
01
什么是“扫兴式父母”?
要定义“扫兴式父母”,需要先了解“扫兴”的含义。
“扫兴”中的“兴”就是“兴致”的意思。兴致,即关注点和价值感所在。“扫兴”一词起源于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又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垢人嘲我曰淄牙,有谋未成曰扫兴。”意思是原有的兴致因某种干扰而丧失或减退,这种干扰可以是人或者物。
由此,我们可以将“扫兴式父母”定义为“使孩子原有的兴致丧失或减退的父母”。
02
“扫兴式父母”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1. 孤僻性格&低社交能力
“扫兴式父母”经常会在家中表露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等,这种情绪的频繁表露可能会让家庭氛围变得沉重、压抑,破坏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影响到家庭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家庭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素质——在和谐包容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形成乐观向上的品质;而若是家庭氛围不佳,孩子则可能会变得更极端和孤僻(文武, 2013)。
除此之外,“扫兴式父母”还可能会出现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等行为,这样的教养方式会很容易让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从而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2. 负面情绪
已有研究证明,专制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焦虑、胆小、顺从等(朱赛花, 2014),“扫兴式父母”与专制型父母的教养方式非常相似。
“扫兴式父母”经常批评、指责孩子,甚至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或在孩子面前多次表达负面情绪,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更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不信任等负面情绪,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邓秋, 杨雪, 2017)。
3. 低自尊&不自信
研究显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总是以斥责、扫兴的方式对待孩子,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受损、缺乏自信(邓秋, 杨雪, 2017)。“扫兴式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即使有沟通,也大多是是斥责性的、冷漠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难以建立自尊与自信。
4. 低学习动力
从学习方面来说,扫兴式父母可能会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习表现,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兴趣爱好,Bryantra等人(2021)的研究表明,太过严厉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并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父母的持续斥责会让孩子感到迷茫和无助,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失去目标和动力。
由此可见,“扫兴式父母”给孩子成长历程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扫兴式父母呢?
03
为什么会有“扫兴式父母”?
1. 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忠言逆耳利于行”,父母可能会认为过分的自负和炫耀是不合适的,因此他们会试图用“扫兴”的话语来让孩子保持谦逊,希望以这种方式鞭策孩子。
此外,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强调家长的权威地位,在农业文化传统中,子女是父母的资产和持有物,忠孝是家庭文化的核心。父母可能认为指出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是他们的权利,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2. 沟通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比较含蓄和内敛(王科, 2019)。父母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支持,而孩子也很难理解父母的真实意图。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误解父母的态度,觉得他们总是在“扫兴”。
3. 代际传递
很多人在成为扫兴式父母前,很可能自己曾经就是一个被扫兴的孩子。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收到父母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因此不知道如何鼓励自己的孩子。于是也只好模仿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4. 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
中国父母往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高期望,因此他们可能会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过度担忧。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一些成就时,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过于骄傲而失去进取心,因此会采取“扫兴”的方式来提醒孩子保持谦虚。同样,当孩子倾诉烦恼时,父母又可能会担心孩子的抗压能力不足,反而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原因外,父母压力过大、教育观念的不同等因素也会导致“扫兴式父母”的出现。
04
如何做不扫兴的父母?
1. 良好的沟通
研究发现,良性、持续的沟通能够改善并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徐晓涵, 2023)。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当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时,尽可能给予帮助。但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指导他们如何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历和经验。
2. 积极的鼓励和反馈
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和鼓励,父母应该让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被认可。同时,家长也应该多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尽可能地支持和鼓励他们。
3. 平衡期望与要求
我国学者孙瑞敏(2023)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望时,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因此,父母要对孩子持有适当的期望和要求,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但要避免过度指责或惩罚他们。
4. 给予尊重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当孩子做出不同于自己的决定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考虑,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但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不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易小燕, 2020)。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尝试在学习、社交、娱乐等方面,逐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
总之,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积极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避免成为扫兴式父母。此外,家庭成员也应该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05
结语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愿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成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和感恩心态的人。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不扫兴的父母”,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传承家庭的价值观和传统。
参考文献
Bryant, R. A., Edwards, B., Creamer, M., O’Donnell, M., Forbes, D., Felmingham, K. L., & Hadzi-Pavlovic, D. (2021). Prolonged grief in refugees, parenting behaviour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55(9), 863–873.
邓秋, 杨雪. (2017). 原生家庭对学生成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育现代化, 4(42), 170–171.
孙瑞敏. (2023). 父母期望、亲子关系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王科. (2019). 中西方不同传统文化下的家庭教育. 小学时代, 3, 74–75.
文武. (2013). 切断家庭的“复制链”. 心理与健康, 12, 33.
徐晓涵. (2023). 家庭仪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易小燕. (2020). 父母以尊重示爱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科学大观园, 9, 38–41.
朱赛花. (2014). 不良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探究. 教育观察, 3(22), 27–28.
作者简介:何冰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官方微信平台(预约电话:010-58804477) 2、首期中美联合家庭治疗系列培训官方微信。
原作者名: 何冰娴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转载原标题: 扫兴的父母,挫败的孩子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