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可以是最强止痛剂,也可以是崩溃导火索——紊乱型依恋的影响
作者:王佳萌
来源:微信公众号:春萌心理(ID:harumoepsy)
你可能很难相信,只需要看着另一个人的照片,就可以显著缓解我们的痛苦。
只不过这另一个人不能是大街上随便任何一个人,再好看的帅哥美女也不行,ta得是我们的依恋对象。
Eisenberger等人(2011)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女性在观看爱人照片的同时接受生理疼痛刺激,结果发现,观看爱人的照片可以显著降低主观报告的痛苦和疼痛相关的脑区活动。
这样的结果令人叹为观止:依恋对象的镇痛作用就如同阿片止痛剂!
但很不幸的是,对于一些有严重依恋创伤的人来讲,他们根本没能建立起这样一种镇痛机制。
对他们来说,本可以起到镇痛作用的依恋,实际上起到了增强恐惧感、激化精神痛苦的反作用。
01
紊乱型依恋是什么?
在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依恋,而紊乱型依恋这一类别较少为人所知。
对于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个体来讲,虽然他们在依恋关系中不能充分感到安全、舒适,但是起码他们有稳定的依恋策略,至少能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回避型的个体觉得关系保持疏远比较安全(研究也发现,看伴侣照片镇痛对他们来说相对没那么管用),焦虑型的个体觉得天天黏在一起比较安全,这两种类型都形成了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前后一致的依恋策略。
而对于紊乱型的个体来讲,任何让自己在依恋关系中感到安全的策略都无法形成,无论关系是什么状态他们都觉得不安。
紊乱型依恋的主题是对依恋对象的恐惧。对他们来说,依恋对象本身即是带来恐惧的对象。
紊乱型依恋的表现,因为太过紊乱、令人费解,很难描述清楚,“他们的行为序列似乎缺乏一个容易观察到的目标、意图和解释”。
研究者发现,紊乱型依恋的婴儿可能会在母亲离开时尖叫着试图跟随,在门关上后不断砸门哭喊,可是母亲真正回来后婴儿又要躲得远远的;他们也可能突然莫名其妙地哭泣,在本来心满意足的游戏中突然表现出愤怒不满;他们也可能先张开双臂愉快地欢迎母亲,却又突然僵住,露出迷茫的表情。
这样的表现不仅让观察者困惑,对养育者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养育者只有理解宝宝举动背后的意图,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照顾、安抚宝宝。
比如宝宝哭着向养育者打开双臂走过来,靠近后紧紧抱住养育者,那养育者很容易理解这是要抱抱要安抚了。
而面对紊乱型宝宝的行为,养育者难以解读其举动背后的意图,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抚和照顾,最后养育者也很容易陷入耗竭,可能会退缩或对宝宝表现出敌意,这又进一步使宝宝更恐惧表现更紊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02
紊乱型依恋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研究发现,有三种早期虐待与婴儿的紊乱依恋密切相关:身体虐待(例如频繁打屁股、父母爆发愤怒)、情感不可及(如父母无反应、退缩疏远)和忽视(如不能提供健康或身体护理,不能保护儿童远离家里的危险)。
明显的虐待显然会造成伤害。
此外,照顾者自身未解决的依恋创伤也会微妙地影响婴儿,导致紊乱依恋:假如照顾者因为婴儿的哭泣等情绪表达陷入崩溃,那他们不仅不能安抚婴儿,反而会惊吓到婴儿,带来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婴儿原本可能只是恐惧、愤怒或悲伤,当这种情感得不到回应和安抚,原本的痛苦又叠加上了一层极致的孤独和无助。
毕比尝试说出了紊乱型婴儿的心声:
我很难过,你却不帮我。我对你微笑、呜咽,难道你不明白我想让你爱我吗?当我难过的时候,你会微笑,或者闭上眼睛,或者移开视线。你让我感觉更糟。我对自己的感受和你的感受感到困惑,我无法预测你,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我无法影响到你,也无法帮到自己,我感到无助。我觉得很狂乱。
这样的养育环境给紊乱型婴儿带来了一个不可能解决的悖论:恐惧会激活依恋系统,让我们本能地寻求接近依恋对象。可是接近依恋对象又带来更大的恐惧,并不能起到安抚的作用。
这是一种“无解的恐惧”。怎么做都不对,怎么做都无法缓解恐惧。
这样一个悖论对成年人来说都是无法解决的,对于婴儿来说更是不可能,婴儿还没发育完全的大脑很快就CPU烧掉了。
可是哪怕CPU烧掉了,婴儿也还得活下去,也还得和照顾者相处,最终发展出的结果就是他们不得不大量应用“解离”(dissociation)的心理机制。
解离帮助婴儿在艰难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但也造成诸多代价。
联结(association)指的是把事物联系在一起,而解离的意思则是把事物分开,破坏联系。
Allen等人认为解离主要有2种形式,分别是超脱(detachment)和间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
超脱指的是从现实中脱离——尽管我人还在这儿,心已经飞走了,我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因此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了。当婴儿表现出异常的僵硬、静止,或一脸茫然、恍惚的表情,就可能是进入了这种超脱的状态。
间隔化则指将事物、情感分隔开,使其无法联结在一起,包括在无觉察的状态下持有情绪或记忆,直到某天它们突然爆发出来。这在婴儿身上可能体现为在比较好的情绪状态下突然大哭或暴怒。
有时当我们感到自己心里突然爆发出一阵不符合现实的无名火,或突然体验到一股说不清楚的恐惧,又或者有时候突然体验到莫名其妙的爱意,那很有可能是间隔化的机制悄悄起了作用。
紊乱型婴儿不一定会一直这么紊乱。研究发现,在婴儿时期表现为紊乱依恋的儿童到五六岁时可能会逐渐变“有序”,然而这种“有序”的底层仍然是深切的恐惧。
他们发展出两类互动中的控制策略,一种策略是通过严厉命令、言语威胁、身体攻击和羞辱父母来管理关系,另一种则是以活泼开朗地讨好、照顾父母来管理关系。
这些结果我们也可以从CPTSD(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角度去理解,两种策略一种是以战斗fight反应为主,一种是以讨好fawn反应为主。
在成年人身上,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这些控制策略的变形。
这些策略旨在潜意识地重建童年时期的照顾-依恋关系,只是在成人世界中,过度讨好易招致剥削,过度攻击易导致关系破裂,这些策略常常不能真的达到控制对方、为当事人创造一段好关系的目的。
03
紊乱型小朋友长大后是什么样?
为了避免堕入无法逃离的精神痛苦,紊乱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倾向于潜意识地选择不建立任何依恋关系。
从外在看来,他们也会表现出离群索居回避关系的特点,可能会被误以为是回避型依恋。
但是实际上,假如紊乱型依恋的个体不慎没有控记住寄己,不小心对他人产生了依恋,就很容易大变活人,产生疾风骤雨般的情感风暴。
(电影《英国病人》的男主就很有这个范儿,电影很棒,推荐观看)
这一点是和回避型个体建立关系后仍然人淡如菊的表现很不一样的,可以作为一种鉴别方式。
紊乱型依恋的治疗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当有紊乱型依恋的人们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在勇敢地为自己创造一个超越过往的创伤、建立不一样的依恋关系的机会。
来访者与依恋相关的痛苦感受会被咨询关系激活,因此这段关系在初期一定是疏远或者紊乱的,也可能会走向不成熟的结束。
在比较幸运的情况下,这段关系会在情感的风暴之中存活下来,最终有机会成为一段比较安全长期的依恋关系,也成为来访者后续进行其他关系尝试的一个安全基地。
痛苦不会消失,不一样的是,从此你不再孤独和无助了。
人生总有艰难困苦,但如果心中能有一颗温柔的种子,或许能让我们多生出一份勇气。
参考文献: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不原谅也没关系》
Eisenberger, N. I. , Master, S. L. , Inagaki, T. K. , Taylor, S. E. , Shirinyan, D. , & Lieberman, M. D. , et al. (2011). Attachment figures activate a safety signal-related neural region and reduce pain exper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28), p.11721-11726.
Krahé Charlotte, Yannis, P. , Heather, C. , Jenkinson, P. M. , Williams, S. C. R. , & Aikaterini, F. . (2015). Attachment style moderates partner presence effects on pain: a laser-evoked potentials study.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8), 1030-1037.
作者简介:王佳萌,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硕,目前全职从事动力学/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及翻译工作,提供地面(北京望京)和视频咨询。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春萌心理(ID:harumoepsy),北大心理学本硕,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不定期更新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相关文章,咨询预约方式见推送。 “Everybody finds love in the end.”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王佳萌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春萌心理(ID:harumoepsy)
原文标题 亲密关系可以是最强止痛剂,也可以是崩溃导火索——紊乱型依恋的影响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