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咨询师那些事儿(22)
@吵架是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总是担心未来会发生些什么?
@你经常失眠却不知道为什么?
@会想起过去已经发生的放不下也无法释怀?
@夫妻经常吵架是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总是烦恼抱怨那一些小麻烦?
@你是否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很久无法重振精神?
@会因为一次打击而容易丧失自信?
@是否会因为过去的痛苦而每天郁郁寡欢?
@是否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无法适应?
@是否会因为任务的艰巨而自乱阵脚?
@为什么总是走不出焦虑、抑郁、愤怒的状态?
@为什么总是被情绪所控制?
@莫名的越来越烦燥?
折磨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你缺乏心理弹性。
我们从一个人的身体的柔软性和弹性可以看出一个人健康与否;而心理弹性是衡量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准,发展心理弹性,能使一个人更具有变通性和适应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蒙冤遭受牢狱之灾,身处绝境却始终未放弃,并坚信自己能够掌控命运,积极作为,最后创造出一系列奇迹。所以,他的心理弹性极强,内心强大。
有些人焦虑抑郁状况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多大好转,可能是因为他们压力应对的心理承受力较小。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旺盛,要居家上网课的日子,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也更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此刻更需要提高的是心理弹性。
我想说心理弹性是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疫情袭来,身处相同的逆境,心理弹性更强的人举重若轻,心理抗压性和恢复力都更好,也在主观感受上痛苦感和困难程度比常人更小,而且有更乐观的态度。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却越挫越勇,难道这是天分使然吗?其实,能否从打击中快速走出来,取决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弹性就像增强心灵的免疫力,它是人们保持长期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
什么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就如弹簧,能伸能缩,经得起外界的压力。这指的是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在外界环境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定变化,它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需要去慢慢地适应和调控,最终达到适应,这种状态被称为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好的人会自己调节情绪和心情,能在失败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并越战越勇。
心理弹性(Resilience),又称为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
二
什么在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弹性?
心理学家库普弗(Kumpfer)认为,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
从内部影响因素来看,遗传与人格特质决定个体对待事物的总体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此外个体的性别、年龄、智力水平、社会技能等也会造成心理弹性的差异。
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危险因素是由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所构成,如源自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压力,源自社会的学业、就业、升职、情感、人际关系等压力。
而保护因素,指的是社会支持系统,它包括家庭的正面支持、良好的同伴关系、学校和社区的保护等。若保护因素能够抗衡、消除危险因素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或伤害,则其心理状况就能维持在健康水平。
因为个人的心理弹性受原生家庭教养、社会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弹性具有可塑性,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改变,个体若能够自我调节,并获得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激励,其心理弹性是可以适度增加的。
三
承受压力越大,
心理弹性越小
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个骆驼,是指在压力情境下,承受的压力越大,个体的心理弹性就越小。平时能够轻松应对的小挫折,在遭遇多重压力的特殊时刻,很可能会变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四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
对心理弹性的见解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其多年,各自都发展出了成熟而独特的理论。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对于心理弹性有着独到的见解。霍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子关系中的焦虑是引发的神经症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一种 “ 解决他人问题 ” 的冲动,和这种冲动所带来的焦虑。
在《Self-Analysis》中,霍妮描述了10个病态需求,同时也是应对焦虑的僵硬且过激的防御。
1. 情感需求和认同需求:长期地想要被所有人喜爱,讨好他人,回避来自他人的拒绝和敌意
2. 对一个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他人的需求:对可能被抛弃的极大恐惧导致对一段感情中伴侣的过分要求与期待
3. 对狭窄的舒适区的需求:对野心,奋斗,和被关注的恐惧
4. 力量的需求:一味且自私地追求力量,鄙视弱小
5. 对操控他人的需求:将他人看作可以利用的物体,通过操控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 权力,金钱,或性 )
6. 声望的需求:通过公众认知度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对被公开羞辱和丧失个人地位的极度恐惧
7. 被人羡慕的需求:想要被人羡慕,并不是因为个人能力被人羡慕,而是来源于一个人自恋和被夸大的自我
8. 对个人成就的需求:欲壑难填,永远想要更多,来源于不安全感
9. 对自主性的需求:远离他人从而避免依赖或约束
10. 对完美的需求:凡事追求完美,包括不断寻找并纠正错误
霍妮将这些病态需求总结成了三个基本的人际关系性格:依从性格、攻击性格、离群性格。也就是说,在解决他人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有讨好、逃避或对抗三种策略。
健康的个体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策略。病态的个体则会过度运用单一的策略,从而引发冲突和矛盾。
五
完型心理学的弹性理论
完型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烈兹·博尔斯也研究过弹性理论。
在完型理论中,疗愈始于病人和环境(特别是治疗师)接触界限的建立。“接触”意为一个人与当下经历连接的能力。完型心理学中,与现实保持完整的联系是维系精神健康的要因。
自我与他人的界限既要柔软到能够允许自我与他人的互惠关系,又要坚硬到维持自我的一致性和自主性。就好比我们的皮肤,是一个富有弹性、能够自我修复且在不断呼吸的界限。而不清晰的、缺失的,或者不通畅的边界会滋生紊乱,从而演变成现实中的各种紊乱。
三个常见的危害健康接触的“接触紊乱”分别叫做:
交融:丧失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隔离:边界过于坚硬,接触无法发生
内投:将外界影响囫囵吞下,缺少过滤
柔软的边界能够在连接、分离、合理吸收外界影响间来往自如,从而为学习、成长及健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六
认知行为疗法中对应
的心理弹性
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亚伦·贝克也在他对 “ 认知歪曲 ” 的讨论中间接提到缺乏弹性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心理弹性在认知行为学中对应的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歪曲 ——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
贝克主要接触的是抑郁症患者,他意识到这些患者经常会有负面的、折磨人的和灾难性的想法。他渐渐相信这些被过度放大的、歪曲的和非理性的想法是抑郁症的根源,发展出这种思考方式的人注定会误读现实。
非黑即白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陷阱,举例来说那些只认完美为成功的人们注定会一败涂地。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将这种思考方式调整为一种更加灵活、允许灰色区域存在的思考方式。抑郁症患者们会受训观察他们的认知,寻找反驳这些认知的证据,和其他可能性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一个最准确的认知,而非最先出现,或最明显的认知。
七
心理弹性量表
目前国际上经过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19种信效度较好的心理弹性测评,这其中Connor和Davidson共同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凭借其信效度水平及易操作性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测量心理弹性最好用的工具。因此,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该量表被引入我国以后,我国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将其与中国常模做了很好的匹配。我国从事心理研究的张建新、余肖楠将原量表划分为三个维度:坚韧、力量、乐观。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既可以测量心理弹性的全貌,又可以反映心理弹性组成因素的具体情况。
八
如何塑造孩子的心理弹性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孩子的心理弹性尚未塑造成型,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但是另一方面,小孩的心理弹性更易塑造。
1)家庭关系融洽
2)正确地认识成功和失败,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3)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鼓励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
4)适当减轻孩子的负担
5)切忌溺爱孩子,全方位的保护只会使孩子的心理弹性变差,要学会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孩子
6)注重挫折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7)要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可有效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九
职场人士的心理弹性
职场人士由于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成为心理、精神问题的高发群体,提高心理弹性也是他们不容忽视的诉求。
怎么提高职场人的心理弹性呢?
1)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改善公司的人际环境
3)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任务
4)有效的社会支持资源
十
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
国外关于心理弹性应用与干预研究,如Henderson和Milstein在1996年提出的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含六个策略分别为:
1)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建立并且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
3)创立一个互相关爱与支持的学校氛围
4)增强学生亲社会的倾向
5)制定清楚并且一致的行为规范
6)传授给学生社会和生活技能
十一
如何增加自己的心理弹性
辩证看待逆境,尝试把逆境当作有益经验与精神食粮,从中汲取正能量。
努力挖掘自己曾经克服困境的有效方法。
积极自我暗示、调整认知、积极求助或是咬牙坚持。
通过不断实践强化,从自身成功经验中总结出应对困难的技巧。
主动将个人的进步与自己的能力及努力相挂钩,以增强能力感,有助于丰富心理资源。
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将使我强大。”
“吃一堑,长一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咨询师有话说:
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人是乐观并且充满希望的,能成功解决遭遇的挫折,能运用自身的心理弹性战胜困境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而拥有高心理弹性的孩子也更容易从沮丧中走出来。所以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是爸爸妈妈们的必修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