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没当上总监就废了?社会时钟的真相让两代人都沉默了…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一场无声的倒计时里?25岁被追问事业,30岁被审判婚姻,35岁被宣告“过期”……这些数字像一道道隐形的栅栏,把人生切割成必须按时通关的赛道。
我的一位HR朋友亲口告诉我:他虽然自己也经历过35+求职碰壁的年龄歧视,可如今筛选简历时,看到35岁以上的候选人,还是会选择性忽略。
更讽刺的是,相亲机构一边用“优质女性”的标签吸引你交钱,转头却说:“过了30岁很难了”。与此同时,自媒体上“95后CEO”“30岁存款百万”的推送铺天盖地。
我们的父辈活在另一种秩序里——毕业分配工作、单位安排住房、组织介绍婚姻。他们的焦虑是确定的,像钟表里的齿轮,虽然机械,但每一步都有对应的凹槽。
而我们的困境在于,算法无时无刻不在制造新的“标准人生模板”,它把极端个案包装成普遍真理,让30岁未婚的人觉得自己落后,让35岁活得普普通通的人觉得失败。这不仅让人质疑,究竟是人出了问题,还是衡量标准出了问题。
更残酷的是,这套时间体系正从外部压迫变成自我规训。当20多岁女生开始冷卵“购买时间”,当00后大学生焦虑“毕业即失业”,我们已经不自觉地把生命价值兑换成了时间货币。我们正在不断被社会时钟裹挟着。
社会时钟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一名心理学家提出,同一个集体的人们,会用一种共享的社会节奏来衡量自己的生活,比如什么时候应该结婚,什么时候该工作,该买房,而这种共享的社会节奏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时钟。
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在社会时钟里如此的焦虑与对抗?这里我想分享三个理论。
01
社会计量器理论
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就像一面镜子,人们通过这一面“评价的镜子”来确定自己的模样,这也就是人们赋予自己的自尊。
因此,当我们收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时,我们对自己评价也会降低,从而产生低自尊。当人们没有与社会时钟达成一致时,其实就是代表他暂时背离了社会对人们的期望。
为了摆脱这种因为不符合社会期待而造成的低自尊,人们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别人的认同,追随社会时钟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更隐蔽的是“可得性偏差”:社交媒体不断推送“25岁财富自由”“30岁二胎辣妈”的极端案例,让人误以为这是人生常态。
当然,上面讲的是个人心理层面,社会时钟很多时候是某些组织制造出来的。
02
规训理论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的“规训”,它与传统的权力不同,不是通过公开的惩罚、威慑来强迫人们屈服,而是以更隐蔽、更精细的方式深入到方方面面,以达到“规训”的目的。
现代社会用KPI、考勤、年龄红线给人戴上隐形镣铐。大厂的“35岁淘汰制”、婚恋市场的“生育倒计时”,本质是资本在给生命贴保质期标签。
无论是自我心理角度,还是社会规训角度,完美的呈现了社会时钟,那为什么还有人苦苦困扰于社会时钟,尤其是这几年,也有人主动摆脱社会时钟,开启自己的人生旷野。
03
液态社会论
这也是我要分享的第三个理论,叫液态社会论,后现代社会从固态社会转向液态社会。传统的人生锚点(铁饭碗/终身婚姻)溶解,自由成为新的负担。
社会学家鲍曼说,父辈活在“铁饭碗”的固态世界,我们却在不确定的液态社会。黑天鹅事件频发,婚姻可能变成风险,打工随时面临裁员——当铁轨消失,火车怎能不焦虑?
但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人在液态社会里活成了自己,脱离社会时钟也有也有诗和远方:
大厂人离开职场,成为数字游民,过上了只工作不上班的生活;
00后高材生毕业做家政,重新定义职业;
银发网红用"精致老人"人设收获年轻粉丝,无论什么年龄,都要做自己。
当然,我说这些不是鼓励大家脱离社会时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在当下我们只成为现阶段的自己就好。
跟随轨道不是没想法,而是正好这就是我,偏离轨道也不是不正常,而是这也正好是我。